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影视、戏剧、访谈等形式, 《故事里的中国》 在致敬经典的同时,更挖掘了经典的当代价值。在12月13日的总局例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 《故事里的中国》 节目制片人、总导演之一左兴就节目传播、创作思路等方面进行了分享,随后 《广电时评》 对左兴进行了专访。
微访谈
访谈对象: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故事里的中国》制作人、总导演之一左星
左兴
《广电时评》 :除了“戏剧影视综艺”模式创新外,节目还有哪些创新亮点?
当左兴:谈到创新时,他首先谈到中国故事的创新。我们从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经典文学作品中挖掘主题,有很好的故事内核。把文艺作品搬上舞台呈现,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种创新。就像一棵大树,核心树干是中国故事。作为一个分支,每一位体验者和嘉宾都为故事服务,让故事更加立体生动。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是节目核心的创新。
《广电时评》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有哪些台前幕后的“故事”让您印象深刻?
左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每一位工作人员对节目的真诚态度。从节目策划开始到编写一部《新中国文艺史稿》,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大家夜以继日地工作。比如节目的总策划兼主持人董卿,从节目策划开始介入,一个节目读几百万字,背后做了很多功课,因为每个节目涉及的版块和嘉宾都很多。她付出的不仅仅是一个主持人的努力和工作。中国国家剧院副院长、戏剧总导演田沁鑫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广电时评》 :在制作作品过程中,最困难的环节是什么?
对左兴:来说,最困难的事情是找到新的资源
破方向以及对资源重新的解读逻辑。从《欢乐中国人》结束到《故事里的中国》开始的整个筹备过程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故事里的中国》起源于《欢乐中国人》中我们对题材方向的坚持、选择和坚守。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希望可以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下,去重新找到更符合当下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需求方向。左兴发言内容
时代有光、流量向上,《故事里的中国》不过是“中国故事”的“借光人”
《故事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联合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共同制作的文化节目。
节目通过梳理与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现实主义题材文艺作品,从中选取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人物和故事,融合影视、戏剧、综艺等艺术手法,以此搭建一座新中国的“影像艺术博物馆”。
“向上流量”引发的使命思考
节目播出以来,在各大社交平台获得了广泛关注。除了有#胡歌刘涛演技#这样的焦点话题外,热议关键词更多是关于中国故事、中国人物本身。

例如:#江姐托孤信曝光#登上微博热搜,相关话题24小时内阅量读破1亿;#邓稼先去世前对爱人说的话#登上微博热搜,节目播后24小时话题阅读量破3亿;一条与“白毛女”相关的节目视频,短短时间内在抖音播放量超3000万,点赞超240万……而像#一封发给70年前的明码电报##共和国最小的创业者##一家四代出了20多位乡村教师#等热搜话题,故事所涉及的有些真实人物甚至不是观众所熟悉的。
截至目前,《故事里的中国》播出九期,全网播放覆盖8亿人次受众,累计获得45亿的微博话题讨论量,与节目相关阅读量获10W+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数量近百篇。
这样的传播表现超乎了节目组的预期,它鼓舞了节目组,更鞭策了节目组——这些数十年前的经典文艺作品所承载的故事,居然在当下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拥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在关于节目的所有讨论中,“泪目”是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字眼。
看完《永不消逝的电波》这期节目,有观众表示,“第一次了解到李侠的背后站着一位名叫李白的革命烈士,第一次感受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表演竟是这般荡气回肠,第一次领悟到视死如归的钢铁意志到底包裹着怎样的柔情义胆……”作为创作者,并不认为这是节目组的功劳,从传播数据可以看到,这些中国故事自成魅力、中国精神自带光芒,而节目组不过是满怀着一份敬意和一腔热情,当了一回凿壁借光的人。

