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民创业热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创业创新种子在潮州生根发芽,一批有青春、有梦想、有行动的年轻人勇敢地加入了自主创业大军,在各自的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3日晚,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主办的——“边读书边创业”专题活动在市文化馆举行。三位在国外创业的潮汕青年,在家乡为“后人”分享了创业故事、读书经历等人生经历,激发了他们的梦想。近日,本报记者走近这些来自潮州的年轻人,了解他们的创业历程。
“环球旅行者”孙东纯:开一间梦想中的“背包客栈”
有句话说:“爱一行”,就是说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热爱并坚持下去,而“全球旅行家”、践行中国Gapper精神的先驱孙东春则主张:“爱一行,做一行。”去年8月,他和妻子完成环球旅行后,决定留在广西桂林,成立背包客栈。
孙东春,潮安区沙溪镇人。10年前,他辞去了广州的工作,用13个月完成了一次横跨亚洲的“间隔年”之旅。2014年,在环游世界14个月后,他和妻子在广西桂林阳朔定居。作为一名背包客,孙东春崇尚“独立、自主、不入群”的背包精神,在住进各种青年旅社后,有了开背包客栈的想法,是一家有“个性”的背包客栈。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然是充满激情的,越想把事情做好。”不过,孙东春也承认,自己虽然有背包客经验,但没有商业经验,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当时,34岁的年轻人孙东春在当地多家青年旅社做志愿者,和20多岁的年轻人一起站在前台。“我经常被指示,我能接受,因为目的明确,摸清当今背包客栈行业的商业模式,如何选择客栈的位置,了解每个家庭的收支情况。”
从萌生想法到放手,这个过程只需要一年。去年8月10日,他的两栋1000多平方米的背包客栈开业了。但是客栈第一个月的生意极其冷清,入住率不到10%,这让他在经济和精神上受到了双重打击。
“这可能和我的业务组有关系。我想开一家我说了算的客栈。”孙东春说,他对客栈集团的立场非常明确,旅行社团队、业务人员、未成年人不会接待。“我的客栈就是为背包客打造一个交流平台,让来自五湖四海的背包客来这里,一起交流融合,甚至一起做饭、包饺子等等。”废弃的客栈没有让他放弃最初的想法,他只是咬紧牙关坚持着。渐渐地,他的客栈出现在国内外的旅游网站上,为各地的背包客所熟悉。“第二个月,我们终于迎来了一批背包客,从那以后入住率一直很好。”他黝黑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你应该对做某事或工作感兴趣。”在谈及对年轻人的建议时,孙东春说,我们不知道每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我们喜欢的是清晰而永恒的。更何况当今社会,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选择越来越多,所以年轻人要敢于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年轻人如果有梦想和爱好,就应该去追求,坚持走自己的路,因为没有激情的工作就像‘咸鱼’一样无聊。”
新媒体人林峰:给普通人一个“发声”的平台
出生于1968年的LAM Raymond,是故事书的创始人,在互联网上打拼多年;大学毕业后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城市画报工作,担任新媒体总监。2013年底,在他的团队运作下,《城市画报》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微信号上尝试微电商的杂志媒体。
然而,充满创新挑战的他,并不满足于现状。2015年,他选择了自己创业,在广州的出租屋里成立了“故事书”。这个分享普通人故事的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很快引起了关注。不到一年的时间,它已经成为一个拥有30多万粉丝的热门微信官方账号,累计点击量超过350万。
雷蒙的家乡在汕头,他看起来不高,但很聪明
明精干、富有个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记者问起,为何创办这样一个“普通人”公众平台?林峰说,当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有很大发展的前景,时下大多数人都接触互联网,都有使用微信的习惯,如果能够建立一个平台,让我们普通人也有机会“发声”,让他们讲出自己的故事,或是关注同龄人的故事,从中得到一种精神激励,找到一种自信。基于这种想法,去年年初,林峰创办了“Storybook”微信公众平台。往后每天下班回到住所,他一边将收集来的故事文章进行初步审阅,润色编辑过后,就推送上“story book”平台上,另一边还要将粉丝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归纳。这一忙常常就是晚上11、12点,他依然乐享其中。
