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理论,并迅速应用于许多国家、地区(城市)、企业和个人。中国学者对企业软实力的主要观点是:
企业软实力是企业长期积累收入,对企业未来生存发展发挥综合作用的能力或习惯。企业软实力分为五个层次,即趋势预见、环境韧性、资源整合、文化引领和价值创新。企业软实力由理念创新、战略规划能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标准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党建工作六大要素构成。企业软实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企业技术和知识。
企业软实力是硬实力(包括区位优势、自然资源、设备、厂房、资金、人员、产出、利润、规模等)生产、整合、发挥不可或缺的内因或支撑。),也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决定企业成长发展软实力的文化力、责任力、技术竞争力和知识优势,是相互独立、相辅相成的,是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
技术竞争力是指对企业成长和发展起核心作用的企业软实力,体现在与企业应对横向竞争相关的技术因素上。企业的技术竞争力是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随着竞争而变化,并能通过竞争体现出来的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实力,巩固企业软实力,应该是明智而必然的选择。
知识优势,本指一个人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提升个人资本、增强个人竞争力的关键。对企业而言,知识优势是指企业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并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能力。知识优势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构成了企业建设知识型企业、创造知识型产品和服务的根本力量,成为决定企业软实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企业的发展大多重视“硬实力”建设和“硬实力”指标。许多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迅速成长,在规模和资本上积累了强大的“硬实力”,但在“软实力”上却处于劣势。在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要重视基础能力建设。但是,光有基础能力是不足以应付下一阶段的
的挑战。中国企业必须更成熟一些,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适当发展软实力。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企业做得还很不够。中国企业擅长模仿和引进技术,模仿很方便,也很快速,会给中国企业带来一些后发优势,但是建立在模仿之上的优势难以维持,也难以让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立足国际市场。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已经认识到模仿最终只是一条“末路”,并开始致力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
目前企业都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招才引智,肯定哪个地方政府给的政策好、优惠大、发展前景可观,人才就去哪里;但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也不可能靠引进的几个人才就能解决问题,吸引智慧,培养本地人才,应该是大部分地方政府的首选。
近几年,国家不断扩大招生,每年提供给社会的大中专毕业生成倍增长,每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在招聘应届毕业生,但是这些入职员工可能还不懂技术创新,怎么办?合作培养是唯一的途径。企业首先要选定发展方向,寻找符合该方向的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具有科技开发和转化能力的老师和专家。双方共同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有条件的可以成立联合研究中心,设立专家评审委员会,吸引更多的专家为企业服务),由专家任组长,企业技术人员任副手和助手参与研发整个过程。由企业出资设立的研究小组能够让企业技术人员在参与开发的过程当中得到技术提升,技术人员能够在开发过程中从专家那里获得和了解技术的国内国际发展方向、行业趋势。灵活一点的技术人员还能在专家合作过程中认识更多不同领域、不同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和院士,这些都是将来企业申报各级发改、科技、经信等国家与省部级项目的支撑资源。产品开发完成后,双方进行项目的评审和验收。与项目相关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与软件著作权以及工艺诀窍等都归企业所有。这样的流程经过3到5个周期,企业的技术人员技术实力获得提升,技术职称也相应上升,企业所拥有的专利会从无到有,达到或者超过高新技术企业标准而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的政策,与软件相关的企业能够达到软件产品和软件企业的双软企业,从而获得软件退税和所得税减免。在产品产业化后,可根据产品的技术竞争力和产业化效果申报市级、省部级、国家级的各种奖项,获得国家二等奖以上的企业马上会成为证券与基金机构眼中的优质潜力股而获得资本的青睐。

企业初期的研发投入与企业获得的后期收获比起来可能就是九牛一毛。技术人员水平的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获得、企业从各级政府获得的各种资金支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企业声誉和无形资产的增加会使企业走上良性循环,企业的软实力自然而然得到提升。企业软实力提升后会反过来促进硬实力的发展。
企业软实力的建设周期长、见效慢,但并非难以量化。英特尔核心处理器技术在业界长期处于领先水平,这是一种硬实力,但这种硬实力的生成,则是源于其长期坚持创新和科研所积累的软实力。
软实力建设在中国逐渐得到更多著名企业的认可与实践验证。航天科技集团甚至将“提升企业软实力,助推航天强国梦”列为企业目标;潍柴动力通过打造软实力实现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三一重工打造强大的软实力成就了“中国制造”的世界名片;天津力神更是通过构建软实力从而加快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新松机器人以超前的技术和软硬综合实力一直引领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以及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我国已经进入“以软促硬、软硬并举”——依靠软实力和硬实力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形势下,提升竞争力,打造制造强国,更要以产业规模、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软硬实力作支撑。
对此,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提升企业软实力:
- 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设立符合产业规划的重点实验室。
- 用政策激励和保护创新成果,保护专利,保护创新主体权益。
- 加速科研成果向产品的转化,为高等院校参与科研成果转移并分享经济收益提供政策支持。
- 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环境,通过提供创新基金、税收优惠和服务方式创新,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参考美国设立的“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和“中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制定政策支持“区域创新集群”。
- 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建立一套以政府、企业、高校和非营利机构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体系。
- 鼓励产学研合作,发挥联动效应。发挥高校优势,产学研互动。提倡研究机构以实际工业需求为导向,鼓励师生创新创业。
- 引进风险投资,推动科技产品产业化,需要的是真正的风险投资,要允许犯错误,冒风险。
- 发挥科研人员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通过财富激励(如期权激励等)解除员工后顾之忧,激发创新激情。鼓励企业给予创新部门更大的自由。
- 利用互联网优势,促进知识共享,鼓励企业与其他企业、研究人员和公共机构合作,组成新的生态系统,分享和优化资源。
- 有效发挥学会和联盟等组织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学会和联盟目标明确,培育工程师,解决行业、企业的困难。
政府、企业以及全社会要充分认识企业软实力提升在当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制造强国的建设目标,推动企业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步提升。强化自主领先的创新精神,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激励制度,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改善工业治理,加强企业家队伍、高技术人才队伍和产业工人队伍等多层次人才支撑力量,打造中国特色创造文化,提升品牌和服务意识,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文/孙忠周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1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