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一直被认为是专业性强、风险相对较高的金融工具,所以很多实体都很害怕。然而,通过走访多家企业,《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期货这一所谓的“高冷”工具,正通过产融培育基地的桥梁和纽带,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接受和熟练运用。
日前,记者走访调研了化工、农业、银行等多个行业,发现部分龙头企业成为产融培育试点基地后,通过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增强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积极性,借助期货工具实现了有效规避风险的目标,最终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双赢。
服务三农接地气
“过去企业的收购依赖于猜测和销售,但随着基础贸易等新贸易模式的出现,企业原有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在贸易形势趋于复杂、粮食行业上下游需求多元化、价格波动节奏加快的情况下。学会使用衍生品工具来管理价格风险就更为迫切了。”陕西粮食农业(开鲁)储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鲁储备”)副总经理徐海鹏表示,很多企业通过对产融培育基地的培训学习,学会了利用期货工具管理库存风险,锁定长期销售利润。
开鲁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毗邻东北粮食产区,周边地区粮食来源丰富,特别适合开展粮食贸易活动。徐海鹏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多次为玉米行业上下游客户培训期货、基差、期权,不仅增强了合作企业的风险防控意识,也让他们在服务业发展中找到了位置,通过多方交流,探索出了服务三农的新模式。据徐海鹏介绍,今年开鲁储备参与了大商所推出的“新粮库”试点项目,有效发挥了开鲁储备的投放功能,进一步扩大了业务范围和公司知名度,为周边地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农户种植销售和玉米贸易发展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保障平台,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户储粮销售难题。
在调研过程中,《中国证券报》记者还了解到,不少农户通过产业金融培育基地的培训学习,学会了获取农业信息,及时调整种植结构,从而有效保障自身收入。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是首批大商所生产、金融、种植基地之一。总裁唐对《中国证券报》表示,产业金融培育基地是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有力实践。他希望产融结合培育基地能为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带来新方向、新发展、新路径,真正实现产融结合。同时结合国家政策,利用金融手段积极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以期货带动现货,以现货推动期货。
他介绍,农民对价格不敏感,对市场没有把握。他们在种地的时候甚至不知道种什么。他们只参考去年种植大豆和玉米的收入,但信息的滞后很容易给种植者带来损失风险。因此,黑龙江省大豆协会积极推广利用期货价格指导种植结构的模式,让农民在种植土地前就能知道秋大豆和玉米的价格,并根据长期价格确定种植品种。“希望农民通过——黑龙江省大豆协会的产融结合种植基地,学习和了解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掌握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他说
公司副总经理李告诉记者,他们很高兴能参与产业金融培育基地项目。“作为交易者,我们希望期货市场不仅仅是一个规避风险、提高操作质量的工具,更希望把这个工具推广给上下游客户。”
李指出,从整个化工行业来看,参与期货市场的上下游企业数量有待提高,大家对期货市场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宣传和培养上下游企业的风险规避理念。
据悉,作为操盘手,明日控股处于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因此价格风险管理对于公司来说极其重要。李希望通过明天控股等企业的参与和推动,能够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他强调,很多期货公司也负责协助企业进行价格风险管理,但其客户多为大型企业。他们中的许多人
小型企业也有规避风险的需求,这就需要产融培育基地充分发挥牵头带动作用,帮助上下游企业学习期货、运用期货,共同发展。未来潜力巨大
多位产融培育基地试点企业高管看好这一项目的发展前景。
北京四联创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中心副总监廖承伟表示,虽然期货套保已经成为最有效的价格风险对冲手段,但当前石化行业中,对期货市场功能有一定了解且能够熟练运用的企业占比并不高。
廖承伟进一步解释,此前企业主要通过期货公司举行的培训推广活动来了解期货市场,但这些活动更多集中于信息交流和研判。而产融培育基地试点能更好地发挥实体企业的优势,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周边企业更好利用期货工具。“我们有自己的客户群体,能对目标群体形成比较精准的匹配和覆盖,同时我们也能直接参与到这些群体中去。这些客户以前对期货市场的了解非常有限,即使有关注,也只是聚焦于相关期货品种价格的涨跌,很少能了解如何将期货工具应用于自身的经营管理工作。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期货不仅是金融工具,更能服务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熊伟向记者具体介绍了培训内容。他说,培训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针对中小企业或者大型企业的中层及基层干部。这样的培训规模会比较大,一年会开展1-2次,人数在100-150人左右,主要内容以期货、期权概念以及基本应用为主,并通过简单的案例加深参会人员的理解。二是针对特大型企业高层的培训,更偏向于启发式教育,从思维体系上进一步开阔参与人员的视野。
产融培育基地力促产业链实现共赢
□本报记者张枕河
来源: 中国证券报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