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收官之年,首都教育在北京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12月18日,北京大学生创业园303个创业团队营收接近4亿,带动就业岗位2217个。市教委在北京建立了以“一街三园多点”为标志的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在导师团队和政策支持的创业优势下,北京大学生如何讲好创业故事?
“一街三园多点”拓展创业实践空间
即将到来的2020年是大学生找工作、创业的严峻一年。尽管困难重重,北京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领域却产生了可喜的答案。据北京市教委大学生处处长刘新军介绍,“经过近6年的努力,北京市大学生创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北京大学生创业园303个创业团队的营收接近4亿,带动了2217个就业岗位。”
2015年,为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市教委发布《北京高校高质量就业创业计划》号文(京教经[2015]1号),提出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以提高就业创业质量为重点,以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着力构建北京高校创业教育孵化体系。
据悉,市教委与区政府、企业、高校共建了3个市级大学生创业园(良乡园、软件园、科技园),总孵化面积超过2.15万平方米,团队能力超过300人。支持认定25个大学生创业园为高校分园,孵化面积近6万平方米,可容纳800多支大学生创业团队。“一街三园多点”创业团队达到1100余个,拓展了大学生创业实践空间,促进了高校创新教育和创业实践。
此外,北京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两年免费场地支持。据不完全统计,6年来,创业园共开展集中政策咨询90余次、工商登记咨询1000余小时、专业培训300余次、一对一辅导300余次、法律服务1600余小时、投融资对接124次、人才招聘30余次、团队宣传展示及产业对接活动近百次、银行金融咨询服务1100余小时。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连,毕业后在京郊做了三年大学生村官。他在基层服务期间,学习了“老北京火画葫芦”第四代传承人的成果。成为第五代传承人后,连带着自己的创业项目,落户房山区良乡高教园“北京大学生创业园”。连根据葫芦的特点,结合文化旅游发展,探索三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将葫芦的主题元素以景观方式融入景区、度假胜地、养生基地,衍生开发美丽乡村旅游产品。在连看来,在传承和保护祖先技艺的今天,我们自己的创业项目正以一种全新的传播和表达方式回归大众视野:“我们是典型的三产融合项目,第一产品是乡村农业。第二个产品是加工制造,第三个产品是旅游服务。我们整个产业都是围绕葫芦开展的,已经成为北京郊游的特色项目。”
导师对提高团队企业家精神的支持
北京大学校友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总经理王健在会上讲话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中心还形成了包括大师谈、实践操作、管理研究、创业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从经典的管理理论、上市公司的实际案例、中小企业运营问题的解决,以及初创企业私会董事会的分享,提升了团队的创业能力。
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尹强调:“创新创业项目不能让学生单干,还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参与。目前,北京科技大学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为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重大科研和创新创业实践开辟渠道,真正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鸿润清远(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郝今天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鸿润清远的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分布式清洁饮用水、石墨烯净水材料和新型海水淡化技术。创始团队来自清华大学,公司源于清华大学机械系专利技术,是学校科研技术转化的典型案例。
/p>“传统的蒸馏技术是通过将体态的不洁水蒸发形成水蒸气再凝结之后得到可以饮用的蒸馏水,但是水分子之间由于存在着氢键等一系列相互作用,特别难以分离变成水蒸气,这正是传统蒸馏技术高能耗的原因。但是我们的材料可以打破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其蒸发效率提升十余倍。整体来说,可以认为我们的材料是水蒸馏净化过程的催化剂。” 郝轩章表示。
专创融合 学生创业更有温度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大力扶持,北京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正在走上一条专创融合的产学研一体化路线。“十三五”期间,首都各高校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充分挖掘创新创业育人过程。
尹兆华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有与专业教育互融互通,才更有活动和生命力。据悉,北京科技大学就通过设立学分,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开展“创新创业通识、实践培训课、专业前沿课”线上线下课程100余门,每年累计覆盖学生万余人次。结合学科特点,建立8个“机器人”“智能车”等学科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赛事近30项,实现“一院一赛”,每年覆盖学生7000余人次,1000余名学生可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很多赛事成果落地转化,实现以赛促创。
在首都教育“十三五”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优秀大学生创业典型。如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95后”学生网红团队张之助,拥有全网粉丝1600万,联合校内扶贫团队构建“农户+电商+网红”带货营销模式,总成交额超500万元,间接帮扶贫困户200余户;另一位大学生创业的 “便城”无接触餐柜项目,在疫情期间为多家医院提供了无接触配餐服务,确保配餐环节零感染。 北京商报记者 程铭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