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党的一百周年,是我们坚定履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周年,是我们奠定事业基础的一百周年,是我们创造辉煌、开拓未来的一百周年。回顾过去的奋斗之路,展望未来的奋进之路,必须学习总结好党的历史,继承和发扬好党的成功经验。
如何上好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边肖推荐了《党课》杂志精心打造的三本教材,供大家参考。
教材一:
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基本历史经验
本节党课内容提要
当代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党中央要求全党同志学习党的历史,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化,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历史研究,善于运用历史经验治国。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s当代中国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克服困难、战胜艰辛、艰苦奋斗,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就是汲取团结进取、开拓创新、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坚持党的领导是当
代中国行稳致远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正因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统一有效开展各项工作,我们国家才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进。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我们国家行稳致远的根本政治前提和保证。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就是对“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的有力证明。抗疫斗争伊始,党中央就号召全党,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和风骨!在抗疫斗争中,广大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5万多名优秀分子在火线上宣誓入党。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在抗疫斗争中一次次迎难而上:武汉重启仅用了76天;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市场疫情发生后,1100多万人配合核酸检测,56天咬紧牙关坚持防疫;7月,乌鲁木齐疫情形势严峻,一声令下,400万居民全部居家;10月,疫情“大考”突袭青岛,短短5日,这座千万级人口城市就成功将疫情“围阻”在萌芽中……这就是今天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这就是令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望尘莫及的组织力和执行力。而这些都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领导是赢得抗疫斗争胜利的关键所在。
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身系国家的治乱兴衰,而执政党之兴衰,取决于其先进性的兴衰。要永葆先进性,就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改善党的领导方式,提升党的执政能力。这就需要每一位党员干部都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已经先后开展5次集中学习教育,都是为了全面提升党员素质和本领。此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中央亦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党的历史,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坚持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曾说:“中国改革的成就堪称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整个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1%,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北京、上海的变化令外国人目瞪口呆。”改革开放40多年来,神州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举世瞩目的变化,逐渐迎来了中国崛起、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机遇。从中国哲学思想的角度看,这也正好应了《周易》中的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即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变通才能长久。这说明,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
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国形成了开放包容、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等精神品格,铸就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虽然遇到过困难,但我们不畏艰险、不懈奋斗,用勤劳和智慧书写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虽然遇到过挑战,但我们勇敢担当、与时俱进,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一起激荡前行。从“打开国门”到“全方位开放”,从加入世贸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韬光养晦到和平崛起,中国越来越具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历史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当前,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我们要汲取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一条让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在《道路自信 中国为什么能》一书中,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对“中国之路”的定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之路”。他认为,在中国这样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只有不断增加社会主义因素,才能凝聚人心,使国家长治久安、统一强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很多领域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航天、高铁、计算机、移动支付等,就是因为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就是被世界称之为“中国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与追求,凝聚着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与牺牲,寄托着广大仁人志士深切的夙愿与期盼,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推进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表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表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就是坚定不移、贯彻始终,不因时间、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有丝毫动摇,不因杂音噪音就改弦更张。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撸起袖子干出来的。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人民群众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主体,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主体,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享有主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广泛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任何根基,比扎根于百姓更坚实;没有任何力量,比得到群众拥护更强劲;没有任何荣誉,比赢得民心更持久。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党史学习中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把学习党史同为民服务解难题结合起来,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动力和成效。
坚持实事求是是创造当代中国发展奇迹的根本思想方法
“实事求是”这个词,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的、辩证的认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工作方法、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党一贯提倡“说老实话、干老实事”。毛泽东同志曾说:“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邓小平同志同样倡导实事求是,主张全党同志“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要求党员干部“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在治国理政各领域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说实话、出实招、求实效”等论断,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进一步深化。
“实事求是”这四个字里,蕴藏了中国成功发展的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和政治稳定奇迹,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奇迹”背后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在于我们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指导,在于我们有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在于我们坚持了实事求是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
历史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我们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这是一条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通过学习党的历史,悟透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认清中国发展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练好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把实事求是的作风体现在工作全过程,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把工作做得更精准、更深入、更有质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历史经验,弥足珍贵。以史为师、以史为鉴,可以引导我们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我们既要多方面汲取历史经验、历史智慧,脚踏实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又要注重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敢于站在时代前沿、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
(作者:赵建永 陈娟娟)
教材二:
深刻把握党史学习的逻辑主线
