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垃圾发电厂工作会得病吗,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骗局

本报实习记者齐伟

医疗废物(以下简称“医疗废物”)因其危险性和传染性高,被国家列为危险废物。

目前,在新冠肺炎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医疗废物数量呈现“井喷”趋势,其处理成为“疫情”背后的又一场硬仗。

我国规定垃圾处理必须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三原则。资源能源利用能否成为医疗废物处置的有效手段,是否是由于当前疫情下大量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的需要,以及“无废城市”建设中“长期战争”的需要?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输液管、口罩、手套都是医疗废物

医废处理热潮再起

毫无疑问,新冠肺炎疫情明显推动了医疗废物处理行业。据生态环境部2月26日通报的“全国医疗废物处理处置环境监管情况”显示,截至2月24日,全国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已达5830.8吨/日,较1月20日前增加928吨/日。

热与锅炉领域权威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张恩忠近期正在积极筹措资金。他想通过向生态环境部请求,将医疗废物焚烧炉捐赠给重点疫区。他告诉记者,当前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的高效处置需要特别关注。

“疫情期间,医疗废物数量翻了一番,传染性极强,处理过程繁琐。在医院收集装车运往国外,沿途路途遥远,卸货焚烧过程中接触的人多,病毒感染风险极高。因此,做好医疗废物处理工作,对社会和环境保护抗疫具有重要意义。”张恩忠指出。

为此,生态环境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相继发文,部署各地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置疫情医疗废物。湖北省等地方政府也出台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医疗废物处置,提高医疗废物处置能力。

医疗废物处理已经不是第一次广泛进入人们的视野。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随着山东青岛第一座军转民医疗废物焚烧炉投入使用,中国出台了一系列医疗废物控制法规和计划。

事实上,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我国的医疗废物处置体系已经比较完善。生态环境部指出,目前,新冠肺炎定点医疗机构所有疫情医疗废物均可及时转运处置。

即便如此,新冠肺炎肆虐下的医疗废物激增,依然对各地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能力提升提出了诸多要求。相应地,医疗废物处理有望成为疫情后加速增长的领域。预计到2023年,该领域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亿元。

普通垃圾焚烧设施

应急处置医废技术可行

最常用的医疗废物处理手段是无害化气化和焚烧。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专门建设的雷神山医院,为了及时处理每天产生的大量医疗废物,采取了院内自建焚烧炉、不外运医疗废物的措施。

据悉,所选焚烧炉采用气化裂解技术,可快速升温至700-900,快速处置固体或液体物料的医疗废物。

然后,在应对疫情的特殊时期,医疗废物越来越多。与其建设一大批专门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我们能不能“暂时借用”一下生活垃圾焚烧厂?

对此,张恩忠特别指出:“我国对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的处理有严格的标准。医疗废物传染性强,相关处置点往往位于城区以外的偏远地区,必须用专用车辆包装运输,Nissa

废物的处置能力和相关资质。


然而,从技术层面看,利用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应急处置医疗废物是否具备可行性?对此,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司近日公开介绍,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强化管理、卫生防疫要求和人员培训,使用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炉排型)应急处置医疗废物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生活垃圾焚烧炉和医疗废物焚烧炉的主要技术要求相同,工况要求接近。生活垃圾焚烧炉炉膛内温度应不低于850℃,生活垃圾在炉内的停留时间一般在1-1.5小时(炉排炉)。在该焚烧条件下,新型冠状病毒完全能被灭活。


垃圾发电厂协同处置医废


有望实现常态化


《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全国各省区市共颁发407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除个别城市之外,基本每个地级市都至少有一个医疗废物处置机构。


这些医疗废物处置机构大多对医废进行焚烧处理,并没有进行资源化利用。


采访中记者获悉,在循环经济和“无废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医废处理或许可以扮演更有价值的角色——焚烧发电。


那么,疫情“应急”处置结束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协同处置医废,是否可以迈入“常态”?


对此,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司近日发布的《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应急处置肺炎疫情期间医疗废物有关情况的报告》指出,对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常态化协同处置医疗废物,上海市已有6年实践经验。这些实践经验表明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经过适当技术改造、加强卫生防疫防护管理,用于医废处理,环境风险可控。生态环境部已将焚烧发电厂常态化协同处置医疗废物作为优先推荐的技术路线。


记者了解到,技术改造内容包括建设医疗废物周转箱装卸区、清洗消毒区、堆放区以及污水收集等配套设施,对焚烧设施开展医疗废物卸货区、上料电梯、进料装置以及卫生防疫控制等配套设施改造等。如此,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协同处置医疗废物有望实现常态化。


(编辑:齐琛冏)





《中国城市能源周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中国能源报社与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联合出版。


定位:致力于以平台连接力、知识创新力、舆论引导力,打造城市能源变革思想高地。核心:讲述中国城市能源变革故事,介绍世界各城市能源转型经验;围绕政策创新推动城市发展升级;助力城市能源变革关键技术突破;推广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