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设备技术迭代升级,智能家居产品进入家庭,但被偷拍的黑色产业链却在野蛮生长。法律界人士指出,虽然有法律法规,但破案和惩治仍然很难。因此,建议加大对非法微型摄像装置生产、销售的打击力度,在法律范围内重罚;压实酒店、民宿等场所经营者的责任,定期检查检查相关设备,做到“眼睛躲在后面”躲不掉。
当你住在酒店时,你最关心什么?或许有朋友会提醒你,在入住之前,最好仔细检查一下自己的房间是否有针孔摄像头,以免私密空间成为“偷窥实景房”。
近日,“夫妻俩在B&B逗留期间被拍了8个小时”的消息被传到了网上。在拍摄的视频中,夫妻的隐私状态,包括声音和画面,都被摄像头清晰记录下来。
本该是轻松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却以“20元到几百元”不等的价格出售。藏在隐秘角落的摄像机和偷窥者让人不寒而栗。公众问为什么关门后的私人空间悄悄装了微型摄像装置。偷拍可以想卖就卖,也可以想买就买?幕后操纵者是谁?
微型相机成为“偷拍神器”
用针孔摄像头偷拍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随着产品技术的迭代升级,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产品进入家庭,偷拍的黑色产业链呈现出持续野蛮生长的趋势。针孔摄像头体积小,一旦藏在酒店、民宿、商场、试衣间,就能捕捉到公众的私生活,被犯罪分子上传到网络空间进行非法交易。
为什么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从窥视人们隐私的针孔摄像头开始?谁在随意销售这些设备?
"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窃听、窃取设备的范围和认证权限."北京市支林律师事务所律师安永在接受《工人日报》采访时指出,《禁止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和“伪基站”设备的规定》明确定义了“窃听窃照专用设备”。
以盗照专用设备为例,具有无线传输功能的摄影、视频设备;微型针孔照相机装置以及使用该微型针孔照相机装置的照相和摄影设备;取消正常取景和回放显示的小摄像头、摄像机均属于此类,公安机关依法进行技术检测后作出结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没有法律意义上的“盲区”,但类似的装置已经成为“偷拍”,很容易获得。
“小得离谱,就是这么小。”记者浏览多家电平台,看到一些卖相机的商家以“小”为卖点,声称自己卖的产品很轻,使用起来很方便。同时,不少商家发出消费提醒:“相机产品不可用于偷窥、偷拍、侵犯他人隐私等非法目的。非法使用将承担法律责任。"
许多消费者说他们买相机是为了家用。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偷拍经常发生在酒店、商场等非居家场所。随着越来越多的摄像头进入家庭,家庭摄像头也面临着被破解和利用的风险。
偷拍难破案难罚
“这种微型针孔摄像装置属于窃听和窃取设备的范畴。生产、销售相关产品可能触犯刑法。”安永介绍,根据相关法律,非法生产、销售特种间谍装备或者窃听、窃照特种装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记者发现,此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并不少见。
2018年6月起,付某利用帮助隐藏式摄像头厂商销售业务的机会,向姚某、付某购买大量隐藏式摄像头,并高价转售给客户,非法获利63万余元。球场
“偷拍的现象屡见不鲜。更重要的原因是,偷拍是一个安静的过程。除了偷拍将相关信息放在网上被发现,或者被害人偶然发现偷拍外,被害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受到了侵害。这使得难以发现违法犯罪行为,从而无法启动刑事诉讼。”安永指出,偷拍很难破案,也很难处罚。“偷拍者和受害者多数情况下并不认识,更需要依靠网络安全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破案。”
他指出,“非法使用窃听、盗窃特种设备罪的门槛要求‘情节严重’,一般情况下难以达到,只能适用于《治安管理处罚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规定,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在2019年“深圳优衣库试衣间偷拍事件”中,为寻求刺激安装针孔摄像装备的邓某某,将部分视频保存在自己手机里,最终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10日的处罚。
建议对偷拍行为进行高限处罚
每一个针孔摄像头的背后,都是一条黑色产业链。有公众认为,偷拍违法成本低、惩罚力度弱、震慑力不足,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一些不法分子还是会铤而走险。
“夫妻住民宿被偷拍8小时”的新闻再次引起公众对微型摄像装置的关注,但记者调查发现,偷拍的黑色产业链仍然在野蛮生长。
4月3日,记者通过社交软件加入“家庭酒店摄像1”群,有销售人员推荐了3款售价在188元到500元不等的“套餐”。其中,“50酒店60家庭”的套餐售价为288元。销售人员会根据入群者有无实际购买行动,警觉地选择下一步方案。
律师指出,视具体情况,传播偷拍视频可能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转卖偷拍视频,则涉嫌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对于非法破解家用摄像头的行为,可能涉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和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罪。
“要加强对微型摄像装置在生产、销售环节的打击,除了公安机关外,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市场监管部门也需各司其职,在法律范围内对违法行为进行高限处罚。对使用环节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一般利用专用器材进行偷拍、偷窥的,也要用足法律手段予以惩戒。”安勇建议。
业内人士建议,压实宾馆、酒店、商场等场所经营者的责任,由经营方定期排查非法摄像装置,保障消费者的隐私安全。
此外,业内人士还建议,消费者遇到隐私场所被安装针孔摄像装置或家用摄像装置被非法破解时,要通过拍照、录视频等方式保留证据并及时报警,以追究偷拍者和经营方的责任。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