本节党课内容提要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世界舞台上迎风飘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员干部理解党的历史的逻辑主线,也是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关键密码。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选择科学社会主义,到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路走来,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世界舞台上迎风飘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则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应该重点把握的逻辑主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开启了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近现代历史。在革命与战争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先进分子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新飞跃,也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带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李大钊是举起社会主义革命旗帜的第一人,在以他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下,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所表现出的伟大力量的现实感召下,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半殖民地半封建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决定中国革命必须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辩证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人民革命,逐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最终夺取政权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期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也曾遭遇挫折,党内对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的问题出现分歧,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革命力量损耗巨大。但中国共产党能够总结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摆脱教条主义的思想误区,成功找到中国革命新道路。中国共产党从选择科学社会主义到灵活运用它的理论成功指导实践,展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之坚、领悟之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
中国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章节,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走势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中国革命的胜利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及中国共产党对它的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绽放出真理光芒,也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得以发展和传播。其次,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世界上与近代中国国情相似的国家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恰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两种社会形态的力量对比。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使一个人口占世界近1/4的大国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一员,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得到极大增强。
中国共产党是实事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倡导者,给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留下宝贵财富
新中国成立,宣告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面对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及国内反动残余力量和美帝国主义国家等对新生政权的对抗和敌视,中国共产党能不能把生产恢复起来,建立稳定的社会新秩序,冲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和封锁,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崭新课题。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并发展生产是中国共产党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1949年至195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制度改革、恢复国民经济,领导抗美援朝战争,为巩固新生政权向社会主义转变,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953年,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基于它的指导,我们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政治上,人民代表大会等政治制度建立,为顺利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
1956年至1966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10年。期间,为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党敢于破除苏联经验的迷信,探索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八大在《论十大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总体目标。在八大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到1957年年底,我国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初步成果。这些成果来之不易,虽然期间发生了“大跃进”运动等失误,但1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再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成功转化。
中国共产党是多样化建设社会主义的倡导者,主张各国要解放被教条主义束缚的思想,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有力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向前发展。首先,中国共产党捍卫了国际共产主义事业。苏联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苏联成功的经验也并不都适合其他国家,学习苏联经验终究不能代替对自己道路的寻求。中国共产党找出了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振了信心和勇气。其次,中国共产党给同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其他国家作出了正面示例。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初步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建设和发展的思路。再次,中国共产党在许多领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如何协调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关系等问题上,均有独创性理论成果。这些丰硕的思想成果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给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留下了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并没有挫败中国共产党的斗志,反而促使我们党更加立足本国实际,深入思考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响亮回答。中国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把经济建设视为工作中心,有序推行改革开放,中国由此进入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政治体制改革稳步启动,经济特区创办起来并实行对外开放,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国人民充满活力地踏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随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不断深入,形成了诸多关于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断,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及党在这个时期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的思路举措,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前提、动力途径、基本方针等。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具慧眼地找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住了苏东剧变等国内外政治风波及经济风险等重大考验,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稳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够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带领人民继续昂扬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精准判断,将社会主义建设准确地置于新的历史方位,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了新时代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带来了无限动力。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在危急关头扭转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利局面。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因苏东剧变、苏联解体走入低谷,正当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蹶不振之时,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闯出一条新路,中国飞快的发展速度和巨大的发展成果,给仍在坚守社会主义阵地的其他国家带来了希望。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彰显的优越性,促使人们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出极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使世界有识之士对社会主义的态度少了怀疑、多了肯定,世界社会主义呈现出光明前景。
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引领者,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走向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紧抓住全面从严治党这个“牛鼻子”,用中国梦绘制民族复兴蓝图,用“两个一百年”明确奋斗时间表,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明实现路径,用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用命运共同体理念打开外交新局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凝结出的最绚烂的果实,世界社会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正在走向复兴。首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于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洞察时代和实践变化,深刻探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创新性见解,厚植了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复兴的理论基础。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世界威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世界上正视和相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多了起来,使世界范围内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深刻转变。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展现出的发展优势,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历史清晰表明,中国在推进国家现代化的道路上具有丰富经验,中国道路的优越性正受到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关注,选择中国道路成为他们摆脱资本主义国家制约,独立自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策。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展现出了更具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引领者,有责任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走向复兴。
