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粤港澳大湾区到长三角,从京津冀城市群到成渝城市群,全国各地都在掀起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为对标国内外最高、最好、最好,南方日报、佛山市委宣传部成立课题组,推出“争当领跑者,——佛山迈向高质量发展对标调研”。
研究团队走访了10个高质量发展各维度领先全国的样本城市,探索佛山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希望从佛山探索出对广东高质量发展有益的经验。
研究团队前往湖北武汉,就如何打造万亿产业集群进行标杆。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诞生于此。如今,新技术创新和创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做法。中国第一根光纤诞生在这里。如今,以“芯屏端网”为核心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经形成。这片曾经的荒野已经成长为一座吸引全世界目光的创新之城。
11月20日,第六届“华创杯”创业大赛决赛在武汉举行。在新消费场景中,基于人工智能全光场再现系统和Mini/Micro LED显示技术的21个项目展开激烈竞争。
类似的创新创业大赛,武汉的创业者并不陌生。仅光谷一地,每年举办的双创活动就超过2000场,平均每天6场,是永无止境的创业传奇。
1987年,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以下简称“武汉东创中心”)诞生在武汉丁子桥108号一栋四层闲置的营房里。32年来,这支创新服务的“小火”在武汉点燃了熊熊火焰。
目前,在东创中心现址创业街,有400多家处于孵化阶段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1万多名创业者共享一个家。紧邻关山大道和光谷大道,光谷有70%的孵化器,创业企业遍地开花,让武汉成为万亿产业集群的创新雨林。
创下多项“全国第一”
厚植创新创业沃土
在武汉光谷创业街,一个咖啡吧式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博物馆”记录着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前世今生。在这段变迁的历史中,武汉是一个亮点。
1987年,为了激发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的积极性,成立了东湖新技术企业家中心
,这是全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创中心行政主管苏杨告诉记者,当时社会各界对孵化器是完全陌生的,连中心创始人去附近高校的告示栏粘贴简介时,还被保卫处工作人员以“扰乱学校教学秩序”之名狠狠地训了一通。
但很快,创业者中心成了实实在在的“保护伞”,为创业者提供场地、帮办执照、出面担保向银行贷款、投资在孵企业、只有技术没有钱的科技人员有了创业资金。
苏杨表示,武汉东创中心创造很多“中国第一”:第一个对孵化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建设第一条科技创业街、第一个走出国门建孵化器……32年里孵化了2000多家科技企业,培育了凯迪电力、三特索道、凡谷电子、楚天激光等一批本土新兴产业企业。
30多年里,不管是政策设计、模式创新,还是创新创业文化传承,武汉东创中心积累的大量实战经验,点亮了武汉的创新创业之路。如今,武汉已建成“创谷”13家,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414家,其中,国家级87家,省级153家,全市孵化场地总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2000多家。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1年,东创中心就尝试民营化改制,对原有事业框架进行了全面的企业化调整,先后成立了武汉东湖创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法人治理企业,率先提出产权式孵化器,打造一条“骑着自行车来,开着小车离开”的SBI光谷创业街。
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博物馆隔壁的一家咖啡厅里,简易桌椅上摆放冒着热气的咖啡,三三两两的创业者在滔滔不绝地谈论着。咖啡馆成为资本和创意聚集之地,各种路演、创投、企划书也在咖啡杯间不断碰撞。
咖啡创投里的场景,正是光谷双创时代新型孵化模式的一个缩影。2011年,光谷第一家众创空间光谷Demo咖啡成立,近年来,光谷的咖啡馆越开越多。就连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也和合伙人李儒雄共同投资创办了光谷创业咖啡。

“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汇”成为当前光谷创业街的一种新生态。随着孵化器进入3.0时代,孵化器已从最开始为企业提供场地、打字、通讯、工商、税务登记等纯粹的政策性服务,转向较为系统全面、多功能的服务体系。
如今的光谷创业街已然是创新创业的热土,更是黄金地带。在短短1公里的光谷创业街(SBI)上,400多家正处于孵化阶段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同驻。同时,创业街所在的关山大道正是光谷的黄金中轴线,汇聚了光谷80%以上的规模企业。它是光谷打造的3条千亿大道之一,目标是打造成集创意产业、高尚居住、商业服务、研发办公功能于一体的创新溯源地、世界一流的光谷智道。

