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海之后,中国还有46个城市将进行垃圾分类。继“垃圾分类”大火之后,也有与“垃圾分类”相关的业务。不仅垃圾桶卖完了,“互联网回收”创业项目也获得了不少关注。然而,据重庆商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垃圾分类”这块蛋糕并没有那么好吃。
上门回收 成本居高不下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8)》,2017年全国废纸回收量为5285万吨,同比增长6.5%;塑料回收量1693万吨,同比下降9.9%。
可回收垃圾是很多创业者瞄准“垃圾分类”的首选。
在许多地区,“垃圾大王”负责收集可回收垃圾。他们大多是个体户,拿着大喇叭,走在街上,寻找可回收的物品。积累到一定量,再卖给更高级别的再生资源回收公司赚取差价。利润在50%以上,运营费用相当低。
这样一个盈利且传统的行业,必然是一个“掘金者”。
做“互联网回收”是先行者之一。2014年,复生成立。通过定制化循环上门服务,降低了社区居民参与环保和垃圾分类的门槛,简化了家庭可回收垃圾的收集流程;同时,Re life为社区居民提供商品配送,实现变废为宝的基本交换功能,为社区家庭日常生活提供便利。但最终它在2017年倒闭了,因为很难盈利。
Re-Life创始人夏凡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表示,“以C的‘自建回收人员体系上门服务’模式,上门服务的一次性成本低至6到7元,收废品的客户单价可能还不如这个水平。”加上运营、物流、仓储、人员工资等成本。利润压力明显。
"自建回收系统,成本高又没有办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来自重庆合川的“互联网回收”项目——也招募了自己的回收人员。
回收贝壳的负责人曾国庆告诉记者,自有回收人员在基本工资上加了提成。“由于项目前期订单不多,收废品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公司成本高。我们及时砍掉了这部分,招聘原本从事垃圾回收的人在平台兼职。效果还不错。”
产业链下游 或引创业者“掘金”
大部分创业者专注于前端回收部分,而在垃圾分类回收的下游,创业者有哪些机会?
重庆“小黄狗”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计划打造垃圾分类回收闭环。即前端回收,中间阶段运输分拣,后端由可回收垃圾制成,在app中销售。但是,目前他们并不打算将垃圾处理行业中可回收垃圾处理的部分布局成商品。
该负责人表示,初创企业的垃圾处理布局有两个难点。首先,为了保证高效率,垃圾资源的回收利用需要不断更新迭代技术,技术要求高,很多初创企业无法实现。其次,行业特点慢,回报周期长,不适合初创企业。
另一方面,垃圾回收可以给行业带来巨大的利益,比如垃圾焚烧发电。根据光大证券的研究报告,假设垃圾分类过程可以将所有厨余垃圾完全分离,每吨垃圾发电量可增加近20%,约48-64 kWh,每年可为整个产业链增加收入20-30亿元。
垃圾分类的实施可能会增加几十亿元的产业链。这些利润会吸引企业家“掘金”吗?我们还不知道。
“现在政策还没有落地,产业增长不明显。如果利润足够大,肯定会有人尝试。”一位创业导师告诉记者。
分类回收器
具火到“限购”和深入产业链的项目不同,垃圾桶、垃圾分类教具等相关用品销售还不错。面对史上最严“垃圾分类”,垃圾桶在网上卖爆。
淘宝数据显示,早在今年四五月份,上海各个小区就开始未雨绸缪,纷纷在淘宝企业服务采购“分类垃圾桶”,为居民提供垃圾分类投放点。5月,淘宝企业服务平台上“分类垃圾桶”的搜索量大涨3倍多,成交同比大涨超七成。尤其是上海地区的订单量在全国遥遥领先,同时采购“分类垃圾桶”的企业客户中,9成为新用户。

除了企业服务领域,市民们家里的垃圾桶也亟需更新换代以应对“垃圾分类”新规。淘宝极有家数据显示,整个6月垃圾桶销量达到300万件。尤其是在6月24日到30日这一周,垃圾桶的销量同比去年大涨五成。赶着“垃圾分类”生效前的最后时间,很多上海市民“临时抱佛脚”,多买几个垃圾桶。可能是由于时间紧,为了最快速度收到垃圾桶,上海本地产业带的垃圾桶最为抢手,销量同比大涨3倍多。
由于垃圾桶过于火爆,不少淘宝商家都险些卖断货。像淘宝极有家店铺“海淘城日本进口家居”的爆款“干湿分离垃圾桶”,就不得不每人“限购1件”。
除了买垃圾桶,在六月底的这一周里,淘宝上“分类垃圾桶”这个关键词的搜索量也迎来高峰,环比上月底大涨40%。
记者从多位商家处了解到,很多商家都在自己的店铺中挂出了垃圾分类的“指导”,吸引大量上海市民上淘宝“恶补”垃圾分类知识。
不仅如此,为了让市民更好地学习垃圾分类,淘宝商家还卖起了“垃圾分类教学用具”等商品。数据显示,六月份这类“教学用具”的搜索量环比大涨17倍还多。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