正如主持人董卿在节目里讲述:“在中国大地上,有太多故事值得我们铭记。所幸,我们拥有那么多经典的文艺作品,记录下新中国一路走来的每一处闪光……”
70年来,一段段感天动地的时代壮歌,深刻且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史和心灵史,它们不应该像蒙尘的珍珠,而要靠大家在继往开来的传承中,擦亮民族史诗上用血肉之躯和钢铁之魂写就的一撇一捺。《故事里的中国》节目总策划、央视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在节目策划之初就说道:“每一次对经典的重新演绎,就是经典的又一次焕发新生。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演绎中,故事成为了经典,经典融入了血脉,血脉筑成中国人的魂魄。这就是这档节目希望承载的使命。”
在守正创新中“培根铸魂”
顾名思义,《故事里的中国》的出发点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沿着这一核心创作主线,节目组又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口——全面梳理时代经典文艺作品。
沿着“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核心创作主线,节目组又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口——全面梳理时代经典文艺作品。《故事里的中国》节目总策划、央视创造传媒总编辑过彤说,“文艺一定是启迪心智、成风化人的最好方式,尤其这些文艺作品还是经过高度提炼、时代洗礼的现实主义题材,它们感染力更强,共鸣性更足。用偶像演绎偶像,用真人讲述真事,用经典致敬经典,《故事里的中国》就是要通过回顾新中国70年的经典文艺,邀请实力演员用极致的表演形态再现经典文艺作品,邀请经典的创造者和时代亲历者讲述文艺作品背后的真实故事,希望以致敬经典的方式去创造新的经典,让弥漫着时代光辉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代代相传。”
以下主要从艺术形式创新、经典表达创新两个层面,分享关于这档节目的创作心得。
>>>第一,艺术创新:融合“戏剧+影视+综艺”
《故事里的中国》关于表演形态的灵感,源于节目组在《欢乐中国人》中的沉淀。《欢乐中国人》让百姓演绎自己的真实故事,这一形式广获业界赞誉。因此,节目组希望以现实主义题材的舞台演绎为基础推出《故事里的中国》,通过影视渠道观看舞台艺术,借助专业的光影手段,将优质舞台表演延伸到普通大众身边,并且营造身临其境走进剧场的观感。

具体到创作本身,无论是剧本的新编、角色的演绎还是舞台的呈现,都不是传统电视手法可以完成的。如何呈现经典文本的时代精神和历史背景,如何在方寸舞台之间浓缩恢弘时代巨制,如何打破传统观众的审美惯性,都需要巨大的勇气。
围绕这档节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联合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共同开发了全新的艺术形态。《故事里的中国》不只是舞台艺术的呈现,还涉及了访谈、纪实等多重元素。因此,它既呈现经典文艺作品自身的故事,也挖掘了背后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既追求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也追求纪实性、观照性和共鸣性。

相对于一般的影视作品改编,这些时代经典在文艺工作者心目中有如高山仰止。如何跨过原型及经典形象,如何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浓缩呈现,打造一个不负期待的全新版本,对节目来说挑战不小。
1、遵循原作气质,坚持“一戏一格”
在这一点上,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副院长、节目戏剧总导演田沁鑫做了大量工作。整季节目坚持“一戏一格”,田沁鑫认为,创作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真实不虚的原则,原作品是怎样的气质,改编就按照怎样的气质去还原。
如广大观众所见,《永不消逝的电波》一期带了一些现代谍战剧的气质,节目组安排了专业的电报发报员为演员胡歌进行培训。而《平凡的世界》一期选择保持原生态,节目不仅邀请了陕西人郭涛来饰演孙少安,还专门安排陕北话专家来教演员学习方言,所以当郭涛扎上白毛巾,一口陕北话,就生动呈现了孙少安的样子。

2、引入戏剧手法,扩容节目叙事
为了让戏剧和节目更好融合,节目特别引入了排话剧惯有的“围读会”环节,演员们觉得这种在话剧中叫“坐排”的准备工作,对熟悉剧本、梳理故事脉络、了解人物关系、明确人物行动有很大帮助。
另外,节目还融合戏剧表演理念,首创了“1+N”式的复合空间舞台。一个主舞台,作为主表演区;两个6米×6米的方格子,构成两个副舞台,方格子中间分上下台,里面有隔断可以自由活动,最多可以各自分化为四个。现场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利用格子在空间上进行间离、整合,展开多线并行的立体叙事,大大增强了棚内节目的表达张力。比如,观众可以同时看到李侠在阁楼紧张工作、西柏坡在收发电报、敌人在步步迫近,何兰芬在大雪纷飞的上海街头悲痛欲绝……五分钟倒计时的时候,很多观众的心都揪成了一团。

3、集结实力演员,满怀敬畏之心
这样的主题,这样的舞台,对于演员的要求之高可想而知。在人选上,节目组目标明确,明星的人气值和传播力固然重要,但他们的表演功力必须托得起经典,形象必须吻合人物气质,因此,节目选择的嘉宾都是实力派,他们不少都有表演院团的专业背景,助演也基本都是来自国家话剧院。同时,还大胆启用了一些演技过硬的年轻演员,比如出演《凤凰琴》里张英子的吴谨言。

