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学生传媒工作室创业计划书,校园工作室创业计划

今年3月,位于成渝经济圈新地带的重庆市永川区重庆文理学院2018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正在国际教学平台上落地。他们搜索了“纪录片制作(《纪录片创作》)”这门课,让学生们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这是他们引以为豪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目前重庆高校唯一的国际在线开放课程。

国际在线开放课程封面

去年12月,由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李天福教授、韩永清教授领衔的《纪录片创作》课程在清华大学直属的“学校在线”国际教学平台上线,面向全球大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开放。成为市属高校推出的首个国际在线开放课程,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文理智慧,也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重要支撑。

课程负责人李天富教授在线回答了学生的提问

学在路上:实践躬行不止浅学

“每一部电影的创作,都是大学生活中最精彩的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7年毕业于文化与传媒学院的苟伟感叹自己的创作经历。由苟伟团队创作的纪录片《格勒原梦》记录了一个藏族女孩盖勒想要走出草原,学习舞蹈的梦想。影片充满无限诗意和淡淡忧伤,获得第三届大学生国际新媒体节一等奖等多项学科奖项。

苟伟队正在射击

“《纪录片创作》课程对我们影响深远。我们渴望用作品说话,用作品传递文字无法传递的精神凝聚力。”2016届毕业生郭在201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电影节颁奖典礼上,捧得“最佳摄影奖”奖杯。郭的团队通过了这门课程,认识了川剧,了解了川剧。他们用镜头传播本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艰辛与艰难。

《纪录片创作》注重大学文化建设,践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鼓励学生参与文化创意,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为了拍摄纪录片《遇见凉山》,张汉洲团队深入四川大凉山,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影片获得第八届中国大学生DV艺术节“最佳剪辑奖”等各学科奖项。

杨佳兴老师教《纪录片创作》课程

截至目前,历届学生共创作课程微纪录片400余部,毕业设计微纪录片100余部,在省市两级学科竞赛中获奖50余项,从微观层面有效宣传了永川区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展示了课程建设服务地方发展的力量。

正如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传媒系主任张杰所说,“只要学生能从课程作业的创作中走出来,就没有进入社会后无法克服的困难。”《纪录片创作》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次对社会的反思,一次丰富细致的社会实践。

建设课程:千锤万凿终出深山

2006年3月,重庆文理学院启动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第一次修订。当时刚上任广播电视教研室主任的韩永清教授发现了三个严重的问题:一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课程几乎100%;二是学生为大三学生,电影制作能力严重不足;第三,专业硬件设备严重缺乏。

“哪里不足,就弥补吧!”韩永清教授表示,坚决决定增加《纪录片创作》门课程。基础薄弱,资源为零,一切从零开始,从零开始。《纪录片创作》课程自此萌芽。

2014年5月,韩永清教授在前期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的基础上,邀请文化传媒学院院长李天富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

负责人。随后,更多同事被邀请进了课程教学团队。


2015年9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1551’纪录片创作人才培养模式”获批市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同年10月,韩永青、钟聿新、杨家兴三位老师担任指导老师的“1551”纪录片工作室”横空出世。


“有些事,一个人是干不来的,你需要一个团队”,这是课程负责人李天福教授一直坚定的信念。众人拾材火焰高,深入落实人才强院战略,建设一支学术诚信、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优秀教师队伍,在一次次吸纳优秀教师骨干中凝聚、一次又一次教学比赛中磨合,一次又一次课程建设中发展。


2019年3月,数字化课程配套教材《纪录片创作教程》出版。截至目前,已被全国30多所高校选订为专业课程教材,赢得国内学界与业界的良好评价。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欧阳宏生教授评价该教材,“是国内目前同类教材中内容最为全面的一部,对国内高校《纪录片创作》课程教学起到了良好示范和推动作用。”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促进高质量教学成果不断涌现。课程教学团队发表教研教改论文30多篇,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专业教材5部,学术专著4部。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项,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多项,获得省市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200多项,孵化大学生微型企业近10个。


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实际,确立以课程建设带动专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获批国家“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重庆市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点,进入市属高校专业建设第一梯队。


营造生态:教学成果更上层楼


2020年12月,课程入选国家线上一流本科课程,确定“整体培养”教学理念,既是面向校内外影视传媒类专业开设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面向校内外非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力求达成同时培养纪录片创作者和纪录观众的目的。


《纪录片创作》课程建设基于“1551”纪录片创作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目标统领下,以课程教学改革为起点,在完善课程内部要素建设的基础上,注重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辐射效应,将实验实训、学科竞赛、校媒合作、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五个实践教学环节及成果联接起来,最后以毕业生就业后的信息反馈为标准进行持续改进。


“在‘1551’纪录片创作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已经形成“四点十线’课程建设理念,形成了良好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生态。”韩永青教授在文化与传媒学院纪录片研究中心首届学术论坛上说。


课程主讲教师韩永青教授指导学生剪辑课程作业


目前,《纪录片创作》课程已经完成了“在线”系列的所有课程建设任务,即校级在线课程—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国际化在线开放课程,成为重庆文理学院首屈一指的专业顶点课程,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化课程,支撑一流本科教育的“重文理体系”初步形成,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产生引领示范效应。


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中文版)已有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0多所高校的26100多名学生选课学习,国际化在线开放课程(英文版)已有全球1700多名学生选课学习。


课程负责人李天福教授期望,“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纪录片创作》课程能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教学团队转型,广泛开展科研活动,在学院的学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新的成绩。”


通讯员 陈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