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刘钢创业盛大

新疆日报

“去年,工作队建议我和合作社一起种土豆。我尝试种了1亩,赚了1000多元。今年我一定会有更多。”4月25日,来自新疆拜城县赛里木镇尼尔麦里村的村民阿依古里阿布拉谈起工作队,竖起了大拇指。

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尼尔麦里村“访惠居”工作队通过帮助村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创办扶贫工厂、鼓励创业等方式,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2019年9月,全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发挥优势掘金

阿依古里提到的合作社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于2018年联合成立的R&F农副产品种植合作社。“根据当地的土壤、水源和气候环境,我们决定有计划地适度扩大村里的马铃薯种植规模。”驻村队队长、第一书记刘刚说,订单种植是采用“订单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起来的。在种植专家的带领下,26户低收入村民种植了200多亩淀粉土豆,增加了收入。

尼尔麦里村家家户户都养牛,但都是散养,没有形成规模。工作组申请项目资金,组织村里5户大户成立养殖合作社,建成标准化养牛基地1200平方米。通过在大农户的引进、养殖、防疫、销售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降低了养殖成本和市场风险,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现在31户低收入家庭在基地养了56头牛。贫困户艾赫迈提穆罕默德(Ai Hemaiti Mohammad)将三头牛送到基地后,每年可以分红4200元。“去年我们夫妻在外打工,‘拓牛锁’真的为我家解决了大问题!”艾赫麦蒂说。

发展产业淘金

“以前在家种地,一年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在家门口做灯笼,一天能赚近100元。”4月23日,村民Jimilamu Nyaz手里拿着灯笼笑了。

“发展村经济,必须有主导产业。”刘刚说,2018年,工作队筹集资金,引进了一家灯笼制造企业,在村委会大院建了一个300平方米的灯笼厂,用供应的材料加工材料。村民按件赚取加工费。现在,灯笼厂已经帮助19名村民实现了就业。

“赚加工费还是有点慢!”刘刚想道。后来,他和团队成员拓宽了灯笼的销售渠道,不仅增加了灯笼厂的收入,还激发了村民的工作热情。如今,灯笼的销售收入不断增加,为贫困村民开辟了一条稳定的增收之路。

就业创业增收

“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外出务工,也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刘刚告诉记者,为了引导和帮助有特殊技能的村民自主创业,工作队申请了30万元的项目资金,并在村委会门前建起了创业街。

祖丽皮耶姆伊雷泽(Zuli Piyemu Ireses)是一个低收入家庭的村民,她曾在乌鲁木齐的一家餐馆帮忙做饭。了解情况后,队员们鼓励她在创业街开餐馆。2019年,祖丽皮耶姆的餐厅开业后,生意一直红火。现在,她承包了一个更大的门面。

村民Perhat Khaliq Dolaiti擅长烤馒头。他主动申请在创业街开一家烘焙馒头店,开业当天就卖了400多个馒头。

同时,工作队积极与用工企业、县人社局保持联系,及时掌握企业用工信息,推荐适合村民工作的岗位。截至目前,全村已有86人外出打工,收入稳定。(杨舒涵、颜惠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