“创业最大动力来源是兴趣。”平台创业起步期,林峰与很多创业者一样,也遇到许多从所未有的挑战,工作经验对新事业的可借鉴性不高、财务问题、人际关系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自己重新摸索。“以前单位工作只负责内容创作,相对轻松,自己创业后,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要自己去解决,确实很苦。”但林峰认为,创业最重要的还是时机,创业的走向必须与客观环境的发展方向相吻合。让他感到幸运的是,当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创立 “story book” 正好符合大众口味,这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一个有温度的故事平台,一个有发掘故事生产力的平台。这是林峰当初创办“story book”平台的自我定位。半年后,该平台上粉丝量超过30万人、登记收录写作者达1000位……一串串数字,让他尝到创业成功的滋味。之后,他开始招募更多团队帮手,组建一支幕后团队。 如今,“story book”除了分享普通人故事,林峰近期又建立一个“睡不着”后台频道,让夜晚睡不着的人互相讲故事、看故事,此举获得到不少“夜猫子”的追捧,每晚互动超过1000次。
“创业能够开拓人的视野,多一分责任和担当。”对于创业,林峰说,青年人创业要三思而后行。每个人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一旦有了创业想法后,就要将它付诸行动,这样人生才不留遗憾。

“中国三明治”创始人李梓新:创立首个创新人群故事传播平台
生于70代末,潮州市区人李梓新有着令人羡慕的经历,大学就读中国人民大学,曾任职过薪资丰厚的公关高层,曾在多个知名媒体供职,穿梭在名人大腕之间,还曾举家出国读研。然而,爱折腾的他从未停过追寻自己喜欢的道路。2011年他创办了“中国三明治”网站,2014年开始,他辞职开始全职做“中国三明治”网。这是中国第一个创新人群故事传播平台,致力于挖掘和传播中国三十岁上下人群的真实故事,揭示中国社会变化脉络,传播“生活创新”实践精神。
“在中国,三十岁是一道坎,无论是人生阶段还是时代特征,三十岁上下的人群陷入了典型的夹层状态中:上有老,下有小,夹在理想与现实之中,夹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像极了三明治。”李梓新这样概括三十岁人群的生活状态,“作为这种状态最直接的承受者,我认为很有必要把身边的一些故事记录下来。特别是身边人的一些故事非常有趣也很有阅读价值,值得去挖掘和传播。”于是,2011年3月,他创办了“中国三明治”网,借此引发特定年龄群体的共鸣,帮助大家走出迷茫、创新思路。
李梓新曾担任过上海一家美国公关公司的副总裁、《外滩画报》的主笔等,在工作期间,“中国三明治”网站只是做为一份兼职。但李梓新更希望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上,所以还是决定辞职。“自己喜欢写作,有一技之长,要养活自己应该不难。”于是,自信满满的李梓新便全职投入到网站工作中来。
李梓新创业路上遇到的最大挫折,就是他的网站曾被黑客攻击。“我当时还在《外滩画报》工作,正要去美国采访总统大选,在转机的过程中,手机并没有开机,等到转机出来开机时,才被告知网站被黑了。”李梓新说,网站被攻击,一些东西也不见了。有一些文章虽然有保留起来,但并不是一键就能恢复如初。由于网站的工作还只是兼职,大家只能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抽出零碎时间做网站的事,后来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才把网站恢复到正常状态。
“除了网站被黑之事,创业路上自己并没有遇到其他困难的事。中国三明治一直坚持真实的故事记录,五年来已积累了千余个创新人群故事,引起不少年轻人的共鸣和喜欢,也频繁被他们转发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 李梓新欣慰地说,如今,自己的团队也在网站上开设了一些课程,与企业进行一些有关写作、培训等项目的合作,网站的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年轻人要多点自信,善于结合身边的资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说到对年轻一代的建议,李梓新说,要多点自信和执行力,这也是自己创业的起点。当然,一切都还得以兴趣为前提,有兴趣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记者手记
追梦的人生更精彩
此次采访,三位创业青年对梦想的笃定、对事业的追求,深深地打动了记者。他们血液里的“不安分”,让我们看到年轻一代敢于追梦、敢于拼搏的创业精神。
朝九晚五的安逸生活是很多人所向往,但孙东纯、林峰、李梓新他们却选择了走一条多一份责任、多一份磨练的创业之路。如果孙东纯与普通白领一样,安心工作赚钱,那他不会背起行囊,用年轻的热血践行背包客的理想,更不可能开一间梦想中的背包客栈;如果林峰规规矩矩上班,那他就不会在新媒体占有一席之地,更不可能拥有30万忠实粉丝团。
每一个青年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然而,当梦想受到传统观念、思想的束缚时,不少人会把就业放在首位,甚至定格在进大城市、进机关、知名企业等所谓“高大上”的单位,而忽视了人生与梦想的正确定位。孙东纯有句话让笔者记忆犹新:心中小小的一个想法都可能成为创业的基点,年轻人要多一点执行力,少一点空想,将兴趣作为驱动,信心作为燃油,创业的发动机不会太难启动。年轻人应当勇敢去拼搏、去追梦,这样的人生才能更精彩。
当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掀起一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青年一代是国家创新发展的主力军,我们希望讲述这些青年创业故事,对正在为梦想而打拼的年轻人有所启迪,同时激发更多青年人内心的梦想,主动创新,大胆创业,营造全民创业、人人创新的社会氛围。(潮州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