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异国他乡孤独无助。没有办法说出恐惧、痛苦和折磨的时间。无处可说,没有归宿……”6月8日晚,云南卫视播出故事片《“天网”下终结的漫漫逃亡路》后,逃亡22年的中国银行昆明分行官渡支行原行长张德友说。
《清风云南》视频截图
据昆明市党风廉政建设网2019年8月21日消息,逃亡22年、涉案金额巨大的逃犯张德友于凌晨1点成功落网并被绳之以法。1996年至1997年,张德友涉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挪用巨额资金。1997年11月,张德友提交辞职报告,下落不明。1998年9月,张德友因涉嫌挪用公款被昆明市检察院立案侦查。2015年4月,天网行动启动后,张德友被列入中央追逃办公室追逃名单。
22年前,他曾是一名意气风发的银行行长,但22年后,他成了一名逃犯。是什么让他离开家人和妻子分居?在逃亡的22年里,他藏在哪里,经历了什么?你在抓他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阻碍?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清风云南》,看看在天网下结束的漫长逃亡之路。
2019年8月,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一个边境路口,等待收网的项目人员迅速控制住了嫌疑人。经过进一步的身份核实,确认这位头发花白、面容消瘦的老人就是失踪已久的张德友。8月21日凌晨1点,东航飞往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MU5976航班缓缓降落,张德友被带下舷梯。
值班嫌疑人张德友被带下坡道
“你是张德友吗?”“对,我是张德友。”“你知道我们为什么找你吗?”“知道”
张德友,男,1954年5月生,吉林玉树人,1974年2月应征入伍,1988年5月转入中国银行昆明分行工作。曾任中国银行计算机部主任、官渡支行行长、高辛支行代理行长。1997年,张德友因涉嫌挪用巨额资金给他人使用,担心该事件会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选择出逃。
一念之差银行精英变逃犯
密织“天网” 一追到底终胜利
1997年11月,中国银行昆明分行收发室收到一封没有邮戳的信。打开一看,原来是时任高辛分行代行长张德友的辞职报告。年初昆明分行查账时,发现张德友涉嫌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挪用巨额资金,及时调整了职务。昆明分局收到辞职信后,向市检察院反贪局举报了线索,但此时,张德友早已不知去向,世界“蒸发”了。办案部门从接到线索之日起,从未停止过对张德友的追捕。1999年春节期间,市检察院专案组去了他的家乡吉林玉树,但没有成功。多年来,受条件限制,办案部门收效甚微,张德友案始终没有突破。2015年4月,中央追逃局启动天网行动。由于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张德友被列入中央追逃办打击对象名单。监督体制改革后,昆明市纪委监委全面履行党章、宪法和监察法赋予的职责,成立了以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打了一个大底,重新核实了历年逃犯信息,摸清了底数,一案一策。张德友案是省纪委、省追逃办督办的重点案件。市纪委监委从监察委员会、公安机关和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一个左右联动、内外配合、上下贯通的专班
这个案子已经过去20多年了,留下的信息要么丢失,要么被掩盖。快速突破不是那么容易的。专题工作班直接进驻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案情,每周倒排方案。每周建立“两会一情况汇报”制度,重要信息直接向项目负责人单线汇报。各方力量和资源集中统一高效畅通,案件线索逐一甄别。
办案人员王巍:
(专班成立时)我们手里仅有他藏匿前的身份信息,近乎“零线索”,追逃如同大海捞针。首要问题就是确定张德友是否还存活。面对不利的客观条件,专班开展了大量的数据检索、分析研判、排查比对等,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蛛丝马迹。22年,张德友究竟在哪?他与家人到底有没有过联系?专班调取了张德友的档案照片开展协查。然而,由于时间跨度太长,照片早已发黄褪色,清晰度有限,并且嫌疑人的体型样貌也很可能发生了较大变化。没有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支撑,调查工作再度陷入僵局。在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市纪委监委搭建了智慧监察大数据平台,为追逃追赃工作插上科技的“翅膀”,进一步增强了合成作战的优势。通过海量数据比对和综合研判,工作专班最终锁定了张德友的藏匿地点,顺藤摸瓜,获取其将使用虚假身份于2019年8月某时从某边境口岸潜入国内的消息。在张德友入境后实施抓捕又是一场硬仗,专班推演了多种情况制定了不同预案。在边防公安等相关单位的通力协作下,成功抓获悄悄潜回国内的张德友。
心为利惑 底线失守被围猎
悔不当初 错位人生糊涂账
“不顾规法罪业生,回头一望心中苦。相较归案时头发花白、形容憔悴的样子,1995年,从中国银行省分行电脑处处长一职调任官渡支行行长,担任“一把手”的张德友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履新不久,各路老板就蜂拥而至,投其所好想与他搞好关系。张德友也片面地认为,要完成银行存贷任务,要有成绩,必须与这些老板广交朋友。此时,在云南经营3家公司,涉足矿产、娱乐、建材等行业的老板王小平找人搭线,结识了张德友。张德友认为王小平有实力有资金,对自己大有帮助,王小平的各种邀约他来者不拒。双方各怀目的、一拍即合。
不法商人 王小平:
