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业史好词100个 创业史的好段赏析

叶圣陶逝世于1988年,2021年是他逝世33周年。叶圣陶是《百年巨匠》第二季的高手之一。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江苏苏州人。现代教育家、作家、文学出版商和社会活动家。他和朱自清创办了中国新文学第一部诗歌期刊《诗》,创作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他的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唯物辩证理论,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做出了独到而系统的贡献,也是一位教育小说大师。曾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全国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读一辈子书,其实是一辈子的积蓄,一辈子的成长。”作为教育家、作家和文学出版家,叶圣陶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教育和文化事业。他还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更好地阅读,这从阅读中受益匪浅。他主张读书时不要囫囵吞枣,而要仔细阅读,分清书的真正味道。

叶圣陶的文学启蒙可以说是从童谣开始的。《父亲长长的一生》年,叶圣陶长子叶至善回忆说:“据他父亲说,他进私塾之前认识3000个字。我爷爷亲手写方块字,教他一个一个读。事实上,我父亲从未忘记他年轻时从母亲和祖母那里接受的第一次语言教育和文学启蒙。”叶圣陶的母亲虽然不太会读书,但却充满了世代相传的谜语、诗词和童谣,她经常会告诉儿子。那些活泼有趣悠扬的童谣让叶圣陶着迷,经常哼唱。叶圣陶也在文章中写道,就像《咿呀咿呀踏水车》一样,孩子们唱这首歌的时候,仿佛看到了春天田野里的风景,于是就觉得活泼有趣,像一只快乐的小绵羊在田野里蹦蹦跳跳。这是文学欣赏的开始。

稍大一点后,叶圣陶被送到了张老师创办的学校。在那里,顾颉刚和叶圣陶成为了80年来亲密接触的同学和老朋友。张非常严格,他的尺子从不离手。”顾先生说,他经常含着泪回家。父亲见他手掌肿得像半个馒头,连连说:‘这怎么可能?’第二年,他不让他在学校学习,呆在家里自学.而我的祖父,他不愿意自己战斗,焦耳怎么会遭受这样的苦难;我不能自学,所以我必须制定规则,让我父亲读老师教的东西,然后我才能晚上吃饭。”在严师慈父的关怀下,叶圣陶读完了《四书》、《左传》等等。当了小学老师后,叶圣陶像个孩子一样憧憬暑假,让自己可以自由地读一些自己想读的书。读书和写作,就这样贯穿了他漫长的一生。

1969年至1972年,年过古稀的叶圣陶在与叶至善的通信中多次提到买书读书的问题:“新样板戏只有两部,《娘子军》和《威虎山》。昨天下午去王府井打听。书店说有一批,大家排队买,卖完了。你急着买,只能每天早上去书店等着门开。”“《新华字典》已经过修订,已经大量印刷。书店出售特写广告.这本字典一美元,你可以说服同志们给孩子买一本。”如果你有很多好书读,你会发现他字里行间相当满足。对于特别受欢迎的书,即使很贵,“贵不贵也没关系。钱总是有意义的”。在这些关于父母荒、衣食的信件中,叶圣陶甚至多次与叶至善交换诗歌,同时也交流了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心得。从几笔就可以看出,崇尚读书的家风在这个家族里是传承下来的。

早在80多年前,叶圣陶就强调读书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可见他的思想极其先进。1937年,叶圣陶在给学生们做《中学生课外读物的商讨》演讲时,焦急地谈到当时中国与其他国家阅读条件的比较:你大概听说过。

