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赵桐正通讯员魏国武宋朝阳
新乡县寨坡镇大洋底村车棚需要维修。
2015年,东大杨迪村投资近百万元建设了两个智能车棚,采用了当时先进的插电式充电系统,可同时容纳1000辆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便捷,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过去的六年里,由于日常使用频繁和线路老化,车库开始出现接触不良和读卡失败的问题。此外,大部分村民出行工具已由电动自行车替代为电动汽车,对电压负荷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老车棚显然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需要全方位改造。
更换设备、升级系统、运营维护都要花钱……陈来赢了几家有资质的企业的询价,逛了一圈,得到的回复是“至少50万元”。
东大杨村集体年收入近300万元,可全额缴纳50万元。按照村里“民主协商”的决策机制,多数村民和村“两委”共同决定。这些资金已经有了固定的用途:保障群众的福利,整治村里的道路,规划扩大产业的发展空间,很难挤出足够的资金用于“预算外项目”。
一方面群众“焦虑不安”,另一方面村务“钱少事多”。如何解决矛盾?
陈来生有自己的打算,在获得村“两委”同意后,他挑选了一家最有实力的企业,信心满满地去上班。陈来生为企业算了一笔账:如果把东大杨迪村的棚改项目作为“口子”,农村市场就能快速打开;项目还愿意成为企业免费“打广告”、随时拜访其他客户的“样板间”;通过项目建设增进互信,东大杨迪村其他相关项目优先考虑本企业.
企业负责人被陈来生设计的“利益蓝图”和为人民服务的情怀所打动,获利最大。4月,他在东大杨迪村启动车棚改造项目。新车棚不仅适用于更多的电动车,还支持感应刷卡和扫码,将成为东大杨迪村的新景观。
整合“无形资源”,打破“零和思维”,谋求互利共赢。一个小故事反映了陈来和盛杨迪村党支部的创新理念。多年来,东大杨迪村党支部在陈来生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益,实现了发展“弯道超车”。
2008年,陈来生接手的东大杨迪村,集体资源闲置无人打理,个人职业无人问津,一片可怜的“烂摊子”。陈来生盘活废旧闲置工厂等资源,引进机械厂、振动厂、锁厂、电商等大小企业13家。村集体收入从不到4万元增加到现在的近300万元。这些企业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当场把700多名村民变成了产业工人,2020年人均年收入将达到3.3万元。
陈来生带领群众用6年时间拆除旧村,建设新村,建成了进电梯单元楼。所有建筑均为节能建筑,村“两委”成员全部成为“服务员”,主动、义务挑起物业管理重担,将原本破败的传统乡村变成了花园式的新农村社区。
2018年底,盛亲自出资启动“太行生态画”文化产业项目,创新发展乡村文化,逐步在全村形成创作、生产、销售、培训的文化产业链,推动了乡村第三产业的发展;2019年,陈来生经过调研,带领村“两委”在村里建了一个供热站
在东大杨迪村,村民享受饮用水、停车、物业服务等免费服务。连续13年,节日为村民提供米、肉、油面。60岁以上的老人享受特殊福利,如保暖衣服、羽绒服和新年祝福。8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都会有蛋糕和生日红包.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明显提高。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东大杨迪村党支部严格实行三级网格化管理
理,大龄党员重监督,中年党员当主力,年轻党员做先锋,充分发挥示范标杆作用,影响带动由40余名村民代表、志愿者、群众组成的疫情防控队伍,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确保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为疫情防控表现突出,东大阳堤村党组织受到河南省委组织部首批通报表扬。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陈来胜说,东大阳堤村党支部正在继续解放思想、打开思路,要抢抓机遇谋发展,在已建成智慧社区的基础上启动“智慧家庭”建设,让农民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还准备引入社会资金打造“智慧田野”,给农业生产增加“观赏性”,借此发展康养、医养、观光产业,进一步提高田野的“含金量”。
编辑:代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