我请他吃喝玩乐、出入高档会所,感觉张德友很讲义气,为人处事也很大胆。觥筹交错间,双方的“友情”迅速升温。王小平乘机提出:他经人介绍,要从外省某金融机构贷款1500万元,但为规避风险,借款方不同意直接把钱借给自己公司,要找一家当地的银行作为“桥梁”,希望张德友能提供帮助。作为一名有丰富从业经验的银行支行长,张德友很清楚银行业的明文规定:支行因为不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没有向其它金融机构拆借资金的权力,更不允许将拆借来的资金以“体外循环”的方式借给他人。然而,此时的张德友早已视王小平为“铁哥们”,银行的相关规定、金融的高风险预警都被忘之脑后,他欣然答应了王小平的要求。
外逃人员 张德友:
一是经常吃喝玩乐,关系很密切了,思想上放下了戒备;二是碍于情面,也想逞强,甘愿冒险。在张德友的违规运作下,该省外金融机构的资金直接进入到了王小平公司的账户上。一段时间后,该公司在无抵押、质押或其他担保手续的情况下,与官渡支行补签了贷款协议。就这样,这笔借款的风险移花接木转嫁给了官渡支行。事后,张德友获得了足够分量的“回报”,拿取了巨额的贿赂。尝到甜头的张德友利令智昏,继续如法炮制,不遗余力为王小平等老板充当筹措资金的“桥梁”,让民间借贷“傍”上了国有银行。在他担任官渡支行行长期间,官渡支行不良贷款的比率大幅增长。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1997年初,昆明分行在查账时,发现了官渡支行私自拆借资金的问题。惶恐之下,张德友开始向老板们追讨资金。但此时双方的角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些老板们握有张德友受贿的把柄,压根不想把到手的利益吐出来,面对追讨资金的张德友态度或冷漠、或傲慢,和他“打太极”玩“失踪”,他这才意识到,这些所谓“铁哥们”的友谊背后全是陷阱和算计。自知纸包不住火,穷途末路的张德友错上加错,选择了出逃。他把父亲送到妹妹处,并与妻子协议离了婚,还写了一份辞职报告交给一位朋友,让他过几天帮忙送到中国银行昆明分行的收发室。自认为一切都安排妥当后,张德友带上3万元钱出逃了,这一逃就是22年。辗转到达东南亚某国后,张德友办了当地的假身份证,由于语言不通、身份敏感,他不敢外出活动,只能选择栖身寺庙。据张德友自述,寺庙的环境十分简陋,他只能靠在寺中种点菜卖腌菜和做些素食料理的收入勉强生存,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甚至要以教徒赠送的食物果腹,日子极为凄苦。
外逃人员 张德友:
我是犯罪了逃到别的国家,所以很小心。整天都惶恐不安,不敢说话。相较于生活的压力,内心的焦虑、对亲人的思念等心理压力更加折磨人。22年背井离乡栖身寺庙,晨钟暮鼓并没有让张德友获得内心的安宁,得与失、利与害时刻在他心中交错,让他寝食难安、追悔莫及。偶尔,他也会利用假身份证悄悄潜入边境,但都处于惊恐之中,小心翼翼,东躲西藏。时不时他也会通过互联网关注国内的情况,但所得有限。这使得他对国内政策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知之甚少,也让他错失了打消侥幸心理,主动回国投案的机会。
外逃人员 张德友:
“如果当时主动向组织坦白和交代问题,一定会得到宽大处理,选择外逃是错上加错。在异国他乡,饱受孤独、无助、恐惧煎熬和折磨的苦难岁月,有苦无处说,有家不能回,有病看不起,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外逃人员 张德友:
知道父亲不在,大概已经是十多年以后,知道老父亲不在了,当时也很难过。非常难过,我想念我的娃娃,非常非常想。因为我和他走的时候那时他才12岁,他跟我的关系很好,感情很好。所以总的来说非常后悔。(哭)后来也是想来想去没有办法,还是交给上天吧。张德友归案后,办案人员在依纪依法调查的同时,给予了他很多关爱: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定期进行身体检查,耐心进行思想开导,鼓励他积极乐观地面对今后的生活。留置期间,因上了年纪,张德友的部分牙套脱落,他希望办案人员给他一些502胶水黏粘牙套,并说他在国外的时候就是这么处理的,办案人员闻所未闻,马上安排带他就医治疗。走下押解车时,张德友看到了周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看到了医院先进的医疗设施设备,再次感受到了祖国的繁荣,越发对当初一逃了之的行为悔恨连连。
外逃人员 张德友:
回来之前想得很严重,担心身体上受虐待,精神上受折磨。回来以后,很感恩。与其出逃吃苦受累,不如早日认罪伏法,弃暗投明才是最明智的选择。留置期间,这个曾经终日与钱打交道、精于算账的“金融精英”给自己算了一笔人生帐:如果最初能坚守住理想信念,坚守住职业道德和操守,他很有可能走上更高的领导职务,父亲妻儿将以他为荣,他可以陪伴孩子成长、为老人尽孝送终、与妻子携手终老…..如果事发时选择坦然接受法律的制裁,或者早日回国投案自首,他偏离的人生还可以早日修正、有机会重来,也许现在又成就另一番事业…..然而,时光无法倒流,一错再错的选择,让他最终把自己的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亲情账、自由账、健康账算得一塌糊涂。
外逃人员 张德友:
回来以后,很感恩,就像犯错离家出走的孩子,终于回家了,回到了父母身边。目前,张德友案地调查正有条不紊推进中,工作专班已追回大量涉案资金,为国家挽回了经济损失。张德友的成功追回,也为昆明市纪委监委追逃追赃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市纪委监委不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逐案逐人分析研判,一案一策,一案一专班,对外逃人员坚决一追到底。2019年以来,全市已成功抓获5名长期外逃的职务犯罪嫌疑人,接连取得的战果,一再传递出‘天网’越织越密、越收越紧的强烈信号。
云南省纪委省监委国际合作室副主任 张建伟:
张德友的归案,充分体现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制度优势,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也再次对外逃人员敲响警钟:海外不是法外,外逃没有出路,早日归案才是正道。
综合掌上春城、澎湃新闻、清风云南
编辑丨Jocel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