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郭丽丽在合作社工作。图片由兴安盟宣传部提供
图为郭丽丽在合作社工作。图片由兴安盟宣传部提供
众信。com呼和浩特1月29日讯:内蒙古兴安盟脱贫了:“扶贫”无处不在
Zhongxin.com记者休威
“最后一道小菜赶上春节了,这道小菜也是付出最多的。”春节临近,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村民辛红玲选择了“套种”的方式,在蔬菜还年轻的时候套种一茬小菜,苗高的时候卖出去。
在内蒙古两会之际,曾经的“最穷之地”兴安盟交出了脱贫攻坚“成绩单”:全盟6个贫困旗(县市)全部摘帽,602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由9.5%降至0%,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年度目标任务。
记者注意到,在这张“成绩单”中,兴安盟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从“输血”变成了“造血”,各地“扶贫”的模式遍地开花。
图为辛红玲的蔬菜大棚。图片由兴安盟宣传部提供
辛红玲的蔬菜大棚是“菜单式”扶贫的典型。采取“政府下订单、贫困户订餐、政府补贴”的扶贫模式。合作社组织贫困户与龙头扶贫企业签订“保底收购”订单,确保产品适销对路、有利可图。
据统计,兴安盟有2.58万户贫困户、6.3万人通过“菜单”模式发展产业。
同时,兴安盟对无生产经营能力贫困人口和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采取“托管式”和“资产收益式”扶贫模式,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分别覆盖2.4万人的1.11万户和3.53万人的1.68万户。
26岁的谢法兰(Frankie xie)是村里最年轻的贫困家庭,2014年他被认定为贫困家庭,有一张设置卡。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谢弗兰基的情况后,让他享受到了“资产收益”的精准扶贫政策,买了10只羊给他在村合作社育肥养殖,每年还能拿到2100元的分红,并聘请他做生态护林员,年薪1万元。
“这几年,孩子上学,父母看病,都失去了好的政策,这让我挺过了最艰难的日子。”谢弗兰基说,有了扶贫政策和艰苦奋斗的好处,他在2016年摘下了贫困的“帽子”。
“十四五”开局之年,回乡创业的“新农民”、内蒙古人大代表郭丽丽更是干劲十足。
“十三五”是郭丽丽不平凡的五年。这位“80后”经历了从创业初期的艰辛,到合作社步入正轨的喜悦。
2016年以来,郭丽丽积极探索合作经营模式,与农民签订电商合作订单扶贫,再通过电商平台将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郭丽丽说:“这些年,我们从村里十几平方米的小电商办公室,发展到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虞梦电商基地。”
统计显示,通过“扶贫农场电商”模式,郭丽丽带动300户发展庭院经济,其中建档立卡88户,每户年收入增加1500元至4000元。
谈到未来五年的规划,郭丽丽充满信心:“十四五”伊始,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产业,带动更多的人增加收入。”
“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龙头企业“扶贫车间”扶贫模式、“放生妈妈和收集羊羔”模式、“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