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2: 00在大小新闻客户端4月12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刘海玲 摄影报道),海阳市如意传统婚庆蛋糕店门前,一箱箱包装好的婚庆蛋糕沿着二楼窗口斜出的布带欢快地滚下,顺丰快递小哥在下端收货,发往全国各地。这是婚礼蛋糕店老板、海阳传统婚礼蛋糕非遗传承人褚庆刚认为最省力的运输方式。2020年,110万个喜饼散发着香甜味从这里发出,其中淘宝店铺销量50万个,全国排名第一。小西冰成为了饮食文化大使,让全世界很多人了解了海阳。
22岁小伙专职烙起了喜饼
2012年3月4日,22岁的褚庆刚做了第一个结婚蛋糕,从此对它产生了依恋。现在,他的蛋糕店已经走过了9个年头,名声大噪。这块蛋糕实现了他的职业梦想。
4月11日,记者走进如意传统婚庆蛋糕店,甜香扑鼻而来。十三个大型电烤盘排成一排。工人们正忙着烤结婚蛋糕,数百个被唤醒的结婚蛋糕胚胎被放在架子上。楚青刚指导来自莱州、青岛、临沂、天津、北京的学徒制作结婚蛋糕。
为什么一个小男孩一开始就选择了这个“婆婆”的工作?休假期间,褚庆刚向记者讲述了他和结婚蛋糕的故事。
海阳传统婚礼蛋糕,俗称媳妇蛋糕、水果蛋糕和火,是胶东半岛特有的民间面食和美食,与鲁西南杠铃头齐名。海阳自古就有做喜饼的习俗。“抬新娘,送新娘,跪拜取红妆。"揭开礼盒,一篮子珠宝蛋糕(糕点). "楚青刚津津乐道的这首歌谣,反映了传统的婚礼场景。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婚俗大多已经消失,但结婚时制作、发放结婚蛋糕的习俗却一直传承至今。
“海阳传统婚礼蛋糕已经传到我们这一代为第五代,有100多年的历史了。根据老奶奶祖上的回忆,这些做法和技术是由婆婆或婆婆一代代传授的,没有一定的规定。结婚蛋糕好吃不好吃完全取决于匠心。海阳传统饼呈圆月形,直径约14厘米,厚度约4厘米。它是由小麦粉、花生油、鸡蛋、白糖和酵母混合而成。无滴水,无添加剂,口感柔软香甜,外观得体,经济营养,储存时间长。”储庆刚告诉记者,“奶奶做的结婚蛋糕在抗日战争时期被送到前线,以满足战士们的饥饿,大火成为当时的抗战蛋糕。因为携带方便,深受抗战将士的喜爱,外婆家的手艺在农村也是有口皆碑。然而,任何在村子里结婚的人都请祖母帮忙做结婚蛋糕。当它传到一代人时,材料丰富,食物充足。在喜庆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人被邀请制作结婚蛋糕,结婚蛋糕成为婚宴不可或缺的食物。“在楚青刚的童年记忆里,最好吃的就是奶奶做的结婚蛋糕。
从职业院校毕业的楚青刚,在择业时首先想到的是做结婚蛋糕。因为结婚蛋糕包含了他童年的美好回忆,他想给奶奶一个惊喜,让她最喜欢的手工成为一种职业!
海阳喜饼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做结婚蛋糕时,楚青刚在选材、面粉上毫不含糊
必须用高筋麦芯粉;鸡蛋是从农家收的土鸡蛋,比普通鸡蛋每斤能贵上四五毛钱;每年秋天起就安排人收海阳当地产的花生仁,到油坊压榨,清香纯正的花生油是海阳传统喜饼的灵魂所在。在制作工艺上,市面上很多喜饼制作时图省事都是入烤箱烤的,比较暄软,但初青钢“一根筋”,一直坚持传统的做法——烙制,他说,烤制是面包的加工工艺,海阳喜饼一定要“正宗、地道”,做出来的喜饼才会香、甜、脆、软、润、滑。

功夫不负有心人,初青钢做出来的喜饼受到海阳当地人的喜爱,不仅是婚庆,就连逢年过节、过生日、生小孩、走亲戚、子女升学、到外地上班,大家都会来买他的喜饼,分发给亲友、自家享用。近年海阳旅游业方兴未艾,不少外国旅游来海阳旅游也被海阳喜饼征服,临走时不忘带上一包海阳喜饼作为旅游纪念品。 “海阳喜饼传递着亲情友情,它俨然成饮食文化大使,成为海阳市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

初青钢告诉记者,近几年,海阳喜饼逐渐走向市场,经营喜饼店的都很多,虽都叫喜饼,但是和海阳传统喜饼相比却是天壤之别,一是因为用料不纯正,二是为了追求高效改烙制为烤制。老一辈人精心研制的海阳传统喜饼手工艺,在现代年轻人的生活快节奏下,几近失传,这让初青钢感到了不安。“海阳传统喜饼经几代人共同努力潜心揣摩做法,做出来的喜饼形圆、色美、味纯,食后不烧心,口味独特,入口脆爽,后韵绵甜,麦香沁肺。虽是面食,食之却无需佐以果蔬,下腹回味无穷,口有余香。它是海阳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我要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2018年12月份,初青钢正式将海阳喜饼申请为海阳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他也成为海阳喜饼传统技艺的传承人。
去年底就把今年“好日子”的订单接满
记者了解到,初青钢的海阳喜饼海阳当地结婚用量最大,此外,烟台其他县市区、青岛、济南、临沂、潍坊、北京、天津都发展起了代理商。
他并未满足,2019年10月他又将店铺开上了淘宝网,2020年2月以来,他的喜饼销量在淘宝网上稳居全国第一。2020年全年共制作销售了110万个喜饼,其中淘宝网销售50万个,线上营业额达到了45万元。喜饼发往全国各地,最远的到达新疆、西藏、云南等地。
初青钢告诉记者,2020年受疫情影响,很多打算结婚的年轻人将婚期推迟到了今年,因此今年婚礼出现扎堆,早在去年底他已经把今年“好日子”的喜饼订单都接满了。今年产销量预计将增加40%,也就是150多万个喜饼。“将小喜饼做‘大’,最开心的还是姥姥,79岁的她隔三差五地会来店里‘检查督导’工作!”
与此同时,很多外地人慕名而来学做海阳喜饼,初青钢总是倾囊相授。“海阳喜饼传承了100多年,它体现了海阳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非遗传承人,我希望将海阳喜饼发扬光大,让全国更多的手艺人学会做海阳喜饼,让更多的人吃上海阳喜饼!”初青钢满脸自豪地说,“希望通过小喜饼做名片,让全国人民认识海阳,来海阳做客!”
责任编辑:隋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