新华社长沙七月十六日电(记者题: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湘”当给力)
新华社记者苏刘
近日,一台名为“锦绣”的超大直径盾构机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长沙第二工业园下线。这是国内迄今为止研制的直径最大的EPB盾构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锦绣”号的刀盘上画着一只怀抱嫩竹的大熊猫,有网友称之为“最萌的大国利器”。铁建重工掘进机研究设计院工程师钟庆表示,10多年前,国内盾构机市场还是进口货的天下,现在国内盾构机已经占据了国内市场的90%和全球市场的60%以上,“性价比”也比“洋货”垄断时代有了很大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湖南坚持以“刀刃向内”重构科技计划管理模式,以“政策引导”为重点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深化“放权赋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能够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硬实力”的“锦绣”等高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超级杂交水稻、超级计算机、先进轨道列车等前沿技术保持国内先进水平,有的“领跑”全球;关键材料、基础元器件、核心元器件、高端检验检测设备等工业“四基”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湖南积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湖湘事业”贡献力量。
“锦绣”号的刀盘上画着一只怀抱嫩竹的大熊猫,被网友称为“最可爱的大国重兵器”。(黄兴林2021年7月10日摄)
湖南省科技厅一位负责人表示,湖南的“智造”和“创造”并非来自等待或呐喊,而是由“科技湘军”拼出来、拼出来的,其灵感来源于敢于啃“硬骨头”、打破束缚创新的壁垒的精神。
坚持“刀刃向内”,重构科技计划管理模式。湖南在全国率先设立监督管理职能部门,将执行、监督、统筹三大职能分离,避免政府机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创新型省建设专项”的立项,由“自下而上”的科研人员群众申报模式,转变为“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结合“自下而上”的提交方式,项目评审由“香马”转变为“赛马”。
聚焦“政策导向”,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湖南率先实施成果转化“两个70%”激励政策,探索专利出资注册公司等成果转化模式;出台财政奖补办法支持R&D,奖补资金连续三年达到17.5亿元;推动“创新链中产业链高度融合,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完善“智能化”配套服务体系和产业生态,围绕关键技术和公共技术搭建研发平台,搭建专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广关键共性技术、重大装备和技术标准。
CZ株洲电机厂正在制造先进的轨道交通设备牵引系统。(新华社记者苏摄2021年7月3日)
深化“放权赋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探索解决科研经费“不容易用”的问题,按照“80%以上的科技经费支持产学研合作,80%以上的全社会R&D投入来自企业,80%的重大科研成果来自协同创新”的定位支持企业R&D
由CRRC诸暨等湖南企业研制的复兴号双源动力集中动车组,已通过桑日雅鲁藏布江大桥。(2021年5月19日罗摄)
湖南大学一位研究新型半导体器件加工与测量的青年科学家表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要更加注重追赶和创造,切实提高科技前沿原创力,把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