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监会创业板第71、72次董事会会议披露,7家企业仅3家通过,在投行圈引起轰动。业内称之为创业板历史上最严格的IPO审核(《21世纪经济报道》,9月14日)。
创业板IPO审议会具体通过的公司有杭州万隆光电设备有限公司(首发)、广州广哈通信有限公司(首发)、浙江长盛滑动轴承有限公司;失败的企业有珠海赛维电子材料有限公司(首发)、叶芝软件有限公司(首发)、世纪恒通科技有限公司(首发)、湖南广信科技有限公司,单从数量来看,会议通过率仅为42.85%;
尽管在证监会的严格监管下,IPO上座率有所下降,但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低的上座率。今年1-8月,分别有49家、18家、52家、50家、64家、42家、54家和23家IPO公司,通过率分别为81.6%、77.8%和94.2%显然,创业板IPO的低通过率是证监会历史上最高的。
至于四家公司在创业板IPO失败的原因,证监会发布了详细披露:比如珠海赛维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证监会不仅是发行人最大客户,也是质疑销售价格的最大供应商;叶芝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审计委员会质疑各公司商誉减值是否充分,两次收购增资股份的差异及增资持股的可持续性;
世纪恒通科技有限公司,审计委员会质疑因外包导致员工数量大幅减少以及外包公司是否具备资质;湖南广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监会质疑其实际控制人造成业务增长缓慢和亏损的原因,以及员工的下降。应该说,证监会立足小事,聚焦大事,审核非常全面,为创业板未来IPO企业提供了典型范例。
有人可能会抱怨创业板通过率这么低,认为证监会采取了不公平的互相歧视的审核政策,即对主板市场IPO企业从宽,对创业板IPO企业要求过严、过高。说实话,创业板是未来中国资本市场支持的重点方向,创业板IPO企业门槛相对较低,符合政策和经济发展方向;因此,业界可能会对证监会的严格会议要求感到困惑。但事实上,证监会的做法是正确和合理的。
正是因为创业板是未来中国资本市场支持的重点方向,随着中国“双创”经济战略的实施,未来无论会议要求是否严格,仍会有大量创业板IPO企业前往证监会审核会议。是否符合要求,直接关系到未来数千家创业板IPO企业的命运。这本身就要求证监会从一开始就严格把关审核,为后期创业板IPO企业设置规则,起到示范和效仿的作用,让后期公司能够严格按照IPO条件申请开会,免去它不仅可以减少证监会审核委员会的工作量,还可以提高IPO企业的通过率,激发更多创业板企业的IPO兴趣, 推动更多创业板企业走上直接融资之路,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从而真正解决创业板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style="font-size:15px;">而且,还要看到,IPO是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第一关,如果这一关没把好,让良莠不齐的企业得以轻易通过IPO进入资本市场,那么要确保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俗话说得好:“能否走到头、万事在开头”,如果IPO守口把关不严,不仅让一些品德不端、业绩不良的企业混迹资本市场,造成资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发生,且更容易诱发“羊群效应”,让更多业绩差的企业走造假上市之路,其结果必然将资本市场搞得乱七八糟,资本市场编故事、讲神话的“骗人把戏”全继续上演;同样,股市投机炒作等现象也将依然盛行;如果这样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悲剧,哪怕后来再怎么监管也难以恢复资本市场的本来面目,将使更多的投资者无法摆脱蒙受欺骗和遭受损失的命运。如此,证监会IPO责任重大,把关不能不严。
尤其,IPO审核趋严也应是将来的一种监管常态,符合最近中央政府要求严厉监管金融市场、打击操纵和扰乱金融秩序行为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精神,更是全国民众和广大投资者的期待。如此,要求证监会在IPO上当好“守门人”,做大公无私的“裁判员”,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松懈。
当然,至于此次创业板IPO企业通过率如此之低,应客观理性地看待,除了监管要求趋严因素之外,还有此次上报发审委的IPO企业本身就存在问题,或者说此次条件达不到要求的企业比较多、恰好凑在一起,只是一种偶然因素。总之,不必太过纠结此次的IPO通过率,而应放眼创业板IPO企业的未来。无论如何,我们该为此次证监会从严审核创业板IPO企业叫好,它将对未来创业板IPO企业起到深远而又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