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化”“打工人”“群居动物”,不知从何时起,这些不断涌现的新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现在年轻人把工作称为“兼职”,“努力工作的工人”看似振奋正能量,实则透露出工作的无奈。没有成就感,没有安全感,经常感到疲惫和疲惫。我脑子里无数次想过辞职,无数次克制住了辞职的冲动,但又害怕失去工作,找不到工作。“工作就像旧社会的婚姻,但我还是要保持我的爱”是很多职场人的现状。
经常会遇到很多很累的朋友,仔细听他们的故事,发现他们很相似。
总的来说,他们自负、负责、追求完美,他们觉得如果不整天“盯着”看,很多东西都会过时。他们共同的遗憾是没有得力助手分担烦恼,他们一贯的口头禅是“事情永远做不完”。
我有自己身心疲惫的经历。那种倦意是睡眠、运动、休闲、麻醉都无法缓解的。太累了,逃不出天地之间,太累了,不知道生命为什么来.离开职场,安定下来,整理自己,向内探索,研究生活,然后重新投入工作,花了一段时间。令人惊讶的是,我的职业生涯一直很顺利,因为我不累。
01 对“人”就不累
我对这段经历有更深的理解:第一,真正的疲劳是精神上的疲劳,而不是身体上的疲劳;第二,累的来源不在别人,而在自己;第三,专注于事情很累,但专注于人并不累。为什么你会因为专注于“事情”而感到疲惫?因为如果你只看“物”,不看“人”,其实是在用脑子而不是用心。如果你善用大脑,你会变得越来越有能力,陷入“能做更多工作的人”的境地。这样一来,你身边的人会变得越来越不如你,所以你必须承担更多的任务,你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忙。忙不一定累,但是你忙碌的工作用脑比用心多,所以你只在生活的外围打转,事情可能会有进展,但是你的生活和周围的人没有水分,没有成长,所以你的心一定累。
关注“人”为什么不累?因为你一直在帮助身边的人变得更好,当每个人都变得更好的时候,你就会承担一切。结果,你肯定无事可做。因为你要用心去待人,你把心放在别人身上,自然生出慈悲和智慧。因为大脑只会“反射”,而心脏会“共振”,你会在周围创造出一个高振动的“心频”,回头的时候会带动自己。因此,专注于“人”可能很忙,但永远不会累。
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如果能把心放在“人”身上,就一定能带动所有成员把心放在人身上,有“灵魂”就能长生不老。意识到这个道理,我更为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看到自己被“事”所困扰,被自己卡住,被别人耽误。
如果你觉得有点累,我有两个建议:第一,从现在开始,尽量把目光放在“人”而不是一切事物中的“物”上;第二,越累越应该马上停下来,放下工作,好好学习生活。相信我,如果你这样做,天不会塌下来,但你会变得更好。
02 离苦得乐的药方
最近经常有朋友跟我抱怨:当老板难,当主管难,当然员工更难。总之,每个人都在受苦。似乎每个人的共同需求都是建立在“离开苦,得到幸福”这几个字上的,但是苦是没有药方的。我仔细问大家,他们为什么痛苦?原因多种多样,但无非是:得不到想要的,不想上门;事情压力大,人与人相处不好。总之,就是不尽人意!
我自己过去的生活似乎和别人一样苦。印象最深的是三十多岁创业初期的辛酸带来的压力。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疲劳。休息、运动、找刺激都没用。可谓“天地之间无处可逃”。看来我穿着很不舒服的湿衣服脱不下来。那种倦意持续了好几年,最后是怎么缓解的?