些文化发达的国家,它们的人民是如何地爱好读书,学问家不必说了,就是商店里的店员,工厂里的工人,也都嗜书如命,得空就读书成了习惯。如果普遍不读书,民众的精神如何能振奋起来?智慧如何能得到发展?所谓国力,不限于有形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等,一般民众的精神和智慧也占着重要的成分。他郑重呼吁:“所有的青年人都注意到这一点,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就可以成为一个普遍爱好读书的国家。”今天,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阅读水平,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叶圣陶那些七八十年前关于阅读的文章、演讲,现在来看依然观点精妙独到,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而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我们的阅读更高效。在《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一书中,叶圣陶详细阐述了阅读的重要性及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认为,读书有三种态度:一种是绝对信从的态度,凡是书上说的话就是天经地义。一种是批判的态度,用现实生活来检验,凡是对现实生活有益处的,取它,否则就不取。又一种是随随便便的态度,从书上学到些什么,用来装点自己,以便同人家谈闲天的时候可以应付,不致受人家讥笑,认为一窍不通。叶圣陶直言应当抱而且必须抱第二种态度。“不要盲从‘开卷有益’的成语,也不要相信‘为读书而读书’的迂谈。要使书为你自己用,不要让你自己去做书的奴隶。”


叶圣陶把书形象地比喻成“人类经验的仓库”。但是,仓库里藏着的东西一定都是好的吗?当然不是。也有霉的,烂的,不合用的。“你如果随便取一部分,说不定恰正取了霉的,烂的,不合用的,那就于你毫无益处。所以跑进仓库就得注意拣选,非取那最合用的东西不可。”拣选好的、合用的来读,才会“开卷有益”,这就是批判的态度。


许多读者读书飞快,并以此自诩。在新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些所谓的阅读达人一年能读几百本甚至上千本书,且被编辑直接用到标题中,赚取人们的眼球。有些书可以简单浏览,但有些书却需要深读。那些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如果读得太快,难免仅是简单翻阅,并未了解全书精髓。对于看上去较为艰涩的内容,也可能直接跳过。而那些需要费些力气来读的部分,如果读得透彻恰恰收获最大。叶圣陶强调在阅读时不要走马观花,要读懂读透。听到有些老师和家长说,现在学生了不起,一部《创业史》两天就看完,叶圣陶建议且慢鼓励,最要紧的是查一查读得怎么样。如果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极简略的梗概,那不能不认为只是马马虎虎地读,马马虎虎地读是不值得鼓励的。在他看来:“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迅速,这是极重要的基本训练,要在阅读课中训练好。”“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见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见粗劣的瓦砾。于是收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认认真真地阅读,从而发现晶莹的宝石呢?叶圣陶建议:有的书比较容易读,读起来用不着花多大的力气,有的书比较艰深,读起来并不怎样松快。但是无论什么书,都不能让眼光像跑马似的溜过就算,一定要集中心思,把注意力放在书上。这是第一。第二,一口气直往下读,不如每读一段,稍稍停一停,回过头去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说了些什么。一口气往下读往往不能消化,好像囫囵吞枣一个样;停下来想一想就像咀嚼一个样,才能辨出真的滋味来。想到了什么,不妨随时提起笔把它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矻矻复孜孜,书我不相属。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其精既在我,化为血与肉。斯得读之用,书可束高阁。”正如叶圣陶所言,读书时持批判态度去读、灵活地去读,就不会被书所奴役,才能淘汰沙砾,发现珠玉,汲取书中的智慧,并为我所用。


文章来源 |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声明 | 文章和图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已标明来源,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即作处理。


监制 | 衎堂


责任编辑 | 大白


美术编辑 | 神奇海螺


大型文化项目《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新影集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艺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银谷艺术馆等单位联合摄制。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师的拍摄已全部完成,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师的拍摄已于2018年启动,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国学篇、建筑篇、中医篇、戏曲篇、电影篇,计划于2021年陆续完成,届时将以“百年·百人·百集”纪录片、“百位大师特展”、“百部图书出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拍摄完成的《百年巨匠》纪录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各省级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国内外115家电视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百年巨匠(国际版)》启用8种语言向全球播出。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统计结果,《百年巨匠》累计触达受众共102亿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学习读本,发放到全国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和纪录片重点项目,还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已获得9项纪录片大奖。


《百年巨匠》已成为文化领域最高端的现象级品牌之一,并以其独特优势搭建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和展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