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东莞市政府发布了《东莞市关于加快公办中小学建设的实施意见》号通知,这也标志着东莞市扩大和提高教育质量行动正式启动。
根据千日行动计划,新建、改建、扩建公办中小学227所,增加学位33.99万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96所,增加学位28.11万个,高中阶段学校31所,增加学位5.88万个。
随着东莞城市品质的提升,户籍人口、二孩和随迁子女数量持续增加。学位,尤其是公办学位,已经成为城市公共服务最明显的瓶颈之一。增加优质公共学位供给,已成为人民群众的愿望。本次千年行动被视为东莞为加快全市公办中小学建设,更大力度补民生短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提出的最详细的解决方案。
关键点一:
用地那么紧张,如何拿出建学校的地?
到2022年,力争完成学校建设项目126个,增加学位15.68万个,其中义务教育项目104个,增加学位12.74万个,高中项目22个,增加学业2.94万个,扭转学位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需要3年左右时间。
到2025年,力争完成教育扩容提质千日行动计划的全部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公共学位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学位需求。
土地利用如此紧张,如何拿出土地建学校尤为关键。此次拟从东莞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前谋划教育工作,科学测算全市公共学位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资源供给计划,快速响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方法1:计划构建新的批次。选择区位好、环境优、交通便利、可实施性强、符合“两个条例”刚性要求的地块。教育设施用地应优先选择产权属于政府、现状为开放空间的“耕地”和“清洁土地”。加强公办中小学布局规划核实,重点核实用地规划是否符合要求,不符合要求的应重新规划选址。在1000天扩大和提高教育质量行动中,将建设93所公立中小学,2022年将建设29所学校,增加学位6.66万个。
方法二:挖掘原学校潜力,增加一批产能。鼓励全市现有学校充分扩大办学能力,挖掘办学潜力。在保证正常教学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改造现有的校舍和架空层,或在校内外建设教学楼、功能楼、学生宿舍楼等,增加教育设施,提高学校的承载能力。在“拓展提高教育质量1000天行动”中,推进公办中小学项目134个,2022年完成项目97个,增加学位9.02万个。
方法三:一批城市更新建设。通过约束更新单元来压缩建设教育设施的责任。对政府主导、单一主体挂牌投资模式实施的更新单元,提供高中、初中、小学等教育设施用地(用地规模应不低于推荐办学规模下限对应的用地面积要求)并无偿移交政府的,可按用地规模的3.5倍给予最高建筑规模奖励。
方法四:在小区内增加一批配套设施。落实住宅区教育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对于没有单独教育设施的项目,镇、街道(公园)要明确规划和协调建设措施,建立居民区教育设施配套费用分担制度,落实相关项目建设
方法六:盘活一批闲置房产。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闲置房产适合改建学校,优先办学。通过转化价值,置换镇街(公园)内的教育设施,可以充分利用闲置房产,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点二:
确保教育用地供给,如何实现机制优先?《意见》除了为教育扩容提质前日攻坚行动给出了目标及方案,也从教育用地等方面给出明确的配套措施。
其中,建立公办学位供给与商住用地出让联动机制。以镇街 (园区)为单位,定期评估其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位供给与户籍适龄少年儿童入学需求情况,设定学位须满足户籍学生的最低比例要求和两年缓冲期。凡未达到比例要求且超过缓冲期后仍未补足公办学位供给缺口的,市土地审批委员会对其商住用地出让进行调控,除捆绑有教育设施配建任务的商住用地外,完成任务前暂停该镇街(园区)其他商住用地出让。
同时,为了扩大公办高中阶段学位供给,以高中阶段学校千人学位数不低于40座为标准,将建立高中教育用地保障机制。测算明确各镇街(园区)应配置的公办高中阶段学位数,核实各镇街(园区)应预留并无偿交由市政府统筹办学的公办高中阶段学校用地面积,异地安排的则应在土地出让收益中扣除或按标准向市财政支付统筹办学供地成本费用。
实行差异化生均用地面积标准,适当提高教育用地容积率,增强地块建设规模的空间弹性。适当扩大新建居住区、旧改项目配套教育设施的服务半径,将服务半径扩大到2500米,辐射范围内新建居住区、旧改项目的教育 设施配建任务,通过折算置换物业、建筑成本等方式统筹灵活安排。探索区域公共设施共享,在保障安全前提下推动学校与所在片区体育、文化等公共设施进行共享。

值得一提,为了提升学校设计建设水平,东莞还将制定《东莞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指引》,鼓励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学校设计经验的设计团队参与项目生成阶段工作。并拓宽教育投入渠道,允许市镇两级政府以租赁、协议合作等方式将非财政资金所建学校办成公办学校,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鼓励各类机构设立教育基金,扩大市教育基金规模。
关键点三:
审批流程如何优化,能否实现“绿色通道”?
根据《意见》,未来还将从简化前期经费审批、简化项目立项流程、简化规划和施工报建阶段审批流程等方面,进一步保障落实学校项目开工建设。
具体来看,纳入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的财政投资项目,将免去项目建议书审批环节,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项目,从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开展立项审批,不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项目,从初步设计和概算阶段开展立项审批;对于项目申请相关经费,优化申请流程,增加审批渠道。对项目前期经费申请、投资规模和建设规模审定方面,由市政府充分授权市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指挥部,对项目进行集中申报及专题审议,压减工作用时。
纳入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的项目,可向发展改革部门申请提前核准勘察、设计、监理等服 务类招标,先行开展相关招投标工作。同时,简化规划与施工报建阶段审批流程,参照市重大项目实施“绿色通道”审批政策,加快审批效率,并在优化竣工验收程序中,灵活采用多种验收方式。
支持纳入教育扩容提质千日攻坚行动的项目可全部适用社会代建制,放宽项目适用社会代建制的投资规模,单个投资规模不足3000万元的项目,可采用集中打包方式招标委托或从预选库中挑选社会代建单位。
采用市领导分片挂点学校建设项目,强化项目保障和推进力度,主动提供全流程办事服务指南和流程图,提前介入指导,落实一个窗口集成服务,在市民服务中心设立学校建设项目综合办事窗口,实行“一个窗口无差别”收件,提供“免预约免排队”即时优先服务。
此外,还将培养一批熟悉学校建设需求、懂得项目建设审批流程的业务骨干,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提供学校建设业务培训指导和学校建设项目审批代办服务。
【记者】王慧 黄婷
【作者】 王慧;黄婷
【来源】 教育莞家南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