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例举还是列举,列举五个项目的例子

来源:Guangming.com

【我眼中的小康景象】

编者按

一座艺术博物馆建在山里,一首交响乐在山脊上演奏,《乡村宝贝》和音乐大师们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看似“混搭”的场景,在如今的农村已经不是个案,而是悄然成为一种现象。随着小康生活的到来,高雅艺术不仅能登上“高雅殿堂”,还能在当地生长,带给更多人美的享受、美的氛围、美的修养和情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新要求。展望未来,夯实农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只是起点。如何培育农村精神文化的沃土,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审美水平,任重而道远。我们邀请一线从业者讲述他们在乡村“种植”艺术、收获美好事物的故事,并邀请专家进行点评分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凝聚智慧、探索道路。

【讲述与思考】

建一座美术馆,用艺术反哺故乡

旁白:董吉宁,湖北美术学院原院长

我的家乡在湖北咸宁长寿村,这里四面环山,竹林环绕。进村不远,我计划修建的“稷山大武”美术馆就坐落在山上。自2010年开业至今已有11年。可以说,我后半生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这座乡村美术馆的建设和运营上。

一开始总有人问我:村民有欣赏艺术的需求吗?美术馆就算建成了,还能用好吗?如果沦为“摆设”呢?说实话,我也考虑和担心过这些问题。但是,通过不断的走访、调查和与乡亲们的深入交流,我发现,建一座美术馆,用高雅的艺术回馈乡村建设,将是一件利国利民、利长远的大事。

和中国很多农村地区一样,年轻人一个接一个外出打工,孩子和老人则一个人呆着。许多老房子和建筑被拆除,几乎没有传统村庄的痕迹。大年初一,年轻人回到家,都会去市区的KTV、游戏厅消遣,因为村里没有文化供给。前一次走访,乡亲们的热情感染了我。很多人提出:“我们村有文化基础,现在外地有100多名教师。如果美术馆建成,他们可以经常回家和家人一起参观,带动村子的发展。”

一方面是文化供给的缺失,另一方面是对艺术的渴望,经过考察,我更加坚定了办美术馆的愿望,相信艺术的种子可以在当地孕育,只有时机成熟,它才会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2008年8月8日,美术馆正式开馆,由武汉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负责建筑结构设计。其间,我自费支付了1000多万元的建筑、装修和设备费用。两年半后,博物馆建成了。包括展厅、多功能报告厅、创意研究室、收藏室等。它可以举办展览、培训、交流和文化福利项目。美术馆自运营以来,每年免费接待一万多人参观。除了作为“常客”的当地村民,这里还聚集了许多来自国内外的艺术爱好者和大学生。“名家下乡”“董吉宁人才计划培训班”等品牌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

2017年6月,为纪念李可染先生诞辰110周年,我们在美术馆举办了画展,展出了齐白石、李可染等著名画家的多幅原创作品。那一天,周边村庄的大人小孩早早就排起了长队来参观。一些孩子兴奋地说:“这只虾和牛太像了。我们以前只在书上看到印刷品,这次却看到了原作!”柯然先生的几个弟子也在场。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农村的文化需求如此繁荣。未来,我们要为村民多做点事。”

有一次,美术馆迎来了几位长期在海外生活的中国留学生。参观结束后,他们专程来找我,说要把美术馆的照片发给留学生,“让外国人看看,我们农村不仅有黄土地,还有高雅艺术”。我感慨万千,觉得通过画笔把中国山村崭新的面貌传递给世界会很有意义。因此,2019年8月,美术馆举办了“丝绸之路新语‘一带一路’国际绘画艺术创作交流展”。在那段时间里,小

山村来了不少外国人,老乡们的热情更高了。他们天天来看,还和一些能说中文的画家聊天。“洋画家”们即兴采风创作,一幅幅新时代中国乡村图景跃然纸上。


办美术馆这几年,我深感乡村振兴不仅是让老乡吃得好、穿得暖,更重要的是发现、引导、培育他们对文化的精神需求。我常对人说:“艺术其实在民间。你看老乡们种的菜地整整齐齐,比我们种的漂亮多了,你能说他们不懂美,不能创造美吗?”


