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观潮】
作者:梁(《文艺报》总编辑、文艺评论家)
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新中国成立十多年后出生的。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我们没有资格说我们见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文学发展,但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新中国文学的充分滋养。比如对革命历史和新中国起源的认知,对中华民族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历史的认知,对国家的情怀,对飞速进步的时代的情怀,对世界和人心的认识,大多受到新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由于我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当代文学的如饥似渴的阅读,新中国70年来的文学对我来说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它不仅是一部令人难忘的小说,一首可以反复背诵的诗,一部看不厌的剧。它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诗人、剧作家,更是一个相当宏大具体、厚重生动的精神存在,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灵魂文学,尤其是70年的新中国文学,把每一个中国人与国家、民族、人民、时代、中国文化联系得更加紧密,因为它蕴含着奋力前行的精神力量、启迪未来的人生哲学、一个民族的共同愿景。
改革开放以来,《白鹿原》等作品的意象诠释了文学回归与时代、与生活真正紧密联系的力量。图为电视剧《白鹿原》剧照。个人资料图片
在时代进步中进行文学创造
一个国家离不开精神,一个民族离不开自己的路。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忘记了过去,就无法很好地面对未来,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历朝历代闪耀的精神力量的鼓舞,就无法在世界民族中自立。在新中国文学创造的第一个高峰体验阶段,无论是《红日》 《红岩》 《红旗谱》 《保卫延安》,还是《林海雪原》 《青春之歌》 《三家巷》 《铁道游击队》 《敌后武工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苦菜花》 《烈火金刚》 《苦斗》 《漳河水》 《战斗里成长》 《小兵张嘎》 01《小英雄雨来》10,许多作家都以充沛的激情讴歌了在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凝聚的磅礴力量,激起了伟大而不朽的精神也是一部传世经典,深刻讲述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革命史,让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烈们在过去的岁月里,在战火纷飞中做出的巨大牺牲,他们随时都有可能献出生命。 吸引和感染每个人的不仅仅是牺牲和苦难,还有精神和品格。甚至像《闪闪的红星》《创业史》0101《山乡巨变》这样描写战争中孩子成长的作品,也充满了理想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它在全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写作中,在反映国民党对白色恐怖和野蛮统治的不懈斗争中,讴歌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弘扬了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解放的伟大智慧和勇气
与时代的关系,可能是一个作家写作时最根本、最原始的问题。如果文学与时代没有紧密联系,就不可能写出传世佳作。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迎来了国家由富到强的伟大时代。70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追求中国梦的实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作家投身时代洪流,在时代进步中创造文学。
广袤的田野、沸腾的厂矿、草原荒漠、边防哨所都被作家描绘过。新中国成立之初,刘清扎根陕西农村创作《百炼成钢》,周立波回到家乡录制《伤痕》,艾芜深入大企业写作《班主任》,都凝聚了作家对时代生活的热情。这些作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创作的实用性和时代性。他们在创作中融合了时代的要求和时代发展的主流,发挥着时代的引领作用。
《天云山传奇》 《蹉跎岁月》 《今夜有暴风雪》 《人生》 0103010 0103010”沈
重的翅膀》《乔厂长上任记》《抉择》《英雄时代》《大雪无痕》……一部部作品深刻介入时代社会和现实人生:或描绘社会发展、改革建设的图景;或呈现时代发展剧烈变化,反映时代声息与律动,捕捉时代精神变迁;或围绕个体与时代、个体与集体、光明与黑暗展开的较量;或揭示时代社会生活冲突及其背后成因,反映各种错综纷繁的社会矛盾;或解剖复杂人性的同时,有意识地表达民众愿望,传达时代心声,彰显正义和道德的力量,对社会现实作反思性省察和理想化观照,增进人们思考,有助于人们深度体验现实生活甘苦,提升个体命运抉择的智慧、审视自我灵魂的高度,有助于引领时代风气,增强人民与时代同心,争取美好未来的勇气与信心。拥有更强烈、更鲜明的人民性
