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公司内申请换部门的注意点,在公司怎么申请换部门

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没有人能从头到尾选择一份工作。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行业和岗位也会发生变化,企业会不断关停和转移。因此,跳槽也是大势所趋。

今天我们来说说最常见的主动转行的情况。比如你一直在房地产行业。现在听说互联网行业好,想跳进去;比如你一直在做会计,现在突然想做采购;比如你做销售,现在听说程序员工资高,你家极度缺钱;例如,如果你在系统内做党务工作,现在你想跳出去,在一家外企做质量工程师.

这个世界充满了惊喜。我的读者已经有很多成功的跨城市、跨银行、跨岗位的案例。我们甚至有一群做了十几年外企项目经理的朋友。他换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当律师,他做得很好。老团友都认识这个律师,他现在年收入三四百万。很多群友都咨询过他。

总之,这种需求是非常普遍的,也是我们整个职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需求,尤其是当你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并不丰富的时候。

一方面,有些人选择转行是为了加薪升职,另一方面,有些人甚至选择转行是出于好奇,而第三方面,有些人转行是因为“现在的工作没有尽头,他们不想留下来,换一个全新的环境,希望有更多的发展,为未来做点什么……”

本文不评论你转行的初衷,只评论如何转行。转行的方式有很多种,难度当然也不一样。顺序如下。转行的难度依次增加,难易程度依次降低。

一,战略楔子法

我们知道,战略方法必须高于战术。你有没有硕士学位远大于你的硕士学位,你有没有买房比你的房子在哪个学区有多大更重要,你有没有工作远大于失业没有工作.这在军事上经常使用。搜索并学习战略飞机和战术飞机的区别。我可以告诉你,战术导弹最多可以夷平一个村庄,而战略导弹至少可以摧毁一个城市。

看看你是否想改变它

行过去的目标岗位,大致的招聘流程如下:


1)新职位需求提出-->2)批准职位产生-->3)拟定招聘计划-->4)部门经理自己物色人选-->5)其他部门经理和大领导推荐人才-->6)内部招聘信息群发-->7)外部招聘网站/猎头发布职位-->8)初选简历-->9)精选简历-->10)面试通知-->11)初试-->12)复试-->13)终面-->14)谈工资-->15)HR背景调查-->16)Offer发放-->17)第三方背景调查-->18)新员工入职-->19)试用期考察-->20)批准转正


在中国你要改行换工作,第一个你想到的自然是关系给你安排这个工作,最厉害的就是第1)步,也就是为你量身定制一个岗位,后面的步骤就是走个形式了,其他人几十上百个,哪怕博士硕士,他们也是不能被录取的,只是为了你的入职流程陪你这位公子/公主读书而已。


说了半天,还是人的问题,也就是你想改行换岗,你先搜索下自己身边能帮助自己安排工作的人。


这步中穷人的孩子非常愚蠢,他们本身背景和家庭人脉就不多,他们大多直接一个休克疗法我/我家没有关系”,放弃了这条道路。


其实你是个人,你又不是树杈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更不是缝隙里蹦出来的一只石猴,你凭什么说自己没有关系呢?


此刻正确的做法是,将这个世界上你认识的所有成年人列出来,从父母开始,选取关系最近的前20名,去掉其中你确信不能帮你安排和推荐工作的一半人。剩下的10位,你挨个打电话或者微信说一句话即可:“大伯/叔叔/舅舅/阿姨/姨父/老张,你好,我是王晓蓉,本科毕业5年工作经验,主要做得是人事工作,我现在想找采购方面的工作,请帮我看看有没有职位推荐。感谢!


这一步的达成概率大概是20%,不管你是穷人还是富人,大概率不变,他们10人中会有2位给你安排或者介绍工作。一旦某人给你介绍一个工作后,你的入职概率大约是50%-100%,这就是关系介绍的魅力,你有2个亲友帮你介绍,这次你改行的概率就达到了100-200%,可以说你志在必得。


这10个人必须是你亲自去找的,而不是夹着其他中间人,这里面很多层次、时间性的区别,有人拜托舅舅的同学的弟弟,来介绍这份工作,而且不是从招聘第1)第2)个流程去插队的,甚至介绍人都不认识自己,这种介绍就大打折扣了,可以说你就当作忽略不计即可。有些时候人家碍于面子,给你个常规的面试机会,你别当真,让你来面试,就是一个面试而已。


举个例子,如下这位帅哥微光,就是通过熟人介绍去参加面试了,而且介绍人的职位比较高。




他明显不是自己打电话或者请这位董事长吃饭,提出岗位要求的,他大概率是通过父亲的同学的老婆的哥哥,这样一个路径来获得了面试机会。中间多了3个人,多1个打两折,3个人就是20%的3次方,千分之8,还不到1%的水平。


你直接联系董事长,董事长能给你安排工作的概率本来是接近100%的,给你造个岗位都可以,但实际上你只有8‰的入职概率,还在找自己某个面试问题没回答得好的个人原因。真正的个人原因是,你要请家人将董事长约出来吃个饭,你还要到场,最好自己请