纵观百年历史,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是贯穿其中的逻辑主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知史明理,党员干部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做到头脑特别清醒、眼睛特别明亮、立场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
(作者:张静)
教材三:
高质高效学好百年党史
本节党课内容提要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要求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郑重宣示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决心,展现了再接再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奋进姿态,为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注入强劲动力。

2021,一个非凡的历史节点,一个火红的特殊年份。
10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社会主义大潮和中华民族复兴大潮的相互激荡中诞生;100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立志于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百年历程,是光荣辉煌的100年,也是艰苦卓绝的100年;是奠基立业的100年,也是开辟未来的100年。在100年的接续奋斗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伟大历史,铸就了伟大精神,形成了宝贵经验,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伟大奇迹。
注重学习党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凝聚前进力量,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历史研究和学习工作。2021年,既是我们党庆祝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鉴往可以知来。来一场党史大学习,知向何处,则不惑于方向;明所从来,则不竭于动力。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党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学深悟透,用好百年党史形成的巨大精神财富和制胜法宝,以此检视初心、滋养初心,不断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学史明理,强化理论武装
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关于党的理论探索史,我们要记住两次飞跃、两大理论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第一次飞跃取得的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的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取得的理论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科学发展观、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回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了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铸就的伟大精神,深刻阐明了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的重要论述,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我们就能将历史风云如何变幻看得更清楚,历史规律如何作用想得更明白,历史大势如何发展悟得更透彻。
初心使党永葆政治本色,使命使党永具前进动力。这一初心和使命一直体现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中,体现在党勇于牺牲、前赴后继的不懈奋斗之中,体现在党百折不回、愈挫愈勇的坚强意志之中,体现在全党上下敢于迎难而上、敢于坚决斗争的担当精神之中,体现在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鱼水深情之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坚持的党性修养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党就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无法实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广大党员必须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特别是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发展历程,深刻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学史增信,坚定理想信念
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党史,全面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深刻体会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在细学、细品、细悟中,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古往今来,治国理政者都将学史作为必修课,从升平之世的经验、衰乱之世的教训中,寻找真理和规律。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历史思维,增强历史担当,党员干部的爱党爱国之心就会更加醇厚、深切,党和人民事业就会行稳致远。我们党最鲜亮的底色是不变的初心、崇高的使命,最深厚的伟力是笃定的信仰、创新的理论,最卓绝的探索是开辟的道路、复兴的基业,最光辉的形象是无我的奋斗、严实的作风,最根本的保证是坚强的核心、全党的凝聚。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回顾和重温党的光辉历史,不但可以让我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也可以让我们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充满必胜信念。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百年来,从一盘散沙到大国崛起,从满目疮痍到美丽家园,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小康,这些为人叹服的“中国速度”“中国模式”向世界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同志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这种信仰,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执着,是对“可爱的中国”的深情呼唤,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怨无悔。
学习党史,是一场唤醒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磨砺。每一个温暖人心的感人故事,每一段充满艰辛的奋斗历程,都在告诉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学习党史,就要努力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从党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深化对党的信赖,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从党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以党史坚定信仰,以党史砥砺初心,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让真理武装我们的头脑,让真理指引我们的理想,让真理坚定我们的信仰;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学史崇德,赓续精神血脉
党员干部要充分学习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充分挖掘他们身上所闪耀的高贵品质,充分传承他们的伟大奋斗精神,让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红色血脉不断铸就新时代属于我们的忠诚之魂、赤子之心和高贵品德。
百年岁月峥嵘,百年奠基立业。一部百年党史,是我们党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创造辉煌的奋斗史,是我们党坚守初心、求真务实、逐梦前行的创业史,也是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重塑、自我超越的成长壮大史。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由各个时期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身上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所构成,这是百年党史的红色传统、红色基因。学习党史,不仅要了解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更要增强学史崇德、赓续荣光、接续奋斗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中国共产党人所立之德,集中体现为对党绝对忠诚、坚决听党指挥,坚定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信念,忠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保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成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坚强保证,成为焕发党的强大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坚实根基。
学习党史,须在立德固本上下功夫,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践行者。
学习党史,须在修德正身上下功夫,深入开展道德品行、法治思维教育、反腐倡廉教育,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自觉把加强党性和品德修养作为终身课题,通过总结党史经验教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正心明道、防微杜渐、保持本色。
学习党史,须在守德致远上下功夫,自觉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品格,坚持法纪红线不可逾越、道德底线不可触碰,做到明是非、识良莠、辨美丑、分善恶、晓荣辱、知行止,慎独慎微、严于律己,以俭养德、廉洁齐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使自己无论面对任何考验,都能挺直精神脊梁,交出不负党和人民的合格答卷。
学史力行,做到知行合一
我们党凭借智慧和实干逐渐崛起,也必定以智慧和实干赢得未来。党员干部要不断汲取党史中蕴含的丰富攻坚智慧,深刻总结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宝贵经验,并灵活运用于新时代新征程的各项工作中,以知行合一不断开新局、立新功。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防止学习活动表面化、形式化,党员干部只有真学真用,才能出真效、开新局。真学就是要学透、学深,真正让党史学习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真用就是要牢记总书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嘱托,在为人民服务上下真功,主动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赢得人民信任和拥护。
知其史方能激其志,激其志方能尽其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牢牢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
学好党史,就要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在实践中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切实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学好党史,就要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贯穿始终,在强化党性修养和人民立场中展现共产党人的时代风貌。学好党史,就要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学思践悟中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作者:褚振江 谷泽宁)



编辑 | 王秉文
二审 | 孔维薇
三审 | 高羽
来源 | 《党课》2021年第4期(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