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成功女性创业者 增城创业大道

在车流密集的广汕公路上,每天都有新车从东风日产(广州姚俊专营店)开出,这是香港青年姚瑶和父亲姚祥熙的创业基地。

姚瑶祖籍广州增城,上大学前大部分时间都在内地度过。毕业后赴美国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回港就业。他也是中央商务区的杰出金融人才。2006年,姚瑶因为家庭关系辞去了在香港的工作,回到广州帮父亲打理家族生意,一直延续至今。

在此期间,他带领公司尝试转型,探索标准化、创新型企业,成功将公司转型为集团化管理。他带领团队对水在线服务进行了测试,该服务抵御了疫情期间用户流失的风险,一度吸引了超过3万名用户。

事业有成后,他热情地参加了青年工作。2014年,他在香港创办了立刚青年会,组织带领香港青年多次来内地交流,为香港学生了解内地提供机会。在港澳青年如火如荼的时候,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领导,姚瑶透露,希望未来能为香港青年提供就业机会。“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来这里创业。如果有好机会,就业也是不错的选择。收入可能和香港差不多,但除了粤语没有交流障碍。关键是与香港相比,生活成本低,幸福指数更高。”

他曾是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老兵

姚祥熙,增城人,改革开放初期的企业家。与一般下海经商的人不同,他有过从军经历,参加过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在他的身上,他可以看到军人的坚毅和认真品质。虽然年纪大了,但拍照时依然挺拔挺立,认真注意自己的衣着。

父亲:姚祥熙。70年代参军,80年代下海经商,2000年移居香港,2009年回到增城投资汽车4S店。多年来,公司稳步发展。

1975年,姚祥熙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应征入伍,在47汽车团四营教连队开车。在此期间,他被指导员选为公司助理,后来被任命为教学公司一班班长。1978年,被任命为司务长的姚祥熙因战争需要调到输油管道二大队,参加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回忆起当时的战场情况,姚祥熙还历历在目,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他在之后出海经商的过程中勇往直前。

1980年,姚祥熙退伍回乡后,被分配到增城商务局五金公司汽车队担任司机队长,工作时间长达7年。1987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姚祥熙决定下海经商。因为有丰富的车队经验,他把目光投向了汽车行业。姚祥熙回忆说:“当时不是家家户户都能买得起车。我试图回收旧车进行翻新,然后卖掉它。生意不好,但我得想办法养家。”在几经风雨赚到第一桶金后,姚祥熙的工作稳扎稳打。2000年创办广东郝伟汽车集团,并担任董事长。在此期间,他曾在香港创业,并移居香港。

2009年,他回到增城投资建了一家汽车4S店,从一家做起,父子二人一同上阵。在儿子的帮助下,他在巅峰时期在广州开了16家店,员工超过1000人。受疫情和企业转型影响,广州已开设9家门店,员工规模控制在1000人以下。现在,在姚瑶的管理下,公司一直试图在移动互联网上做文章。

接棒家族生意,从洗车工开始做起

“我不明白现在年轻人在做什么,但如果对公司发展有帮助,就一定要支持。”当姚若瑶

姚瑶回忆,刚来公司时,因为缺乏汽车行业的相关知识,不得不从基层做起,洗车、打蜡、卖汽车产品等。并且基本上做过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工作。“这是一种锻炼,一方面熟悉这个行业的情况。另一方面,我也在学习如何做好企业管理。如果我不熟悉各种岗位和流程,很难管理到位。”

儿子:姚瑶,在美国读完硕士后,回到香港就业。2006年,我去广州帮父亲打理家族生意。带领团队试水线上服务,抵御疫情期间用户流失风险,成功将公司转型为集团化管理。

ze:15px;">在这个过程中,姚耀尝试找出业务板块存在的痛点,为日后管理公司打下了基础。他也和公司的员工一起参与车企培训,由于不同业务板块各自都会展开培训,姚耀更是因为参与培训次数太多,更是被老师戏称喊“老姚”,还常常被安排坐在第一排听讲。


