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杭州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年薪30多万,但他选择回到家乡,开始留守儿童教育。中山大学校友尚菊辞去高薪工作,回到偏远农村老家办留守儿童教育学校。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在经营“底层教育”。为了给学生更好的教育水平,他在学校设立了生活老师,设立了心理咨询室,邀请优秀的年轻人分享。
占地20亩,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这个位于安徽省怀远县龙康镇银上村的怀远县龙翔学校,有一个电脑室、一个图书馆、一个仪器室,还有各种体育设施,几乎和大城市一样。谁能想到这是一所农村留守儿童学校。
2007年,从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尚菊在杭州找到了一份年薪30多万元的工作,但他说自己总是觉得很难安心。他想到了农村教育,这是他多年来的夙愿。他还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稻田忙、学校响”的景象在很多地方已经不复存在,很多地方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不尽如人意。
在和农村的父母交谈时,他总是发现在谈论孩子的教育时,很难放下他们茫然无助的眼神。尚菊2016年回到家乡,加入父亲和哥哥的农村教育事业。尚菊的父亲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哥哥也是一名教师。他们把学校改名为“怀远县龙翔学校”,取自《龙凤盛世》,寓意着学校里的孩子们将来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毕业后他还把工作中的积蓄全部拿出来,投入学校进行全面提升。他对学校发展目标的定位思考了很久,最终总结为“一种双向驱动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模式,让农村孩子享受城市化的教育水平,促进其社会人格的全面发展”。
现在,尚菊扎根农村,坚持了快四年,结婚成家。事实证明,他回国办学不是一时兴起。不过,他也承认,办学困难太多,也有人劝他放弃,但每次犹豫,他都决定坚持下去。“坚持下去太难了,因为学校除了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资金压力。”
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的?他说,政府的关心、鼓励和支持,以及社会爱心企业和人士的帮助,一直激励着自己,让他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前不久,安徽豆荚集团率先与多家其他企业合作支持学校。尚菊介绍,这些爱心企业的改善将支持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营养的改善,比如增加早餐鸡蛋和中式水果。同时,设立“奖学金”,鼓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设立“教学奖”,对为学校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
特别是奖励老师,让尚菊感触颇深。他说,学校的投入是持续的,关键是师资。由于待遇问题,农村青年教师很难长期留在农村。“我一直希望多家企业能够联合设立一个“奖学金”计划,而这个联合奖励计划将继续涉及新的企业,使其能够长期稳定、可持续地补贴教师费用。“在他看来,只有抓教师、稳教师、留教师,学校才能更加全心全意地投入教学。”学校留住合适的教师和管理人才,对学生的帮助最大,尤其是农村地区面对留守儿童,更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非文化课程的教学上。否则可能只能解决浅层问题,没有深入的可持续性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尚菊说,他最感动的是来自社会的关怀。许多学校操场、校园修理、桌椅、黑板
文字/广州日报新华城记者:许婧
图/广州日报新华城记者:高鹤涛
广州日报新华城编辑:曾伟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