我总觉得,自己有义务为家乡做些事情。一个人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记你的“根”。而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滋养根系的方式就是用文化反映乡村大地的仁厚与博爱,用艺术再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思,用笔墨记录历史发展的轨迹与希望,让家乡人文风物更加美好。


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闵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满足农民对现代文化的需求,这是当前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提倡多措并举,塑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物质文明水平显著提升,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加迫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经济差距造成了城乡难以逾越的文化鸿沟:一方面是城市文化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是乡村文化日渐衰落。像“记山大屋”一样的乡村美术馆,作为培育乡村文化的基础设施,扎根乡土、引进现代文化艺术,既满足了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也促进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互补与交融,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肥沃土壤,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期待这样的新生事物蔚然成风,给乡村文化输入更大活力、更多养分。


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东升村联合四川美术学院参与村容村貌改善。图为游人在东升村参观。新华社发


在江苏省昆山市锦溪镇理想村,创业者为一名小游客示范陶器制作。新华社发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小峪口村积极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集非遗传承、文创发展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图为泥塑艺人在小峪口村工作室内创作。新华社发


田埂上奏起“交响乐”


讲述人:湖南省隆回县张家铺村和乐团团长 张安兵


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吹小号,大学读的是音乐系,大学毕业后就去了部队服役。部队里文化生活丰富,充分锻炼了我的音乐特长。2007年,我退役回家,看到村里很冷清,基本没有文娱活动。村民唯一的娱乐就是打牌,还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我想,能不能组织一支农民乐团,让村民参与其中,感受艺术之美,改变生活现状?


说干就干。刚开始,村民对组织乐团很不理解,对小号、长号、萨克斯、小军鼓定音鼓等乐器也不太懂,认为“训练特累,还耽误时间”。我就走街串巷地去做思想工作,讲学习管乐对身心的好处。我还向老乡承诺,只要来学,就一定教会他。后来,有16人报名,“和乐团”总算可以起步了。那时,老乡们普遍没有音乐基础,我们就从识谱开始,手把手地教他们练习乐器。从基本功到练习曲,再到乐器的分组练习与合成,由小到大、由简到繁,我们在一步步探索中找到了默契与喜悦。


困难也接踵而来:乐团没有收入、人员不好管理,乡里乡亲聚在一起,很难“整齐划一”。同时,购买乐器、服装、道具的经费基本都得我自己筹措。幸好家人很支持,无论家里事儿多忙,我都可以每周抽出两个晚上用来培训。


一段时间后,我们迎来了自己组织的第一次“张家铺村春节联欢晚会”。我们一家6口人齐上阵,又动员了几位村民参加演出。虽然当天台下观众并不多,但走上舞台的我仿佛又找回了在部队生活的激情,每当听到台下掌声时,内心十分兴奋。


2015年,我们得到机会参加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节目。第一次坐飞机出远门、登上大舞台,心里特别自豪与激动。演出结束回村后,我们成了乡亲们眼中的“明星”。这次经历对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团队精神产生了很大作用。后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乐团成员增加至几十人,每次组织联欢会,参演人员都能达到300多人。


前两年,每当听说我们要组织晚会,周围村庄的乡亲就会踊跃报名,有时人太多,还得“海选”出精品节目。演出当天,观众会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非常热闹。这两年受疫情防控影响,实地演出暂时搁置了,不过我们也在探索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将艺术之美传递给更多的乡亲。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教授余建宇: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关键内容。我国现阶段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区的农民在钱包渐渐鼓起来的同时,沉迷于赌博、迷信等不良活动,导致低级庸俗文化渐渐侵蚀精神文明阵地。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应该如何正确引导?湖南隆回县张家铺村“和乐团”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基层带头人张安兵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组建乐团这一形式,将现代高雅娱乐方式和乡村传统娱乐方式很好融合,极大提高了村民的参与度和凝聚力。更难得的是,乐团还通过参加电视综艺节目和网络直播等方式,将乡村文化振兴的正能量传播得更远。可以预期,当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就会有更多人才乐于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发光发热。