70年来,当代文学真正实现了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而在此前的时代,文学曾经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事情,只有进步作家才能突破时代局限,体现出一定的人民性。新中国的成立,使得昔日受压迫者扬眉吐气,共产党人以强大的文化自觉,建立起文学和大众之间全新的文化关系,让人民大众在文化上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又一生动体现。全体人民得到了属于自己的文化权利,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人民的主体精神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
文学更强烈、更鲜明的人民性,在于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学表现的主体,普通劳动者的喜怒哀乐、人民群众争取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得到展现,当代英雄和社会主义新人得以塑造,人民群众作为文学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的角色得以确立,文学的时代性、人民性与文学大众化、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得以紧密结合。比如赵树理的那些来自农村生活的小说,写的是乡村普通的农民群众,内容上反对封建愚昧、宣扬民主科学进步思想,艺术追求上则积极吸收和借鉴传统民间文学形式,致力于创造新的、面向不识字群众的通俗文体,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人生》《平凡的世界》等描写普通劳动者崭新生活和时代巨变中的进取精神,在精神气质和艺术风格上与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完全契合。
在70年文学发展过程中,作家自觉从人民的真实感受中确立主题内容,寻找典型性素材,使文学获得了更为高远的目标和更为广阔的源泉。而随着网络和多媒体的崛起,网上写作迅速成为风潮。二十多年来,从《明朝那些事儿》《藏地密码》到《大江东去》,民间叙事旺盛,网络文学异军突起,网络写作中的现实题材创作成果丰硕,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文学创作空间进一步显现。
不断寻找审美创造的可能性
文学的生命在创造,在于对人的命运、情感的特异性表达的执着寻找,在于各种不同风格的确立与探求。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作家在艺术探索的征途上,一直没有停止自己的步伐。
不少作家深深扎根中国大地、现实生活,发扬中华美学精神,沿着古典现实主义和“五四”新文学传统为代表的中国文学传统开拓前行,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追求。而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作家充分汲取世界文学与国际文化的思想艺术资源,不断在吐故纳新中获得创新的力量,在人与历史、社会、现实、文化的复杂关系中不断寻找审美创造的可能性。
回想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少作家以人民性审美形式作为共同追求,力图在浓郁的乡土气息中凸显社会化的冲突,以塑造新社会新潮流中的新人形象,描绘出20世纪民族命运与革命运动的精神图谱,具有极强的认识价值与思想文化价值。从这些作品中,我们能隐约窥见一些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潜在的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怀、对爱情价值的肯定,以及对现代主义的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伤痕》《班主任》《乔厂长上任记》《灵与肉》《北方的河》等作品,以及舒婷、杨炼的诗歌,徐迟、理由、黄宗英的报告文学,20世纪90年代《白鹿原》《废都》《最后一个匈奴人》所代表的陕军东征……每一次文学风潮,每一部作品,似乎都形象诠释着文学重新回到自己位置上爆发出的力量,宣示着摆脱了瞒与骗、摒弃了“假大空”之后,文学回到与时代、生活真正密切联系之中的力量。文学讲真话,为时代代言,深深植根于共和国文学的现实土壤,与千百万人的理想、事业、生活和爱情息息相关。文学猛烈控诉专制蒙昧主义对人性造成的戕害,对国家民族造成的伤害,呼应着人们内心的质疑、反省和思考,文学着力开掘民族精神,在对改革开放、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人性问题进行一次次热情的探究中,实现着文学自身的价值。“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等轮番上阵,中国当代文学似乎再度与世界文学建立起一种普遍而深层的联系,很短的时间内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多种文学思潮、多种创作风格同台竞技与百花争艳的同时,文学在寻找民族文化的根脉,挖掘传统资源。莫言、格非、余华、孙甘露、马原等作家,以先锋文学作品绽放出新的姿态,在创作风格上呈现出完全新异的面貌,当代文学更加多样化和独特化。
随着文学的雅俗分化加剧,市场和文学共谋更加紧密,出版方、书商、媒体对纯文学造成冲击。但是这不仅没有泯灭部分作家的艺术探索,反而激起他们对创作的倍加珍惜。作家对读者趣味的深刻把握、对时代审美特点的认识,共同造就着优秀之作的别样品格。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18日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