打造千亿“孵化大道”
创业传奇风起云涌
除了光谷创业街、关山大道之外,早在2013年,武汉便开始筹建国内首条“孵化大道”,将数十公里的沿光谷大道规划建设成为“东湖高新区孵化(创新创业)大道”,形成孵化器聚集效应,打造光谷孵化器新品牌,加快建设各类孵化器。
因此,武汉东湖高新区为推动孵化器发展频出大手笔,描绘出了一幅不断升级的创业孵化路线图,一系列关于科技人才、成果转化、营商环境的利好新政纷至沓来。创新创业的火苗,再次从这里喷薄而发,点燃科技创新之火。

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初创企业有力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反过来它们也会对孵化器的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引领企业成长,助推全民创业,东湖高新区坚持孵化器建设与在孵企业培育相结合,通过优化孵化器发展环境、提升孵化器功能,将孵化器建设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经济增长点。同时,孵化器的服务也由物理空间变为综合空间,从单个企业到产业链的垂直多元模式。
2018年,武汉提出实施“万千百工程”,提出力争用3—5年时间,全市形成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两个万亿级世界级产业集群,实现从万亿城市向万亿产业跨越。
数字经济的突飞猛进是武汉万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在这当中,一批大学生和科研人员持续涌动的创业热情,推动如今的武汉俨然成为新经济领域的“创业之城”。
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生张文明创办斗鱼直播,目前已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夏里峰创办卷皮网,成为武汉第二家独角兽企业。夺得2017中国光谷3551国际创业大赛冠军的斯坦福博士王星泽团队,其公司合刃科技已落户光谷,致力于全息全频机器视觉系统的研发和商业化,累计融资超过1亿元,当前估值约10亿元。
这样的创业传奇数不胜数。据了解,目前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每年诞生企业2万多家,目前共有市场主体10万多家,其中企业8万多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00多家,位居全国第四,瞪羚企业412家,互联网企业2700多家,独角兽企业6家。
从左岭大道到高新大道、从光谷大道到关山大道,越来越多的“孵化大道”、大大小小的孵化器也在武汉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的路上,散发出或大或小的光芒。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市正在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全链条体系,光谷也将加快完善产业创新生态,让光谷青桐汇、东湖创客汇成为创投创业界知名品牌,进一步抢抓机遇,以改革激活创新源头,以服务构建创新生态,以创业谋划创新未来。
■记者手记
寻找万亿产业的佛山生力军
今年年初,中共佛山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力争到2020年培育装备制造和泛家居2个超万亿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当前,产业集群因其巨大的聚集效益,成为各大城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但万亿级产业集群,不止是规模的增长,背后更是创新的裂变式增长。事实上,按照佛山产业发展规律,如果不依靠创新技术的牵引,很难支撑起如此巨大的产业体量。
但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落地,如何实现“从0到1”的突破?在这方面,武汉的科技企业孵化经验值得佛山借鉴。自1987年武汉创立中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来,成千上万的创业企业从孵化器走出,不少已成为行业领头羊。
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靠的是与时俱进。以光谷为例,有促进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的“黄金十条”,有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青桐计划,有促进高科技、高成长性企业发展的瞪羚计划,有促进高科技人才到光谷创业的3551人才计划等等,都是武汉在不同时期,针对创新创业、新经济发展,大胆解除体制机制束缚,做出与时俱进政策创新的具体实践。
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靠的是持之以恒。光谷每年举办双创活动2000余场,日均达6场,拥有“光谷·青桐汇”“东湖创客汇”“楚才回家”等双创品牌活动,年复一年,坚持不懈,才最终形成方便创业者“找人、找钱、找技术、找场地、找圈子”的生态环境。
创新需要密度和浓度,只要有高浓度、高频度、高密度的互动,一个成就鼓舞另一个成就,连锁反应就会发生。因此,只有一家创新企业孵化出更多的创新企业,创新企业呈现加速裂变的态势,也才能推动一座城市万亿级产业的成形和发展壮大。
【撰文】李周秦 蒋晓敏
【拍摄】李周秦 蒋晓敏
【剪辑】潘智玲
【统筹】林焕辉 赵越
◇相关报道:
专题:争当领头羊——佛山迈向高质量发展对标调研

【作者】 李周秦;潘智玲;蒋晓敏
【来源】 城市方法论南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