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是世界小商品之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义乌在“卖天下”的基础上,搭建了新的渠道,实现了“买天下”。义乌人头脑聪明,敢为人先,做生意肯吃苦。早在400年前的明朝崇祯年间,生活在义乌光秃秃的土地上的冯,就已经下大力气出海经商了。根据《赤岸孝冯氏宗谱》的记载,在对外贸易繁荣的明朝,冯这个民族,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着义乌河,把当地的特产带到了波斯。没想到,却大获成功。有专家推测,冯可能是第一个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前往西亚的义乌商人。他的商业秘密记载在他的家谱里:“仁、仁、义”。
据《赤岸孝冯氏宗谱》所述,冯身材高大,诗书百出,德才兼备。在那个经商不是主流的年代,关于冯从事外贸的故事只是简单的叙述,但村里流传着冯的一些故事。
冯生于明朝万历年间。他的祖父母有七个兄弟,四个祖父冯明诚是官员,五个祖父冯明儒因为父亲的官员而受益于朝廷。冯明如虽是读书人,但为人谦逊谨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得到了上级的重用。他专门采购宫廷用品。他在任期间与许多商人有频繁的接触,知道做生意的方法和贸易市场。后来,冯明如辞职下海经商,“独闯长城,练道支竹”。
20多岁时,冯才华横溢,为人豪爽,思想开放。他很受叔公冯明如的赏识,于是带他去了北京,成为冯明如在商业和贸易上的得力助手。冯明如晚年复职,而冯仍在北京经商。经过多年的熏陶和历练,冯成了一个真正的儒商,学识渊博,能力出众,为人诚实好客。他继承了冯明如的生意,向西去长城外做生意。
历史上,明朝大部分时间都是海上禁航。早在建国洪武时期,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沿海残存军阀和海盗的滋扰,下令延续元朝以来的禁海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业禁令),禁止中国人在海外经商,限制外国商人在中国经商(进贡除外)。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虽然打通了东南亚、东南亚、中亚、非洲岩土等30多个国家的贸易往来,但只是开放的朝贡贸易,私人仍不得出海。虽然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极大地阻碍了中外交流的发展。一些胆大的人开始违反朝廷禁令,开始走私贸易,海禁政策越来越严格。为了反击朝廷的进攻,这些人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有的甚至与倭寇勾结,成为明朝中后期危害中国沿海地区的敌人。嘉靖年间,海禁政策再次得到高度加强,戚继光一举镇压和消灭了许多占据浙闽沿海地区的敌军。直到明朝政府开放门户,允许人们在隆庆时期进行海外贸易,也就是所谓的隆庆开关,海上禁令才得以放松。
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交流打开了新局面。吸引了很多有资本有勇气的商人向往。风华正茂的冯,凭借以前与富商合作的经验,看到了商机,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为海外贸易创造了条件。“走出塞浦路斯,走向贸易后,波斯珍宝满船,开楼,点客,比拼看仙斑和衣裳,寻求新面貌,积厚而长,才如四川。”族谱记载了冯的外贸归来和经商活动。可以看出,他
style="font-size:15px;">据史学家推测,冯允奇当时出国经商的路线大致是这样的:先从义乌坐船到金华,然后转到衢州上岸,从江山翻过仙霞岭,到达福建境内,再从漳州月港出海到波斯。专家推测,他可能是最早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前往西亚的义乌商人。冯允奇的一生以经商为主,他也是义乌商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一个缩影。中央电视台采访冯氏祠堂
去年6月,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一带一路”专题片摄制组专程来到义乌赤岸,采访拍摄了义乌冯氏祠堂,采访了冯允奇的后人。对这位400年前就把生意做到国外去的义乌商人冯允奇做出了肯定!
(徐庆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