姚耀记得,有一次学习内容是讲执行力,还未开始开课,他便脱口而出的说了句“如果我们的员工都来上这节课,那企业管理一定很省心。”老师随即回复,“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气氛瞬间陷入尴尬,虽然有些不开心,当认真听完老师讲述的“执行力”后,姚耀表示,“课程让我明白了执行力不仅仅是指对其他人,也包括我自己,以身作则才能更好的带领别人工作。”而这一点,与父亲姚祥熙不谋而合,在姚祥熙看来,心态很重要,做任何事一定要以身作则,自己做好了才能更好的教别人。


在进入公司两年后,姚耀也正式接手公司业务,管理由他负责,但大事还是需要父亲来掌舵。2008年,因为金融海啸影响,市场经济低迷,企业行业也迎来了低潮期,“之前公司曾扩张过一段时间,开设了16家门店,那时压力很大,有门店出现了亏损,队伍也不是太稳定。”他重新梳理了一边业务流程,优化品牌结构调整门店布局,结合互联网提升了整体的运营和业务水平、管理能力。经过2、3年转型期,2013年时姚耀将整合后的门店进行集约化管理,成立浩伟集团,也让企业迎来了新生机。


带领企业尝试数字化转型


实现年营收增7%


不难看出,姚耀是个喜欢学习,不断追求进步提升的人。


接手公司业务十多年的时间里,姚耀带领团队展开转型,向标准化创新型企业做努力。“传统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很多都要依靠人工,例如做数据报表需要人工核算,每个月需要做很多很多报表,效率很低。”为了提升运作效率,姚耀在公司内部提出向智能化升级,通过线上的方式,提高了报表的准确率,同时利用大数据,让工作更加精细,也提高了整体的办公效率。


姚耀坦言,在做这些尝试的时候,常常会和父亲间产生碰撞的火花,例如习惯了传统操作模式的父亲认为,有些新型技术前期投入过大,又不确定是否能有收益的情况下,选择保守观望。姚耀却坚持走大数据的方向,最终,从小范围开始尝试,并逐步扩大。经过第一年的尝试,效果理想,随后几年中,营业收入实现了每年7%的递增。


据介绍,在疫情前,公司也开始试水开发小程序,目标是打造一个线上的服务平台,将线上线下相结合,以互联网思路管理业务。姚耀透露,在2019年时公司便于第三方展开合作,开发了小程序模版,在疫情爆发时顺势推出,让这一期间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不仅如此,这一年里一度累积了超过3万的活跃用户。而在过去十年里,他们累积的的用户约10万。


姚耀与父亲姚祥熙


在姚耀看来,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采访时,姚耀透露,目前公司也在整改过程中,前期关闭了2间门店,现广州市内共9家门店。因为逐步以线上为主要办公模式,也压缩了员工团队,目前员工人数在千人以下。


谈及接班初期的摩擦和观点碰撞,在姚祥熙看来,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年轻人有想法肯定要支持,做生意总是会有亏损,无论做什么新的尝试,关键是要把生意做强,才能把生意做大。”


心系青年工作


对促进两地融合有帮助


姚耀早已是成功商人代表,或许是受父亲影响,他心系社会工作,也常常会参与到各项公益活动,尤其是青年工作,他曾在香港和一班热心青年一起创建了荔港青年会,主要聚焦香港青年群体,为他们搭建链接内地的平台,组织他们到内地参观交流。


在双创热潮下,姚耀却认为,香港的青年人不一定每一个都要来内地创业,来内地就业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拿着和香港差不多水平的工资收入,生活压力却比香港小很多,此外,有不少年轻人因为社会积累少,对项目的风险评估欠缺,导致创业失败率高。


“之前曾接触不少香港青年,发现在他们当中对职业发展存在认知盲区,有的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想法,便看是尝试创业,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在姚耀看来,除非是身有一技之长,创业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不然很难会成功。


姚耀透露,目前他正在积极组织青年人的交流工作,希望用新的方式吸引青年人参加,例如以竞赛的方式,吸引年轻人参与提交个人的创业计划或是职业发展计划等,最终获评的项目将拿到启动资金,帮助他们在内地落地。


此外,他也在谋划未来为向来穗就业的年轻人提供实习机会,通过实践进一步了解、认识广州。


姚耀表示,无论是哪里人,促进两地青年交流和融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通过交流活动,让香港青年人了解祖国的发展现状,提高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不仅仅是要爱港,也要爱国。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摄影:南都记者张志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