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三江平原建设——
水稻种植面积大,品质好
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九分之一
被誉为“中国绿色稻米之都”
多年来,由于当地劳动力短缺,
每年春耕季节
需要大量的外国劳工来移植水稻和准备耕种
2000年以来,哈尔滨铁路开通了第一列“移植列车”
这趟专列上已有165万乘客
这趟专列成了“移植旅客”的淘金之路
在过去的20年里,北大荒发生了变化
但对哈钢的感情依旧不变
这条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北大荒“变了” 哈铁情怀不变
——写在“插秧专列”服务垦区农业生产20年之际
20世纪90年代,三江平原的稻田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插秧季节,大量绥化、庆安“插秧机”来到建三江管理局工作。由于当时的交通限制,他们几个回合后才能到达。2000年以来,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开通了第一列农民工“插秧专列”。20年来,已有165万多人乘坐专列到三江平原插秧。
20年来,北大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插秧专列从未停歇。哈铁集团服务垦区农业生产,不仅为外出务工人员出行提供了便利,而且大量来到北大荒、能吃苦、懂技术、善管理的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扎根北大荒,为北大荒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插秧专列”不仅带来了劳动力,更带动了垦区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如今,垦区综合机械化率达96%以上,用工不再“荒”。
记者乘坐的K7263次列车于21时30分从哈尔滨东站发车,于当天早上6时58分准时到达
建三江管理局。进入管理局局直主街,一大早找活的务工人员已经聚集在一起。他们告诉记者,他们有的来自外地,有的是本地的,不是每天都能找到活,因为现在几乎家家都有大机械,到插秧的时候,开插秧机、站插秧机等用工需求才进入高峰期。
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时候,种地就得靠人干,要是在插秧的黄金期雇不到人,种水稻就是干着急,而且直接影响粮食产量。每年5月~6月初,哈铁集团公司采取图定列车套跑临客的方式,加开齐齐哈尔——北安——绥化——前进镇、哈尔滨——绥化——前进镇的插秧临客。今年4月30日~6月10日,哈铁集团公司加开3趟抚远方向插秧专列,哈尔滨市周边及绥化地区将有4.8万名“插秧客”乘火车赶赴建三江、红兴隆等地。
大批“插秧客”的到来不但解决了用工问题,还对加快垦区结构性调整、提升水稻种植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建三江管理局播种面积1130万亩,其中水田有1000万亩,机械化率达99%。近两年,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生产成本增加和水稻价格下降,种植户不得不多算算雇工账。能不雇工就不雇工,抓零工或是机械替代……用工再也不“荒”。
1994年从庆安县来到建三江的张景会,现在是七星农场农业水稻种植户第一带头人、全国科技示范户。虽不是土生土长的农垦人,但他已经种植水稻20多年。他介绍说,他种植的600多亩地,用工最多时需要50多人,随着这些年更新升级各种机械,现在只雇6个人就能完成。
据总局农业局科长霍立君介绍,虽然用工人数在下降,在扣棚、秧苗管理、插秧等环节还是需要一定量的人工,而且近年来雇佣插秧的人工费用在增长,在插秧期间他们每天的收入在四五百元。

“我来北大荒打工10余年,铁路确实为我的往返提供了便利。但现在种地是全程机械化,种地的都想着招儿降低成本,会开各种车还得懂技术,以后来插秧的可能越来越少。”
绥化市北林区的王立臣是七星农场第一管理区种植户侯克明雇佣的长工,他和老伴外出务工已经10多年,提到漫长的打工路,老两口感慨万千。 “以前到三江来是小车倒大车、汽车换火车,非常不方便,现在有了专列,交通方便了,种植水稻都有大机械,少挨不少累。”
王立臣今年55岁,负责近600亩水田的农活,老伴负责做饭,他俩年收入7万元,从3月份扣棚一直到秋收结束。王立臣还从老家带来了两个短工,由他支配分工,他们在这已经干了5年。
七星农场第一管理区副主任张曦晖介绍说,像王立臣这种是与种植户建立了长期雇佣关系,600亩水田1个长工和两个短工就够用了,再需要用工就临时找就行了,用工更加灵活。
如今,在垦区种地全程机械化一点都不新鲜了,水田主要环节综合机械化率达96%以上。从置床开始有平床机、压床机、摆盘机、电动覆土机,浇水有微喷机,集中工厂化催芽,再到插秧机、航化飞机、大马力收获机,机械解放了大批劳动力。
5月10日,水稻无人插秧机在红卫、洪河农场开始作业。红卫农场种植户贾伟就在承包的600亩水稻地里见证了“无人驾驶作业”的历史性变革。目前,建三江管理局共引进无人驾驶插秧机46台(套)。一台无人插秧机可节省1个人工,每人每天按照500元计算,一个插秧季,按照10天计算,就可节省5000元。
据建三江管理局农业局副局长牛艳凯介绍,10年前,农户种地多是靠人干。现在,人不愿干就换成机器干,逐渐减少整体劳动力。因为农户都有一本账,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只能控制人工费用降低成本,而且“无人农业”在垦区已经悄然兴起。拿插秧来说,有些机械可能还存在技术短板,需要一些起苗、运苗和站插秧机的辅助性用工,但随着垦区进一步提升现代农机农艺水平,“插秧客”可能会越来越少。

配套齐全的铁路专用线和现代化的新型货场,让建三江沿线的铁路货运风雨无阻,北大荒放心粮销往全国各地。
2012年,由福利屯开往到前进镇的全国第一条支农铁路——福前铁路向东延伸至抚远,途经25个农场,为“插秧客”集中赶赴垦区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也为他们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插秧专列”开行20年,“插秧客”对其再熟悉不过。列车夕发朝至,睡一宿觉就到目的地。车上不仅有精心制作的广播专题节目,还有专人送水到座,他们觉得坐专列去打工很有面子。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公司佳木斯车务段建三江站站长由广禄介绍说,建三江、换新天、前进镇、洪河、前锋、二道河、前哨站近年民工人数共10万左右,“东方第一站”前进镇站作为枢纽中心近年民工人数在5万左右。但从近年的到达人数调研和历史同期分析对比看,来建三江插秧的人逐渐减少。
建三江管理局所属的七星、创业、前进、洪河、前锋、二道河、前哨农场都处于铁路沿线,辐射周边的青龙山、勤得利、胜利、八五九农场,这些农场基本都是种植水稻。近年来,农场围绕水稻深加工和粮食收储发展了一些企业,大米外运基本靠铁路,米厂也都建在铁路边上,春天运进生产物资,秋天运出粮食,铁路货运助推了农场经济发展。
记者采访当天,建三江站就有正在装运大米的车厢,这些粮食将运往国外。目前,建三江和前进站都建设了现代化新型货场,这就让货运风雨无阻,建三江、换新天、前进镇站还修建了专用线,为当地货运提供了保障。
回顾铁路运能严重不足的年代,我们都体会到出行“一票难求”的境遇,即使在那样的运输条件下,哈铁集团始终不忘初心,依然开行了“插秧专列”,为广大“插秧客”开了“绿灯”。20年来,那条插秧的淘金路已经成就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的奋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