对于重塑经典,演员们普遍态度积极,踊跃参加。第一期的胡歌和刘涛,为节目表演水准定下了扎实的基调。他们每次登台之前,都会在现场聆听嘉宾访谈,他们分享的或是故事的原型,或是创作的经历,或是表演的心得,这无形中为他们自己的表演注入了养分和灵魂。
《故事里的中国》虽然不是比赛逻辑,但每一位演员都“压力山大”,他们所有的忐忑,只关乎能否塑造好角色,讲述好故事,对得起厚重的经典,他们全身心融入了角色的命运,让人物极具代入感和信服感。

电视和戏剧的跨界,困难很大,解决的过程就是开拓行业视野、提高自身修为的过程。胡歌在节目中所说的一段话,其实代表了节目组面对这档节目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他们就像黑夜中的微光,一旦牺牲了,可能根本就没人知道世界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所以希望通过表演,让更多的观众知道我们今天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第二,经典创新:赋予文艺以价值尊严
节目只是在致敬经典,通过搭建新中国的“影像艺术博物馆”,挖掘经典背后荡气回肠的真实印记和时代精神。
将更多的篇幅,放在了对经典作品的背景解读、深化解读和时代解读上,重在阐释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无外乎把握三个关键: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
1、讲什么?
节目最初圈定的范围,是新中国70年来的描写发展历程、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但是仅文学作品目录就有108页(不含筛选的影视、戏剧目录)。
哪些作品可以入选《故事里的中国》?节目组专门邀请多位文艺专家为选题把关,最为关键的衡量标准是——它最终是否达到了培根铸魂的作用。围绕这条核心,作品选取参考了以下标准:
一是艺术价值和群众基础。在百花齐放的文艺界,这些作品是否镌刻过无法磨灭的印记?历经时光的冲刷和洗礼,这些作品是否经久不衰?比如像《平凡的世界》,它的影响力不仅在当时,到现在仍在持续,所以它是当之无愧的经典。比如《白毛女》,作为首部民族歌剧,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忘初心的经典之作。

二是社会价值和精神高度。作品首先必须是70年来的现实主义题材,能够在某一个时间节点激荡甚至影响了大众的精神世界。比如《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李白烈士的真实事迹为素材,诠释了信仰与爱;《烈火中永生》通过对江姐、许云峰等革命英雄群像的塑造,诠释了向死而生、舍生取义的红岩精神。
三是时代价值和当下共鸣。作品是否能够反映出人们对信仰和爱的追求,是否能够在今天依然引起大家的广泛讨论?比如被誉为“中国电视剧里程碑式的作品”之一的《渴望》,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和生活。《焦裕禄》则还原了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人民好公仆”的形象。

节目组历时半年时间,编纂了一本新中国文艺史的册子,邀请专家学者、文学主编、主管部门对文艺作品进行层层筛选,然后组织专门的剧本创作团队进行集中研讨,根据不同的作品特点,确定不同的制作周期。《永不消逝的电波》剧本创作历时两个月完成,过程中几经推翻,精益求精。
2、谁来讲?
在节目创作中强调“新闻属性”和“纪实气质”,追求见真人、见真事、见真情,因为文艺节目一旦有了强大的现实主义内核,就有了亮度和硬度。
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请到了一位非常特殊的嘉宾——中国共产党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研究员苏采青。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成为他生命的绝响,而在电波的另一端,当年只有16岁的我军电台报务员苏采青接收了李白所发出的电波信号,那个时候,她根本不知道跨越一千多公里,从上海的一个小阁楼里所发出来的这段不寻常的电波,究竟是由谁发出的。当年16岁的小姑娘,如今已是87岁的奶奶,她在节目现场给李白烈士回了一封“跨越时空”的电报,告慰牺牲在黎明之前的英雄,这也成了整期节目最具记忆点的地方,感动了无数的观众。

再比如致敬“两弹一星”元勋的《横空出世》中,88岁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仁宇院士、“核司令”张蕴钰将军的儿子张旅天、电影《横空出世》的主创代表,还有邓稼先院士曾经的警卫员游泽华……无不在讲述中眼眶湿润。
这期节目的两大泪点,一个是游泽华讲述的邓稼先院士在临走前的一个月对爱人许鹿希说的话:“要是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另一个是曾在核试验基地生活过三十个年头的《横空出世》编剧彭继超谈到了一个十二岁小孩的葬礼,现场观众泣不成声——过去,大家理解的“两弹一星”英雄是隐姓埋名的科学家们,但通过这期节目,观众了解了一群顽强的军人,一群艰辛的家属,还有一群跟随父母扎根荒漠的“共和国最小的创业者”。
《故事里的中国》还被一些网友称为“活化石型节目”,因为节目中许多讲述人都是见证了共和国岁月的八九十岁高龄老人,特别是在《烈火中永生》那一期,节目现场连线了105岁的马识途老人,由他讲述当年和《红岩》作者罗广斌的故事,语言质朴,但句句铿锵,直击人心。

