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时代在柠檬网免费看 创业时代太狗血了

最近一部剧因为各种调侃成为话题,在如意《宫里的御爱》完结,吃瓜的人供不应求的日子里,点燃了大家吐槽的热情。是的,是《创业时代》。

这部剧前期看起来很尽职尽责,符合当下“大众创业创新”时代的热点,主演是黄轩和周一围,最近人气一直在涨。这不禁让人想起很多年前,比如《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也有像《中国合伙人》这样口碑和票房都不错的电影。可以说有一定的受众基础。

然而才播了几集,剧就已经进入了群体调侃的阶段。豆瓣评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只剩下3.5分,完全可以进入“烂片”行业。

那为什么看似一手好牌的《创业时代》,会变成今天这样被杀的结局呢?先抛开百花奖得主杨天宝女士紧锁眉头的演技槽,说说剧本身。

脱离时代的创业时代

《创业时代》把时间定在移动互联网兴起前夕,大概是2010-2011年。IT工程师郭新年和他的好搭档程序员罗微都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商机。最后,我们将通过创业来实现我们的梦想和成功。

本质上,郭新年对交警大喊:“要是能直接用声音说话就好了。”“这是一个价值100亿的想法!”我们在屏幕前看起来都很尴尬。

在设定上,观众可以看到郭新年的创业是基于微信的,但整部剧从头到尾都透露出强烈的现代感,让人根本意识不到那是七八年前的事了。

这种设定其实很巧妙。毕竟找到一个观众熟悉的成功案例是现实的,也是有说服力的。《中国合伙人》就是这样,以新东方的成功为原型,讲述主角们的成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合伙人》很有时代感,包括人们的服饰、场景、街景等等。

就我自己的回忆来说,我们第一次用微信的时候,智能手机刚刚兴起,设计比较简单,屏幕也比较小。此外,APP设计的扁平化风格在2013年前后逐渐成为主流,但《创业时代》中的每个人都使用了常见的外壳美观的全屏plus手机和潮流的扁平化设计。甚至使用的超薄笔记本都包含windows10系统。

除了这些技术细节,剧中的其他细节依然是一样的“超越时代”。里面的时髦男女,穿着那个时代才流行的时髦风格,开着那个时代才有的车,聊起2013年的斯诺登事件。

e:15px;">




该剧导演不久前针对网友的质疑回应,是有意“淡化具体年代”。原因有三,时代变迁,创业者前赴后继,不想固定展现某个时代,而是展望所有时代的创业者;不想将故事局限在某款曾经的产品上,而是着眼现在和未来;影像表达上由于时间比较靠近当下,很难做出视听效果上的还原当时时代。


前两点显然是扯淡,所有时代的创业者都有其创业的根基和时代背景,很多创业者的成功都是因为看到了未来时代的方向,并抓住了当下时代的机遇。尤其放到互联网行业里,风口转变之快,技术更迭之快,不要说七八年,一年都足以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是因为如此,视听效果上的还原绝对不是个难题,至少,也应当避免掉当下这些明显穿帮物品。我想,导演说的难,大概是时代还原之后,没法植入广告爸爸的产品了。







副线创业的时代创业


《创业时代》将主题设定到移动互联网大潮中的这些创业者们,其实是很有意义的。毕竟移动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手机从一个通信工具变成了一个集合衣食住行玩等所有功能于一体的网络终端。而当初那批时代弄潮儿们,他们的思路、眼光和创业故事如今看来亦是一种传奇。这种展现容易引起共鸣,更能以小见大,映衬出时代的滚滚洪流。


然而《创业时代》野心虽大,功力却完全跟不上。徒有“时代”这样的大名头,拍出来的却还是狗血言情剧的套路。最应该展现的创业反倒成了副线。


第一集里头,为了给男二罗维创业制造动机,给了个脱裤子走人的剧情。敢问哪个互联网公司会标榜自己是“传统互联网公司”?一个个都在拼命展示自己的“新潮”和“前卫”,生怕落在了时代后头。“传统”,大概是他们最不想听到的词。当然,为什么码农要穿公司给的西装上班这种事情,普通观众已经懒得追究了。






另外,已经想到一个“价值一百亿”好点子的男主郭鑫年,在前期创业失败后,二话不说地踏上了西藏朝圣路线,净化心灵,途中差点被狼群咬死。要知道互联网风口瞬息万变,所有的公司都在早早布局,抢占可能的风口,毕竟先入场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然而男主就这样出去旅游净化心灵去了……






创业剧情薄弱的同时,是言情剧情的狗血化。最近的剧情里,男主女主,男二女二的狗血感情戏码引起了非常多的不适,四个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你爱我我爱他戏码的不断上演。误会巧合的设计不断放大。观众对言情剧情的讨论早就超越了对主线创业的讨论。


披着“职业”外衣的凭空想象


看《创业时代》到现在,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现在国内这些所谓的“职业剧”都有着千篇一律的脸:用一些不痛不痒的职业故事,包装着言情偶像剧的内容。






我之前在写《我就是演员》评论时,提到生活化是演员应有的专业能力。但其实,生活化应当是整个剧组的专业能力。那些不大现实的偶像剧也许还有很多人忍了,毕竟偶像剧的目的是造梦,观众的心里是有“这是假的”这样的预期的。但职业剧往往是打着反映现实的旗号,做不到生活化,这部剧就成了空中楼阁,虚无缥缈而不接地气。


我相信剧组并非不想好好呈现,也许是因为,他们从没去了解过真正的行业是什么样子的,也或许影视项目上得匆忙,根本没有时间去了解。大体了解了个皮毛,剩下的就全凭想象了。


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古时候,穷人家想象不出皇家到底是怎么样的生活方式,就互相讨论:“不知道皇帝家的锄头是不是金子做的?”


这可能就是很多国产剧对于行业的“想象”。然而所有的文艺作品都是高于现实,但取材于现实的。许多网络小说经常选择架空题材,言情题材,仙侠题材,就因为这一类题材能纯靠想象。现实题材需要大量的调研、学习等前期工作,对于剧作的要求实质上是很高的。


储备不够,就只能靠想象凑,专业不够,就靠狗血言情凑。最后的结果就是,剧本干瘪,硬伤不断,台词尴尬,推动剧情全靠误会巧合,高潮起伏就靠撒狗血,人物塑造就贴标签扁平脸谱化。


这种剧,还不如大大方方说自己是偶像剧言情剧,能不能不要出来标榜自己是“职业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