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想通过提价有效增加利润,前提是要了解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明确自身的定价能力。企业要结合影响因素和自身定价能力,有针对性地调整价格,避免因涨价带来的销量损失大等得不偿失的副作用。作为买家,也有必要明确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
影响因素一:政府的价格管制
宏观经济环境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就是政府调控之手。政府有能力通过行政权力干预价格。一般来说,涉及民生的领域越多,政府的干预就越强,比如房价、医药、教育、日用品等等。你的企业需要结合自己主要产品的属性和政府的干预来判断自己有多大的调价能力。
影响因素二: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是市场需求对产品价格变化的敏感度,即当产品价格上涨1%时,会发生市场需求的百分比变化。决定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产品本身的属性(比如是否是刚需)、产品的可替代性、产品的广泛用途、商品支出在家庭预算中的比重等。详见微观经济学教材。因此,公司需要充分了解其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以提高其产品的价格。一般来说,价格弹性与价格调节能力成反比。弹性越强,市场对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越大,企业的价格调整能力越弱。
影响因素三: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是产品生产者在同一时期对同一产品要求不同价格的行为。它既可以向不同的买家索要不同的价格,比如出口到非洲的同一个产品的价格比出口到欧美的便宜,也可以对同一买家不同的购买收取不同的价格,比如小买和大买的平均价格不同。,到底是有优势还是劣势,取决于企业是主动进行价格歧视还是被动承受价格歧视。这与生产企业的垄断力有关。垄断力强的企业对产品有更高的定价权。当市场需求较大时,厂商反而可以提价,利润率越高。相反,如果企业没有垄断权,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利润率就会持续低迷。此时,企业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打造更具差异化的产品,提高定价权,从而摆脱“量越高利润越低”的魔咒。
影响因素四:价格的透明度
价格透明度是指产品的价格在线上或线下是否足够透明。价格歧视可以成为生产企业提高利润的有效方法,也可以成为盈利障碍。就像一部固定类型的手机,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它的价格都非常透明。每个卖家的价格差异不大,单个卖家很难定出不同的价格。对于非标准化的商品,如古玩字画、奇石等。由于自身特点,价格透明度极低,但定价空间很大。因此,就像破解被动价格歧视一样,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产品的差异性、脱离标准化来降低价格透明度,从而获得定价权。产品越标准化,透明度就越高,调价空间便相对变得狭窄。怎么当老板?如何识别好公司?古谷风险投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