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中银大健康股票基金 华夏创业两年定开基金

本报记者李兰君许金忠

专攻贸易

简历显示,刘伟是中国药科大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可以说懂投资又懂医学;曾任平安资产管理研究员,2012年加入中银基金。刘晓在医药行业有超过10年的研究经验,涵盖所有细分领域。现任中银基金医药与消费研究组组长,中银健康基金、中银创新医疗基金、中银大健康基金三只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

这样的个人经历符合医药行业投资的高标准。医药行业具有很强的科技属性。正如长江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创新是医药产业链金字塔的顶端,是医药企业永恒的发展方向。2019年以来,创新药物及其配套产业链发展不断加快,资本市场人气不断提升。与欧美成熟市场相比,创新药是医药板块最重要的投资方向。展望未来几年医药领域的投资,医药创新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过去,在a股市场上市的医药公司普遍专注于仿制药、中药等传统业务。由于利润不达标,很多创业型生物科技公司无法登陆a股市场,使得创新药标的相对稀缺。但2018年以来,随着传统医药公司加速向创新升级,大量无利可图的生物技术公司登陆HKEx和科创板,创新药投资标的数量大幅增加。

创新医学的研究正是刘晓的专业所在。在刘晓看来,创新药企和传统药企的创新业务,以及服务医药创新的R&D平台,都需要密切跟踪,因为创新药企充满弹性,成长空间来自创新,失败风险也来自创新。“比如对于创新药管道的跟踪,就要及时跟踪,甚至预判,了解公司的创新路径和创新进展。”事实上,在刘晓的投资中,对上市公司的深度研究一直是她的投资习惯,力求做到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此外,研究最终将落在投资上。除了创新的研究和跟进,上市公司的管理也是刘晓技术职业的重点。

刘晓不仅仅从创新的单一维度看待医药行业的机遇。在她看来,医药行业自然有两个属性:创新和消费。此外,疫情等突发事件给医药行业不同细分领域带来机会。刘伟表示,海外疫情的发展支撑了设备、口罩等防护耗材和诊断试剂的业绩在二季度继续加速;我国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医疗设备与诊断、药学与互联网医疗、疫苗与血液制品、抗病毒药物有望成为受益于中线的细分领域。展望未来,疫情还将推动国内公共卫生投入增加,加快医药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医务人员招生规模,将医疗行业基础实力提升到新水平。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慢性病管理、中医药医疗保健、疫苗防疫医疗、民营医疗服务、养老等领域的投资机会值得长期关注和乐观。近年来,行业格局快速变化,医保变鸟,科创板和香港的医疗科技板块已经起步。创新医药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否则将是医药行业的又一黄金赛道

高贤创始人章雷在《价值》中写道:从投资角度来看,医药医疗行业具有较强的消费属性和科技属性,市场巨大,进入壁垒高,成长性、盈利性、反周期性等。这些因素决定了这个行业有着非常长远的投资轨迹,能够以深度、广度、持续的创新,构筑动态的“护城河”。出生于药房的刘晓选择了这样一条长期的赛道。但是,投资二级市场毕竟不是赌一级市场。在医药投资方面,刘晓在决心和创新之间,以及业绩和估值之间的变化是灵活的。

黄金赛道

2020年是医药板块的转折点,不仅将创新药带到了舞台中央,也让医药行业备受关注。然而,事实上,中医界包括很多细分行业。虽然整体板块可能具有“长牛”属性,但不同子板块、同一个子板块的不同公司表现明显不同。对于投资者来说,医药行业的专业壁垒很高,选股择时绝非易事。

在众多医药细分行业中,刘晓看好创新药物、创新设备诊断、医疗服务和药店。她认为,创新是行业趋势,只有创新才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而医疗服务和药店则受益于药品和处方外流的分离,这超过了医药行业的整体增长。

近年来,我国创新药产业频频迎来政策利好,多部门出台了优先审评审批、注册分类改革、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医保谈判等政策,从I。

ND申报到临床试验实施,再到上市优先审评和快速谈判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政策端给予创新药全生命周期的扶持。此外,带量采购等政策加快仿制药降价速度,倒逼医药企业选择创新研发道路。