乡村美育,种下文化发展“常青树”


讲述人: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南丰小学校长 俞亚萍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南丰小学永联荷风管弦乐团正在演出。光明图片


在苏南,南丰镇永联村是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村庄,这里产业多元、社会保障健全、人居环境良好,村民们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物质富足了,精神生活自然也会跟进。这一点,在南丰小学高雅艺术课堂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南丰小学创建于1935年,一直传承并强化着“乡村美育”理念。进入新时代,南丰小学在张家港市教育局、南丰镇党委政府关心下,启动了“高雅艺术进校园”五年规划,并成立了南丰小学永联荷风管弦乐团,至今已培养了286名阳光少年。


在乐团筹建过程中,也会有人问:乡村教育有发展高雅艺术的必要吗?“乡村娃”能训练出个结果吗?


学校就此做过调研:全校71.4%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65.5%。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相对缺失,对高雅艺术的关注更为淡薄。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学校有所作为。


2018年,我被任命为南丰小学校长。我越发感到,通过发展乐团强化乡村美育,激活学生的艺术热情与学习动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为学生成长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乐团如何发展?关键是要突破三个难题。


首先,谁来教?在永联荷风管弦乐团,我们构建了以外请专家、助教团队、学生家长为主体的导师“金三角”。外请专家主要是来自上海各大乐团的专业教师,年龄大都在五六十岁,以半公益形式定期指导学生练习;助教团队由学校老师担任,常在早晨上课前、下午放学后延时为学生辅导;我们还动员有意愿的学生家长充当外援,配合老师录制学生的练习视频,担当演出活动志愿者。


其次,钱从哪来?乐团活动经费及外请教师劳务补贴主要由永联为民基金会、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承担,学生参加培训不收任何费用,一些大型乐器由基金会资金垫付,供学生免费使用;部分小型乐器需要自己购买,以便在家随时练习。对生活拮据的同学,我们给予一定帮助。比如,一位来自甘肃的学生,因为经济困难无法购买乐器,我们通过基金会赠送了他一把圆号


最后,学习效果怎么样?我举个例子:一天,一位一贯刻苦勤奋的学生上课精神不济,总是犯困。老师与家长联系后得知,学生搬了新家,距学校比之前远了10多公里。为了赶上乐团的早课,他常常早上6点40分就乘公交车上学。家长劝他转到附近学校读书,但学生不肯,因为在这里能参加乐团,这是最令他感到幸福的事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乐团受邀赴上海大剧院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孩子们和很多音乐大师一起以精彩的表现博得满场掌声,让乡村美育的花蕾在大城市的舞台上璀璨绽放。


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说,孩子是永联村未来的建设者。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闲暇时,我习惯与师生聊天,察觉到学生们在乐团中培育起来的热情、自信与坚强也自然而然地迁移到了学习和生活中。高雅艺术的种子一旦在孩子心田扎根,就会破土而出、拔节生长,在乡村文化的沃野上挺立起一棵棵常青之树。


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晓兵:


作为乡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是事关千秋万代的重大工程。当前,我国城乡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乡村美育更是受限于师资短缺等问题,难以得到长足发展。


南丰小学的有益尝试,给我们两点启发:首先,永联村相对发达的经济基础为保护、传承和整合各方文化资源提供了保障,江苏省“乡村美育”理念的贯彻落实为永联荷风管弦乐团的建立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其次,培养一批热爱乡村且具有文化自信的专职教师和校长,能够为乡村美育注入活力。农村孩子在城市剧院与艺术家同台演奏,不仅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学习热情,也促进了乡村美育和城市文明的碰撞融合,赋予了乡村振兴新的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