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创新课程 创业课程设计报告

范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9

当前,在高校专业课程改革过程中,创新与创业教育融合仍存在教育目的功利化取向、教育内容单一化、教育内涵理解偏颇、教育评价形式化实施等问题。这些都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培育和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此,需要在学校层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完善,持续推进创新与专业融合,从搭建课程实践平台、优化师资队伍、完善教学体系等方面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保障。本文主要分析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优势和现状,并提出了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更有效的融合措施。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课程整合

[中国图书馆分类编号。]G510[文件识别码]甲[文号。] 1674-3520(2021)03-121-02

201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 要》提出要开发创意空间,鼓励大家创新,推动制造者文化进学校。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积极响应,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比重。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创新创业的理念逐渐融入课堂。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接近900万,比2019年增加了近40万。为了缓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党中央、国务院还颁布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鼓励他们创新创业。可见,“双创教育”已成为“互联网教育”新时代的教育改革路径和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全球创客运动的快速发展为创客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从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个方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先天优势。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培养“大国工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一定规模和质量的创新型、创造型人才,需要将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然而,Maker教育才刚刚起步,专业教育还存在课程脱节、课程体系缺失、受传统教育方式束缚等问题,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利用好当前的发展机遇,解决存在的困难,有效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双创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育,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成为创新型人才,是所有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是创新、产业、教育、特殊教育融合存在问题

(1)对双创教育缺乏重视,受传统观念影响。虽然是一个被“互联网”推崇的时代,但目前的高校仍然是传统观念,更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课堂教学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双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把学生的想法付诸实践,付诸实践。然而,更多的创新创业课程单纯注重成果,只把课程成果作为双创教育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兴趣,处于理论层面,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创客教育环境的营养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意和创业兴趣。对于高校来说,教育目标偏离了国家宗旨。

(三)课程模式的独特性由于双创教育推广时间较短,各高校在maker教育方面缺乏经验,也没有开设课程的先例,目前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种类不多,大部分以创新创业课程、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为主,上课模式单一。大多数学院和大学不会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授课。没有办法深度有效地整合各个专业的特点,只能泛泛而谈。(四)师资队伍专业素质不高。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力推进,Maker教育课程的设置对双创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Maker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经验,还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广阔的视野、信息技术能力、创造性的课程设计能力、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人格魅力。然而,就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而言,这类教师的数量并不多,制造者型教师的问题也不够严重。(五)缺乏多元考核机制由于Maker教育起步较晚,各学校为Maker教育提供的设备、场地和空间仍然不足,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造成Maker相互交流学习的封闭环境。如果单纯以分数作为评价和考试的依据,势必打击学生参与的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传统的评价机制并不适合决策者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创新为基础

新创业的特点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构建 在2018 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 教育等多个领域推进“互联网+”,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 各个行业进行融合。这一报告的发布,为高校双创教育与 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广阔的基础。在“互联网+”大环 境下,信息技术推动了高校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实现多方 面的深度融合,也是顺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要求, 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切实有效。


( 一 ) 构建智慧课堂,促进教学方式上的深度融 合 在“互联网+”环境下,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 合首先是教学方式的融合,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主渠 道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就要求在“互联网+教育”的顶 层教学设计理念下,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模式,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形成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新生态。


( 二 ) 构建创客空间,促进教学空间上的深度融 合 双创教育不仅仅需要理论,更多的是需要为学生提供 广阔的实践平台。创客空间是一个集创意共享、团队合 作、产品孵化为一体的、开放的、共享的服务空间。在高 校创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既是专业理论的 传授场地,也是双创能力培养和锻炼的实践基地,是两者 有效结合的共同体。


( 三 ) 构建创客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内容上的深 度融合 传统的课程体系在当前“互联网+”大环境下,已经 无法满足双创教育的发展需要。利用已有的课程体系,如 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探究新的课程体系,逐步形 成通识课、专业课、创客教育以及跨专业为一体的课程体 系,实现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相融合。


( 四 ) 培养创客型教师,促进教学团队上的深度 融合 前文提到的双创教育对于专业教育模式提出来全新的 挑战,也是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这一传 统的专业教育模式的打破,势必要求教师革新。 作为创客型教师,必须既具备熟练的信息化技术、跨 专业的知识结构、课堂启发创新的能力、敏锐的观察能 力,又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


( 五 ) 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促进配套机制上的 深度融合 既然双创教育不是一味的成绩考核,那就需要在评价 和激励中,参考学生全方位的创新创业素养,进行综合评 定。为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保持高涨的创 业热情,改变以传统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考核办法,非成绩 性的单一考评,而是融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如现阶段的 评优评先,参加“创青春”、“互联网+”比赛的同学,都 有额外加分。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强化对大学生创 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各个高校迫在眉睫的,这是对于当今 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也是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必由 之路。在双创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 育的深度融合,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创新创业 的人才培养是任重道远的漫长过程,各高校要审时度势, 认清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环境、师资、合作平台以及评 价机制等,这是提升大学生实践水平的应有之策,也是完 善高校培养机制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曾露莹,洪华媚,程族桁.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 生创新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效果[J].教育现代化,2017, 4(49):65-67.


[2] 黄露赟,吴金蓉.双创背景下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探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6(11):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