约出来吃个饭,可能要花点小钱,但不至于这么低的入职概率,还不如毫无关系的入职概率。可惜,这位帅哥连我说的,董事长帮助他的“意愿不强”,他都不能理解。


这里补充下“毫无关系的入职概率”,这就是面试成功率,属于大行情,随着年份的不同而不同,这个数据和概念的收集跟提出,全中国只有我一个人做,大家参考下即可。


如果你没有任何关系而参加面试,则:


  • 在2001年,体制外每2家公司的面试,可以获得1个Offer,体制内减半,4家面试1个入职机会;
  • 在2011年,体制外每3家公司的面试,可以获得1个Offer,体制内减半,6家面试1个入职机会;
  • 在2021年,体制外每5家公司的面试,可以获得1个Offer,体制内减半,10家面试1个入职机会;
  • 在2031年,体制外每8家公司的面试,可以获得1个Offer,体制内减半,16家面试1个入职机会;
  • 在2041年,体制外每10家公司的面试,可以获得1个Offer,体制内趋同,也大概10家面试1个入职机会。



以上前面仨是我统计的历史规律,后面俩是我用势商综合各种要素做出的未来预判。


当然,此刻继续回到微光帅哥的具体例子来看,他如果完全海投这家公司进入面试环节后,他的入职概率大约10%,比被他弄巧成拙的8‰多了12倍的可能性。


此外,如果董事长不愿意出面,更别说跟你吃饭了,那你需要送礼给认识董事长的这位关系人(父亲同学的老婆,你假装叫她姑妈),这才有用,可以恢复50%的入职概率。


但需要花点大钱,这个钱的金额多少之前讲过了,《体制外介绍工作,给多少感谢费?网友帮我内推,给他发多大的红包?》,体制外大致1-2个月工资,体制内一般是你入职后,年工资的2-10倍,半体制内岗位打五折即1-5年的工资。


关系人的第二种情况是不愿意出面也不收,那你还是自己海投简历吧,好歹不损失成本且毕竟还有10%概率;关系人出面但不收,这种最好,会帮你打个招呼,你的入职概率从10%增加到了20-50%之间,你的成本不过一顿饭钱和俩小时的马屁;最怕就是关系人不出面还收的,这种入职概率只有第一种情况的一半,即25%入职概率,其余25%退还你送的、50%概率被黑掉了。


实际中,在老家小城市远远比这些还要复杂,有些关系人中转六七次。你也别说父母长辈傻,他们是适者生存,我只是告诉你你此刻不能理解的社会生存原理。


当然,《靠很铁的关系就能介绍到好工作吗?》,这个以后我再讲,我们群友各种托人安排、介绍工作的故事,妈妈的同学、爸爸的战友、什么舅妈、姨父、堂表姐夫的,就太多了......


本节讲的战略法,并不仅仅就是说个“关系”二字,而是说从招聘流程的第1)步“新职位需求提出”到最后一步20)批准转正,你都可以插队。哪怕别人已经入职了,也会变成陪你读书的人,将她或他用“能力不能胜任”的方法开了,你去接任,从而实现了你跨行转岗的目的。这就叫做打入楔子。


以上朝着招聘流程一头一尾的俩例子,大家可能还没懂,我们再将中间的步骤10)“面试通知”拿出来,你看下你如何插进去。这一步是人事将你的简历推荐给部门经理,你观察下这位人事的松紧程度。


  • 如果这位HR是你的表姐,你的行业和岗位的匹配度只有10%,她也会帮你推荐;
  • 如果她是你的学姐,则你有20%的职位匹配度即可;
  • 你是她的老乡,则估计容忍你只匹配40%就行;
  • 你是她同事内部推荐的,她会给你60%的匹配度要求;
  • 你要是陌生在网上海投的简历被她看到了,或者APP上主动跟她聊天,她会要求你90%甚至接近100%的匹配;
  • 你要是猎头推荐来的,那你惨了,HR会要求你的简历120%匹配,什么意思呢?要求你达到并超过职位的要求,非常严格,毕竟你选择的是公司付费的猎头渠道。



关于猎头这里的这个知识点,不看文章的海归即使毕业多年的硕士,也是不能理解的,没办法,除了我,没人能解答TA这个问题。你看下图。




这位海归,用猎头渠道要求他120%简历匹配的事实要求,来质问我海投理论的合理性。驴唇不对马嘴。


海投,是在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猎聘网、Boss直聘、领英等八大招聘门户网站上同时海量投递跟你岗位相关的5个A类职位和5个不怎么相关的B类岗位,每日投递总数量不是世俗认知的1-10份简历,而是50-300份/天。这叫短期用数量博取质量,为了离开上家、摆脱目前领导、解决失业、换城市或者增加收入,加薪幅度一般在20-60%之间。行动时间是1-4个月


猎头渠道,则是我们年薪20-100万之间、在目前公司发展得不错的人,在不想突然换工作的时候,也拿出5%的时间伺机而动的求职渠道,主要通过你精挑细选岗位、每月投递个10-30份简历、换来每个季度一两次面试机会的在职跳槽,这是“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也叫急流勇退,更叫春风得意时跳槽,一般需要年薪翻番。行动周期是1-30年