在刘潇看来,科学家团队的科研基础优势就是创新药企业的“护城河”,科学家要有国际的眼光和不断学习进步的驱动力,能将国际最前沿的研究和本土的疾病谱与临床实际特色结合起来,开发针对中国市场的疾病治疗药物,这是成长为国际一流企业的必经之路。


“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远胜于用低估的价格买入普通的公司。”这句话是巴菲特在1989年致股东信中,回顾过去25年犯过的错误而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也被无数人奉为投资圭臬。2018年至2020年,医药行业风头一时无两,高估值也令不少投资者望而却步。如今医药股已经因为高估值进行近半年的调整。站在更长远的角度去思考估值问题的刘潇认为,硬核资产高估值或成新常态。


刘潇表示,“估值出现分化的原因也在于研发与科技属性公司研发管线价值的重估,近2-3年来医药行业的整体研发投入比例有接近翻倍的提升,拉低了短期净利率,这时候用PE给创新型公司估值是不太合理的。我们觉得在新产品上市前PE估值比较高是较合理的,体现出一部分研发管线的估值。投资者在投资时,不能简单地看PE,一些公司的PE估值低也可能意味着未来成长具有不确定性,譬如中药、辅助用药、仿制药相关行业的公司,较容易出现价值陷阱。”


展望未来,刘潇认为,创新是行业趋势,集采的政策驱动仿制药公司加速转型,只有创新才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医疗服务与药房受益于医药分业、处方外流,超越医药行业整体的增长。


长袖善舞


作为公募基金经理,刘潇展现自己投资能力的舞台在于二级市场。不过,在采访中,刘潇向高瓴这样的带着一级市场风险偏好的机构致敬,因为它们成功地将医药股投资的一池春水搅动。“长久以来,投资界看待医药股投资,还是以传统的盈利水平等要素来观察,而这些风险偏好较高的机构,将医药股在创新上的风险和收益考量带到二级市场。它们用真金白银告诉资本市场,医药创新可以享受高估值,可以消化高估值。尽管市场上对这些机构具体的做法仍有争议,但是我认为这带来了医药行业投资较好的氛围。”


2020年,医药行业投资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上半年的上涨行情和下半年的盘整走势,结合此前几年医药股的强势表现,市场上有声音认为医药股的长牛走势或难持续。对此,刘潇认为,医药行业的长牛走势并不会因为阶段性的回调和波动发生逆转,但是医药行业的投资确实到了需要精挑细选的阶段。“医药行业的长期较好表现,已经吸引了一大批资金投资其中。但是,如果去梳理投资医药股的基金经理,你会发现大批研究周期、资源、制造等方面的基金经理,他们的研究思路和投资框架,跟纯粹的医药投资经理是不一样的,所以前期一些原料药、医疗服务个股的上涨模式,本质上与创新药的模式不一样。不过,这同样说明医药行业有着足够的容量,可以吸引足够多的参与者。但是不同属性、不同模式的医药股,在盈利和业绩、确定性和创新性上有很大区别,个股走势的分化也不可避免。”


事实上,观察刘潇管理的基金产品,在投资上,她坚持的是在布局上的随机应变、灵动而为。以刘潇管理时间最长的中银医疗保健为例,刘潇在基金的股票仓位上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基金定期报告显示,2019年末至2020年三季度末的四个季度,基金的股票仓位分别为89.70%、82.89%、82.68%和87.99%;在重仓股上,基金持仓中既有创新药个股,也有医疗服务、药店等行业个股。观察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刘潇在大方向上保持定力的同时,在具体个股的选择上则是灵活机动,优化持仓布局。2019年末成立的中银创新医疗,重仓个股上同样锚定制药、医疗服务、药店等行业,其中还有对于港股医药公司的重仓布局。海通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银创新医疗全年上涨88.62%;中银医疗保健A全年上涨89.84%,在1700只同类基金中排名前5%。


而在投资范围相对更宽泛的中银大健康的投资布局上,更能体现刘潇的顺势而为。成立于2020年5月底的中银大健康基金,在2020年三季度末的重仓个股中,除了医药行业个股外,还向家电、乳业等大健康相关行业进行拓展。回顾2020年5月以来市场行情,医药行业在经历前期的持续上涨后,进入震荡调整模式,长袖善舞的刘潇在仓位快速提升的同时,在投资的具体方向上做了适时的调整。


本文源自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