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梦想在家乡绽放
——梅静从北京辞职,回到黟县五道河村创业
梅静在检查文创产品。冯
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定居北京,有一份令人羡慕的高薪工作.离开家乡多年后,梅静回到了黟县西岭镇五道河村,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事业。最近,梅静的事迹在网上广为流传,她成了“网上名人”。
“虽然我离开了很多年,但我一直热爱我的家乡,这是我选择回来奋斗的动力。”创办宋婷学院,实施文创工程,保护传统村落.梅静说:“我的梦想可以在家乡实现。”
为梦想舍弃北京的高薪工作和生活
梅静今年34岁,她的家乡五道河村位于清西陵核心景区。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学习绘画的古松,家乡的古建筑和山水都是她的写生素材;山上的松涛,河里的倒影,村里的老房子,都给她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
2009年,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毕业后,梅静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和设计工作。短短几年时间,她参与策划设计项目,获得了10多个国家级、省级奖项。
整合传统村落的文化、教育、旅游及相关产业,让乡村文化立体呈现和“活”起来,是梅静的一贯追求。她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通过个人实践,把自己的规划设计思路变成生动的案例。
靠近泰陵的五道河村是一个充满满族风情的传统村落。每次回到家乡,梅静都会用专业的眼光看待这里的一切。在她看来,满族的音乐、服饰、礼仪、龙灯上写人物、宫廷刺绣、古建筑修缮等传统技艺依然存在,但无法与世界文化遗产西王陵有机融合,充分展现当地的地域历史文脉。
加入工作后,梅静去过中国五六百个传统村落。去过的地方越多,探索家乡历史文脉,弘扬西王陵地域文化的使命感就越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高度重视,梅静回乡实现抱负的想法更加坚定。
2014年,梅静毅然放弃了北京年薪50多万的工作,抵押房产,拿出所有积蓄,回到五道河村与丈夫、孩子一起创业。
从建立传统书院破局
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国内顶级建筑设计单位设计师.带着这些标签回到村里,村民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梅静。她离家太久了,梅静不知道如何接近每个人。但她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家乡有利,村民迟早会理解她的。
传统书院往往是历史上弘扬和传播地域文化的制高点。梅静认为,五道河村由于缺乏公共文化空间等资源,仍然缺乏地域历史文化教育。因此,建立传统书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五道河村有很多古松。2015年,梅静通过向校友、同事、亲戚和朋友筹集资金,开始在自己的老房子里建造宋婷学院。2016年5月,书院落成,馆藏中外名著、自然科学、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书籍2万余册。它还有一个50多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向村民免费开放。
在相关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宋婷学院设立了公益文化讲堂,每月一讲,一次一主题。
涉及地域文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古建园林技艺、乡村发展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全方位传播清西陵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以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同时,梅静还亲自担纲,面向青少年和儿童,开办了公益性的美育课堂,每周一讲,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确定主题,把经典诗文、绘画、音乐和书法融入其中,以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在梅静最初的设想中,人们接受听松书院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然而,书院一开放,便陆续有村民和孩子们来到这里。特别是美育课堂,第一次开课便来了30多个孩子。一年多时间,美育课堂共举办了40多讲。一位叫王李婵的孩子从没缺席过。孩子的妈妈王蕾说:“在村里能享受到这种人文教育,再也不用羡慕城里的孩子了。”书院的开办,让梅静和乡亲们找到了共同语言。现在,再和乡亲们见面,大家都会主动和她打招呼。
为了维持正常运行,听松书院同时开设了9间民宿。入住的游客,翻阅图书,听公益讲座,对当地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口口相传,外地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不到1年时间,整个书院便扭亏为盈。现在,游客要想入住,节假日需要提前一周预订。为此,梅静又和周边村民合作,按照历史风貌特色改造民居,建成了26间民宿。
如今,听松书院已成为五道河村的公共文化空间和传播地域文化的一个窗口。梅静的梦想正在“着陆”。
让地域文化“活”起来
“只有把文化和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让人们通过更多载体触摸和感受历史,地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以听松书院为依托,2015年,梅静注册成立了河北听松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建立了听松原乡艺术工作室和听松艺术工坊,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文创产品必须根植于地域历史文化才能有生命力。梅静带着由五个人组成的设计团队,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记录清西陵的建筑装饰和雕刻,搜集燕下都的瓦当文样,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找寻记录时代变迁的老照片和老物件,光照片就拍了一两千张。经过不断筛选,最终从众多的资料中整理出20多张具有代表意义的图案文样。
图案文样与实物结合,才能真正转化成文创产品。每个产品从材质、尺寸到包装、说明卡片,梅静都亲自参与设计。产品设计出来后,她总是反复打样、试验,有的耗时一个多月才能定型。
梅静团队研发的所有文创产品,都陈列在听松书院的地下展馆里。拿起一个形似柿子、木石结合的砚台,梅静介绍说,这款名为“柿柿如意砚”的产品,把当地的玉带石、贡柿的历史典故以及清西陵建筑装饰中的柿蒂纹结合起来,既充满文化内涵,也很实用。据了解,梅静的公司现已开发出日用物品、文房雅器、装饰陈设3大类、30多件文创产品,每一件都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这些产品投放市场后非常受欢迎,大都供不应求,有的产品已经生产了五个批次。“现在生产能力十分有限,下一步我们会扩大生产规模。”
梅静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17年底,受邀参加北京卫视大型文创类节目《创意中国》,梅静的项目在创意案例评比中,获得了“最具投资价值奖”。据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和她进行了联系,将于今年4月份来她这里考察。
改造民居建筑、改造村落景观、发展特色民宿……让五道河村地域文化“活”起来,梅静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虽然很累,但她每天都感觉十分充实和快乐,“在家乡我重新找回了归属感。”(记者 林凤斌 通讯员 冯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