当时在公司,不管怎么折腾,都没用。最后是虚拟工作,只好强迫自己退出工作,躲在山上的道场里。法老王主僧说:“诸位,环顾四周,只有两种境界:要么困,要么痴!”后来离开道场,发现老和尚说的是实话。
看到自己的生活状态,只有在困倦和妄想两种境界中轮回,才算是找到了痛苦的原因。原来,苦难并不是来自外在环境中的人、事、物,而只是来自内心的妄想和执着。人被自己的妄想和执着绑架,无法真正对应外界的无常。苦难就是这样来的。要摆脱苦难,似乎只能向内寻找答案。
自那时起,我坚持培养自己每晚念经的习惯。诵经之时,虽仍妄想不断,但日久渐能看见妄念升起,犹如浮云飘过,不再抓取,只是观照。这样做了一段时间,感觉念头少了些、轻了些,不再牵动各种情绪,身心状态因此日渐放松。带着这样的蜕变,重回工作岗位,发现自己看到的世界开始不一样,对各种事情的反应也和过去不一样了。我的世界开始慢了下来,更真实,更有感受,许多事也因此有了不同的结果。“无所逃于天地”的累日渐消退,生命的能量重新凝聚起来。虽然事业仍在困顿中缓步前行,但我的心却日益笃定,已从苦里解脱。
这一段人生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付出如此大的代价,经历了这么深的苦,我终于得到了离苦得乐的药方:先从事里抽离,回到内在跟自己在一起,再从自己的念头中抽离,找到那个更真实而平常心的自己。只要能这样,剩下的事自己会转化,不用再担心了。
我认为,凡是陷入职场轮回之苦者,这剂药方一体适用,没有例外。如果你可以不必像我这么苦,就能得到这药方的疗效,那真是太幸运了!
03甘愿受,欢喜做
前阵子出差海外,九天行程从早到晚被排满,却在落地第一天就感冒。我心想不妙,因为接下来的八天,从早到晚都要在各地奔波主持活动,必须全神贯注,否则会辜负用心筹备的伙伴。
既已箭在弦上,只好自我转念:若是卧病酒店,一时半刻也好不了,不如豁出去,反正最坏的结果就是在活动现场不支倒地,那也算鞠躬尽瘁了。
心念已定,第二天就戴着口罩随大伙儿上路了。没想到,就这样从早折腾到晚,一天接着一天,感冒症状不但没有加剧,反而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到行程最后几天,我居然又生龙活虎起来。
这次经历,让我有很深的体悟:原来生病也必须得到我的允许!就好比疾病来敲门,却发现主人不在家,忙别的事去了,它敲了许久门,觉得自找没趣,只好自己走开。那次以后,我出门办大事,再也不担心身体不适了。
我拿这个故事和朋友分享,他却质疑,说他身边有很多朋友非常投入地工作,却累出了一身病,身体都拖垮了,得不偿失。
他说的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于是搬出孔老夫子当救兵:“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我说,孔夫子这段话是现身说法,传授养生秘诀。人要健康长寿、青春永驻,必须发愤忘食,同时乐以忘忧。最好“发愤忘食”的那件事,本身就足以让人“乐以忘忧”,这就是“不知老之将至”的秘方。
朋友接着问:但是许多人的工作是为了谋生,或是满足别人的期待,那又如何乐以忘忧?
我说,重点来了。人工作当然有需求必须满足,但若只是为满足需求而不得不工作,就把自己活小了,自然谈不上乐以忘忧。所以“甘愿受,欢喜做”,才是一项重要的人生修炼。人要能欢喜做,关键是重新定义自己的工作内涵,从中找到对自己和他人的意义所在。有意义了,欢喜自在其中;若是已经尽力,却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工作的意义,那就该换工作谋生了。
我一直相信,任何工作都和人的需求有关。但“事”只是缘分,让人有机会一起“做”,在“做”中能否找到意义,则取决于人的念头。念头对了,感受就出来了。一个人若能让自己做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必随之,“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亦不远矣。
04 任性无解,觉性突破
在我的人生阅历中,学会了看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仅观其行,还要见其性。从这样的了解中,我看到自己的人生为何数度陷入无解状态,也看到更多人陷入无解的缘由。
无解之人的特征,是他想要的和他愿意付出的相差十万八千里, 但他却看不到;是他想要的A 和想要的B,根本不可能同时拥有,但他却不愿意接受;是他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不惜一切手段,完全不考虑代价要由谁来承受。
为什么说这样的人无解呢?是因为他活在虚幻的自我世界中,你劝他,他不听;你帮他,他就缠上你;你不帮他,他就说一切都是你害的。无解之人,只有一味药可治,就是“苦果”!他必须吃够了苦,才能醒过来,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用最简单的方式形容无解之人,就是“任性”两个字;和任性相对的,当然是“觉性”。人世间是一所大学校,遭遇的挑战都是功课。做功课时,任性只能卡住,不断重修,觉性才能突破,更上一层楼。个人如此,由个人组成的团体和群体也是如此。所以社会面临重大挑战时,如果任性的人占上风,也会陷入无解状态。
个人的任性是业力,人群之间的业力会相互牵引成为“共业”。“共业”当然比“自业”更难修,所以才需要适合的游戏规则,以节制个人业力转移的速度和幅度。当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被打破时,业力不受节制地大转移,所有人都要承担其后果。无论“作为”或“不作为”者,皆不可免。
依我的经验,共业被打翻时,刚开始总是任性多于觉性,如果社会根底够厚,任性还没走到不归路,一股集体的觉性自会升起,带着大家冲破挑战,继续前进。
每一个人的内在都同时具备任性和觉性的因子,在共业被打翻的那一刻,如何带着觉性去行动,考验着每一个人。顺便提醒一句,行动更多的是在每个人的日常角色中!