大家记住战略方法的规律,如果你想容易一点换行转岗,首选还是通过关系人去插入人家的招聘流程,从第1)步开始最好,且也是越早越好。


有20个步骤之多,都是你打入楔子的机会,除了刚刚说过的,例子和方法简直不胜枚举。


比如在第5)步,你通过在某500强的质量部门经理给你内推采购员职位,你在学历和年限达标的情况下,你此刻已经秒杀了后面通过招聘网站海投简历而来的海归硕士师兄学姐。




第6)步,你通过仍然是普通职员的前同事内推,她看到HR在公司内部群发的招聘信息,第一时间推荐了你的简历给这位HR,你也是优先于后面的求职者,你甚至已经拿到Offer了,你居然还发现后面的人来面试该岗位,因为他们是通过后面的流程7)外部招聘网站/猎头发布职位-->8)初选简历-->9)精选简历-->10)面试通知来获得的姗姗来迟的11)初试,再后面的流程有些也还是要走的。


因此,内推也是我们容易实现改行换岗的战略方法之一,但猎头渠道不算,校招算。


其实后面的流程12)复试-->13)终面-->14)谈工资-->15)HR背景调查-->16)Offer发放-->17)第三方背景调查-->18)新员工入职-->19)试用期考察,也都有方法插入,只是越往后成本越高、关系要求也越高、伤筋动骨的。


以上都叫战略楔子法,叫法是我发明的,但方法不是,这些方法是早就存在的,一直有、天天发生,大多数你不知道而已。


二,内部转岗


毫无疑问,内部转岗比外部转岗更容易,但最好在本岗位待满2年,或者也是本岗位流程熟练操作之后,突然你碰到了内部招聘的机会,尤其内部转过去能加薪升职的,这就是三赢。


从总公司比如上海总部的研发工程师,保持薪资不变,回到老家武汉的分公司做测试工程师、客服工程师、市场专员、招商专员,这种也是成功的内部转岗。你先别看研发工程师是不是岗位发展前景更好,你要看工资,此外,老家没有研发岗位啊。


内部转岗切忌放在试用期。


如果领导逼着你内部转岗,那看来大概率不是个好的转岗,先答应着吧,慢慢拖,加紧海投简历。


三,换行不换岗跳槽


这种就常见了,你在制造业甚至贸易公司做会计,跳槽到互联网行业还做会计,工资翻倍是正常的。跳到金融行业继续做会计,不但不加班,工资能增长到原来的250%,这叫市场行情。


我们大多数毕业5-10年的群友,通过此方法转岗,说明其难度不大。原理大家看下这里《毕业几年后,不容易改行?》。


四,换岗不换行跳槽


这招主要群体在毕业1-5年的人以及部门经理以上级别的人,前者因为没啥行业烙印,容易改行,后者主要是通过行业通用知识和岗位管理经验实现了改行。


你瞄准换岗不换行的岗位,直接投递、勇于面试即可。不过,这种改行难度,显而易见比刚刚的“换行不换岗”来得难一点,因为HR和部门领导都会一直盯着你问你的岗位匹配度、流程熟悉程度,他们自然也更需要能早点上手的人。


五,跨行跨岗跳槽


这种叫做挑战高难度,尤其在你完全不懂方法一“战略楔子法”的时候,比如下图第二位读者飞天的诉求。她面临中年危机时想一步实现跨城进入一线城市的央企去工作,一飞冲天。




我没有放出她这条留言,主要是因为一句话无法回答。她貌似是要找个在北京央企总部做董事长的表哥给她安排一个体制内的工作,但却想通过体制外的职场博主来预订这样一个工作,目的和行动有很大错位甚至矛盾


你再细看她的岗位,主要是民企私企快消行业的营销、机关单位的行政人事工作经验,这如果能进北京的央企,转行是肯定的,因为没有快消行业的央企。她大概率也是要转岗的,央企不需要或者很少需要营销人员,此外,央企的行政人事工作实际上还是实权部门,一般人进不去,别说社招了。


所以,我们这第五个方法,既跨行又换岗的,看来主要讲的就是体制外的故事了,这个相对容易实现。


现实中,我幽哥的职场徒弟,差不多有一半的人,是成功实现跨行跨岗跳槽的,这正是我二十年来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你看如下这个简单问题,如何转岗做SQE?




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我们的群友大多数都能给出一定水平的答案,只是这位提问者可能是新读者,基础文章没看。TA只看到了这篇《质量管理岗位中,为何SQE的工资最高?》,还说是自己“感觉”出来的。


有些知识,不是光进我的群就有用的,而是长时间的历练和培养,关键要有心。你再看如下这位有着5年工作经验想咸鱼翻身的帅哥小钟,他就完全不会求职,别说还改行转岗了。




好了,如何改行换岗的方法,主要有如上五个,实际上今天最要你看的,当然是第一个方法,战略楔子法


至于难度最大的第五个方法,之前一直没有系统写出来,知识分布于我上百篇文章和上千个语音回答之中。下次发吧,大家期待下这篇《体制外,如何求职和面试从来没有做过的工作?》。


当然,你有百度搜不到答案的问题,可以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