另外,主持人董卿的加盟,不仅带来了天然的文化属性,还代表了节目的温度。每期节目涉及的版块较多、嘉宾也多,背后需要主持人做大量的功课。董卿感性与知性并存,又很有亲和力与感染力,她在节目中作为一位专业的、温暖的故事引导者,起到了极好的穿针引线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3、怎么讲?
《故事里的中国》除了是一档面向大众的节目,更是一档希望拥抱年轻受众、促使经典活在当下的节目。因此,节目组在广泛听取专家团队意见的基础之上,还从年轻人群、网络受众中搜集心声,试图从人性化、共情化的角度挖掘每一个剧本在现实生活中的有力抓手,既让经典不失本色,又能创造新的惊喜和感动。

在讲述方式上,主要兼顾了两个维度:
一是嫁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题材。节目讲述的很多年代是年轻人没有经历过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节目组在网上找了很多当代90后和00后观众在网上对一些经典文艺作品的评论,根据他们所提供的视角与元素,重新完善剧本,做年轻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选题,甚至把一些亮点放进节目,体现当代观众和时代经典的关联。
例如,节目组发现,过去了30多年的《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各大院校借阅量最大的图书之一,节目带领观众多角度走进“最美奋斗者”路遥的精神世界,回望路遥到底是用怎样的生命历程献出了如此震撼人心的文字,分享这部经典还在如何影响和塑造着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同时用饱含真情的表演,致敬所有“生于平凡,却敢于追求不凡”的高贵生命。这期播出之后,在节目中所提到的《人生》一书,在“双十一”当天大卖。
二是人性化还原人物的真诚感。年轻观众多半对这些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并不了解,甚至会带着现代眼光对经典作品进行形象解构乃至认知颠覆,节目必须帮助他们理解作品传递的精神信仰,理解这些作品生长于波澜壮阔的时代土壤,源自于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向上向善。
例如,在讲述《白毛女》时,节目邀请了97岁的孟于老师、90岁的郭兰英老师、74岁的石钟琴老师、71岁的森下洋子女士,以及青年歌唱家雷佳。通过五位“白毛女”的讲述,观众不仅感受到了经典是如何在一代代人“拼了命地教,拼了命地学”中传承不息,也感受到了这部为人民而创作的作品是如何跨越国界、感动世界的,因为就像节目所传递的,这部作品所展示的,是人类历史上女性同胞长时间以来的痛苦和呐喊,以及弱者的呐喊、受压迫的人民的呐喊。“白毛仙姑”既不是虚拟的人物,更不是过时的人物,而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抗争女性形象。

节目中董卿采访97岁的孟于
面对革命题材或者红色题材,节目更多是从人性化的角度去挖掘,希望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讲述故事。节目中在创作中发现,当年的那些经典作品特别真诚,无论创作者,还是观众,他们听过、见过太多的真人真事,因此他们所有的讲述,都是自然而然的流露。于是节目中尽量去保留、表达并传递好这份真诚。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故事里的中国》守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正,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革命文艺之正,体现了在融媒体时代下中华民族需要创建的一种对应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体美学’——既引起了老一辈对历史的缅怀和重温,也让新一代更好地回顾历史、理解历史,从中汲取养分和力量。”未来,节目组还要再接再厉,方能不负这份信任与厚爱。
摆脱“冷气”,只管“向上”走
《故事里的中国》是借了别人的“光”,才能为一档节目添了如此多的“彩”。这次经历也让节目组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大有可为,更能大有作为,因为在时代的星空里,有那么多的星辰可供我们采摘,千万不要被只顾脚下而局限了步伐。

当很多人在唱衰电视的时候,一大群电视媒体的同行,反而用作品证明了自己的能量和价值。在这场分享的最后,借用鲁迅先生的一段话,表达作为一名中国电视人的心声:“愿我们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那样的话,我们的文艺天地,该是真正的星光璀璨,光芒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