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0》问题——
中国综合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光明日报记者张磊
在6月3日于上海举行的2021浦江创新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国家创新指数是反映国家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报告显示,中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全球第14位,比上年高一位,是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从具体得分来看,中国国家创新指数得分为72.5分,比上年提高2.6分。中国与排名第10至13位的英国、芬兰、法国、爱尔兰等国的差距为0.2至1.8分,差距进一步缩小。
那么,从主要指标来看,中国的创新能力如何?中国的创新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未来,中国创新的发展潜力在哪里?针对上述公众关注的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冬梅作为报告研究出版单位代表做了解读。
从主要指标看中国的进步
报告显示,在构成国家创新指数的五个一级指标中,中国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均比上年提升一位,知识创造和企业创新排名与上年持平,而创新绩效指标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
创新资源是一个国家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保障。中国创新资源排名第18位,比上年高一位。2018年,中国研发支出达到2974.3亿美元,占世界的17.5%,位居世界第二;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为2.14%,排名第14位;R&D人员总数继续位居世界第一,而R&D人力投资强度保持不变,排名第33位。
知识创造水平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研产出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中国知识创造排名第七,与去年持平。2018年,我国SCI论文数量达到39.8万篇,占全球总量的18.1%;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34.6万件,居世界第一;中国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181.3万件,位居第二。
企业是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中国企业创新排名第11位,与去年持平。中国三方专利占全球总量的比重快速提升,排名第三;其中PCT申请量万人企业研究员排名第20位,上升两位;企业研发支出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和企业科研人员占全部科研人员的比例分别排在第16位和第11位。
创新绩效是一个国家创新活动成果和影响的集中体现。中国创新绩效排名第15位,与去年持平。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居世界第二;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31%,排名第三;劳动生产率和综合能耗产出率与创新型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分别排名第38位和第36位。
创新环境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中国创新环境排名第19位,比上年上升一位。中国政府对创新的支持仍走在世界前列,政府监管对企业负担和风险资本可获得性的影响排名第八。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和职业培训质量分别排名第19位和第24位,均比上年上升一位。创业文化排名第19位,比前一年上升了两位。
创新绩效排名虽然与上一年持平,但指标之间差异较大。“其中几个指标应该引起注意。比如劳动生产率和单位能耗的经济产出排名还比较落后,说明我们的经济转型还是很有必要的。”刘冬梅邮报
从各国排名来看,美国综合优势明显,是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一极,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继续占据首位。欧洲是一个整体创新能力很强的地区。9个国家进入第一组,第二组国家主要被欧洲国家占据。其中,瑞士综合指数排名第四;瑞典排名第5,比前一年上升2位;丹麦和德国
排名第6位和第7位,均比上年下降1位;荷兰、英国排名第9位和第10位,与上年持平;芬兰、法国分列第11位和第12位,均比上年上升1位。亚洲地区主要国家表现优异,日本和韩国依托其突出的企业创新表现和知识创造能力,分居第2位和第3位;中国超越新加坡,综合排名分别居第14位和第15位,成为亚洲乃至世界创新发展亮点;印度排名第39位,企业创新和创新绩效改善,排名分别提升1位和4位。“中国创新能力稳步上升,大幅超越处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在中高收入国家中优势突出。”刘冬梅介绍,2018年中国人均GDP为9771美元,在世界40个主要国家中仅高于印度、南非、巴西、土耳其和墨西哥,“但是,中国创新指数得分已接近人均GDP在5万美元左右的欧洲国家”。
未来整体创新能力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刘冬梅认为,相比美日韩等创新强国而言,中国由于基础薄弱、创新资源积累不足,创新指数得分相对较低,未来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实力仍存在进一步提升的巨大空间。
中国除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外的3个一级指标得分均低于60分。企业创新得分为57.0分,比上年下降了0.1分;创新绩效得分为59.1分,比上年下降了1.7分。相对而言,中国创新资源、知识创造和创新环境指数方面保持上升态势。其中,中国创新资源得分为66.6分,上升了3.6分;知识创造得分为56.5分,比上年提高了4.9分;创新环境得分为84.4分,上升了3.7分。“这体现了中国创新资源和知识创造能力与排名第一的韩国差距缩小,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同时,中国创新指数综合得分为72.5分,提高了2.6分,这一变化既表明中国与一级指标排名第一的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显著差距,也表明了中国创新能力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刘冬梅表示。
未来,中国应该如何挖掘创新的发展潜力?“中国创新能力发展仍处于较快提升态势,需要保持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深入落实科技体制改革措施,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发挥国内市场规模优势和开放合作潜力,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创新发展格局,引导和支撑科技创新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不断提升全社会创新绩效和生产效率,以进一步深入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报告给出了如上建议。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5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