05 “真”有效能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活得如此之假,假到人生乏味。于是认真反省一番,我看到自己大半生所想、所说、所做、所感经常是不一致的,而这正是“苦”和“累”
的来源。因为只要一假,就一定对自己不满意,就乐不起来;只要一假,就必须得“装”,装久了不累才怪。
我还看到,凡不真的时候,都“事虚”“行浅”,做事根本没力道,弄不出什么名堂。若是还把假事真做,用力硬撑,结果一定是自己不舒服,周围还会人仰马翻,日久必然弄出烂摊子,收拾个没完没了。
再仔细对照,我确认凡有好结果、生生不息、没有副作用、回忆起来会笑的事情都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事发当时,我的所想、所说、所做、所感完全一致,是玩真的,反之亦然,毫无例外。
看到了这些,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真”是宇宙效能的极致,有真才有“功”,无真顶多造业而已。
为什么“真”会产生这么大的效能?首先,因为它节能。我们一般人因身、口、意不一,内耗的生命能量极为巨大,能用来成事的所余能量不足。而且当一群人在一起时,“真”能诱发“真”,“假”会招来“假”。可想而知,一群假人相互消耗能量的组织,还能做出什么好事?
就我粗浅观察,一般组织之下焉者,消耗的能量可以高达百分之九十,消耗百分之五十以下者即可称为上焉者。不难推想,若组织里每个人的内耗减少,组织内人际的互耗减少,组织与外部接触的消耗减少,其效能将以何等倍数提升?
其次,“假”是“耗能大户”,导致个人和组织动力不足,当然完成目标的概率和深度都会降低。就算机遇好或本钱够,勉强达到目标,持续力也必然不足;就算费力维持,当遇到重大考验或挑战时,也必定力不够。总而言之,就是最后算总账,把代价、副作用和成果加加减减,结论一定是:不值得!换言之,一件事
若不够真,根本就不值得做,不如别开始。
这么说来,“真”还有一大好处,就是让你不至于瞎忙,让你把人生最宝贵的资源——时间,配置到它该去的地方。单此一项,就值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忙、很累、很苦、很吃力不讨好,很可能你活假了还不知道。仔细检查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有几件是从内心深处出发,所想、所感、所说、所做全然一致的?如果不少,恭贺你;如果不多,辛苦你了,是该改变的时候了。
本文摘自《人生只有一件事》,更多内容请参见原书

《人生只有一件事》
金惟纯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内容简介:人生所有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一个人只有从头开始“学怎么活”——学如何听话,学如何说话,学如何赞美,学如何助人,学如何信任,学如何做小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家庭、事业和人生中遇到的难题。
人生的一切都是大功课,都必须从头学起。只有从自己的起心动念开始调整,才能逐步改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拥有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人生。本书不仅是作者十多年来“学怎么活”的“学习笔记”,也是他给所有人的一堂幸福重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