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黄冈中学的高考成绩闻名全国,成为各地高中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时过境迁,黄冈中学原有的光环和优势不再出现,陷入舆论漩涡。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昔日的“神校”,感叹“黄冈中学又好起来了”。
从“唱不好”到“叫好”,很多人只看到黄冈中学的高考成绩直板。众所周知,黄冈中学在经历了五年的“二次创业”后,除了数字飙升之外,实现了更深层次的转型,而很多学校仍在使用“黄冈模式”。
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跑道
采访当天,宁辉大厦在和煦的阳光下,充满了音乐和兴奋,与校园的宁静似乎“格格不入”,但却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前来参观学习的人。
走上楼梯,步入宁辉大厦大厅。右侧墙壁被大量《黄冈中学2020届高考录取榜》占据,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学生姓名、录取机构、籍贯。右下角数据显示:“600分以上555人,600分通过率57%;一本率96%(其中理科97%)。耀眼的高考榜闪耀的是贴在一楼大厅两侧墙上的耀眼的《黄冈中学课程体系表》。
走进宁汇大厦40多个学科功能教室,每一间都有自己独特而灿烂的风景:音乐厅里,选修管弦乐、民乐、铜管乐、合唱的学生正在练习吹、弹、唱;舞蹈室里,女孩们随着动感的音乐翩翩起舞;书法室里,书法爱好者把笔挂在书桌前,蘸着书法书;在陶架上,学生们摆满了创意DIY作品。自下而上,宁辉大厦功能教室的硬件设施及其承载的课程内容越来越“高”:烹饪、动画、戏剧、戏曲表演、艺术设计与广告制作、移动应用设计、通信与信息化、智能家居与智慧农业、海空训练、数学建模、模拟联合国、演讲与辩论、唐雪文学、黄冈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汽车技术、3D建模和打印
2015年以来,新任校长何蓝田大刀阔斧地进行课程改革,黄冈中学逐步构建和完善了涵盖学术、艺术、劳动、科技、实验、人文、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提供78门选修课和58个社团。
“选修课为黄打开了一扇自由成长的窗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发现自己的兴趣来展望自己的未来,让自己对未来有更清晰的职业规划。规划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内生动力。”一位老师这样说。
丰富多彩的课程和社团活动成为众多“学神”“学霸”选择黄冈中学的一大原因。
“我来参观的时候,被宁惠楼的选修课吸引住了。”古筝10级2年级2班的陈思小学就考上了,但为了初中的学习,她不得不放下心爱的乐器。进入黄冈中学后,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族管弦乐课程,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爱好。
胡林翼和高二八班体育课拿了他们最擅长的乒乓球。高一那年,她还通过学习“微电影拍摄与制作”,与同学合作完成了一部校园宣传视频。作品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后,很多人转发并点赞,让她很有成就感。
多元化课程既有“自选动作”,也有“规定动作”。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陈思确定了自己的高考科目以及自己喜欢的大学和高中专业,并把成为一名历史教授作为自己的目标。
此外,黄冈中学的学生必须完成两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和五个时政课题
2020年9月30日,高二年级全体师生举行研究性学习结论答辩。此次答辩涉及的126个话题中,部分集中在中美关系、《民法典》、转基因食品等社会热点话题;有的选择学习动机、如何面对考试压力、负面情绪的认知管理等与个人成长相关的话题;有人关心家乡,关心社会,拿“黄州区地摊经济调查”。“如何让城市不再看起来?”
海’”等为研究对象。胡林怡选择的研究性课题是“店铺名称反映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倾向”。研究过程中,她和组员们去各县市的街道商铺实地调研,并在线上线下发放问卷。历时半年,经过选题、开题、研究、撰写报告和论文、中期答辩、论文修改、最终结题多个环节,胡林怡表示,研究性学习让她的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研究性学习讲求合作探究,时政话题研讨则是单兵作战。如有学生围绕“垃圾围城”这一话题,对学校垃圾情况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全校师生每个月制造的垃圾可以掩埋一间教室”,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依据这一研究,黄冈中学顺势推出了建设残余垃圾处理站、推行垃圾分类、杜绝一次性碗筷、节约资源、消灭校园垃圾食品等一系列环保举措。
每逢节假日,黄冈中学的学生或走向街头,围绕研究性学习课题实地调研探访;或查询、阅读各类资料,从中提炼出有关时政话题的真知灼见;或埋头做家务,积极完成“五个一”(洗一次碗、拖一次地、洗一次衣服、买一次菜、做一次饭)的假期家务劳动。
“素质教育的载体是课程。”何兰田表示,课程就是为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跑道,其着眼点在个体的独特性和经验的自我构建上,让学生找到自我。黄冈中学的课程改革,实现了“一生一课表”,不同程度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从学校管理走向学校治理
“课程体系建成了、高考质量提高了、老百姓满意了、社会口碑也起来了,一般学校就止步了,但就单位运作来讲,学校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何兰田所说的事就是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
实际上,课程改革只是黄冈中学“二次创业”浓墨重彩的一笔。五年来,黄冈中学围绕管理体制、教学教研、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和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立体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基于此,2019年开始,黄冈中学又启动了学校治理现代化制度建设的探索。
翻阅何兰田的工作笔记,里面详细记录了2020年以来各项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制度的审议时间。截至目前,黄冈中学共出台了35个“做事的”和10多个“管人的”规范性文件,涵盖党建、行政、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形成了一整套的《黄冈中学学校治理现代化制度汇编》。
“这些制度里是一个个故事。”采访中,何兰田兴致勃勃地指点着一条条规章制度,讲述它们出炉的过程和其中包含的治理智慧。
制度要成为记在心里的遵循,而不是“挂在墙上”的条文,如何起草、由谁起草至关重要。何兰田提出了“问题项目化、项目具体化、具体流程化、流程责任化”的起草路径。“形成文本的方法一是将过去成功的做法用文字固化下来;二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来,研究出解决的办法,并固化下来;三是学习上级文件,将上级的要求落实到学校工作实际,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制度的起草者则由执行者担纲,倒逼执行者学习、总结、梳理、提升,同时让制度的贯彻落实变成执行者自觉的行动。
(作者:周丽)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