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
作者:马磊(劳动经济学会就业促进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就业是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活水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完善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让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有尊严,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重点。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迭代,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稳定和扩大缺乏市场竞争力、符合新就业形态要求的劳动者就业成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千方百计稳定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稳定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必然要求。目前,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环保要求严格、监管有力、去杠杆,中小企业融资在贷款规模、审批效率、抵押担保要求等方面受到限制。下一步,货币政策要紧适度,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普惠金融发展力度,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继续推动实施减税降费,减轻中小企业负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共同支持中小企业。
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劳动者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适应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基础。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为全体劳动者提供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来自大国的高技能人才和工匠,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就业形态在中国的广泛涌现。另一方面,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方面,要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教育机制,提高学生素质;在职业教育方面,要完善“职业学校、产业企业、社会组织”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就业适应能力;在高等教育中,要完善“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工业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就业发展能力。此外,要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新机制。充分发挥城市承载、产业聚集和企业主体作用,建立以城市为节点、产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三位一体”综合改革试点,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打破就业结构性矛盾。满足劳动者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提高就业能力的动态适应性。
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合格和有能力的工人创新和创业。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岗位数量无法满足劳动者就业需求。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涌现的良好环境,在大众创业中深入开展创新,让更多有志向的人在生活中发光发亮;大学校园要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有必要重建
公共就业服务作为促进市场供需匹配、实施就业援助的重要载体,是政府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我国要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包括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顶层设计,建立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等多主体相互协调配合的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全过程信息化和机构监测预警;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规范公共服务项目名称、数量、内容和程序。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稳就业、保就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要兼顾就业政策的短期和长期效果,兼顾公平和效率,优先发展,完善机制,持续努力促进劳动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光明日报》(2021年3月20日0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