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初创公司需要几个财务,创业公司财务需要学什么

非财务人员会计基础知识。

了解会计知识

在会计体系中,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包括企业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在企业会计中,分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金融企业会计。现在有税务会计、法务会计等等。

以前在大学主修会计,包括管理会计。有人把会计分为两类: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前者称为外部会计,后者称为内部会计。其实管理会计师很少,企业更注重财务管理。

作为老板,你不需要精通会计业务,但你需要知道钱是怎么来的,怎么消失的,至少你心里有个账户。通常你在讲解会计工作的时候,会用一些专业的说法让他知道你不是外行,他行动的时候是骗不了你的。

反正懂点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至少能让企业的管理水平上一层楼。

一、会计要素

在会计学中,一个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被分为六个部分,称为六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反映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利润反映经营成果。由前三个要素构成的会计报表称为资产负债表,由后三个要素构成的会计报表称为利润表。

《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有三个会计报表,常被称为三大报表。

让我们一个一个介绍。

(1)资产

教材中的概念是这样的: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件形成的,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有望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说白了,你有权控制的有形和无形的东西都是你的资产。以后不谈概念,以理解为主。

比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销售欠款、商品等流动资产,有产权的房屋、设备等固定资产,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不管它是怎么来的,只要这个功能在这里被使用和消费,它就是你的资产。

(2)负债

买资产的时候,如果钱不够,需要借外债,赊购商品,这就是负债。

比如银行贷款是欠银行的;应付账款是应付客户的;应付税款欠税务局;应付工作,是对员工的亏欠。任何欠别人的人都是欠债的。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又称股东权益,是投资者在公司成立之初投入的资金,是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经营积累的资金。

用公式表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在企业中可以看到的是资产,如材料、库存商品、生产设备、工厂、无形的无形资产;当你的现金流不运转时,你借的钱或赊购的商品就是债务;资产减去负债就是所有者权益,那才是你真正的家庭。如果债务大于资产,就叫资不抵债,企业就会破产,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我们以上面三个因素为例:一个企业需要80万元采购一批设备,而你只有30万元。我们做什么呢你向银行借50万元,这样你就可以把设备

买回来了。现在企业的财务状况是:资产80万元,负债50万元,所有者权益30万元。


(四)收入


日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获取的就是收入。


如果你是生产电饭锅的企业,那么卖电饭锅的收入叫“主营业务收入”,你把加工剩下的废旧材料卖掉了,叫“其他业务收入”,这些都是收入。


(五)费用


会计要素里的费用是个大概念,包括成本、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


成本,工业是指生产成本,商业是指进货成本。


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和消费税,还有城市维护建设税。


期间费用一共有三个: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六)利润


利润,就是经营成果,分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收入、费用、利润,这三个要素举例说明:


假如你是一般纳税人的工厂,本月销售电饭锅一个500元,单位成本300元,销售过程中会产生费用100元。


收入是500元,费用是300+100=400元,利润是500-400=100元。


顺便讲个故事:月底,会计报给老板一份会计报表,老板发现这个月的管理费用达18万元,以前每个月是12万元左右;上个月还盈利呢,这个月就接近亏损了。连忙找来会计问怎么回事。会计告诉他,上个月,你买来的小轿车,这个月开始折旧,多出3千多,还有参加展会,支出1万多,还有一笔欠款4万多的欠款,已经三年多了,算坏账,计入了“管理费用”。所以这个月的费用一下就增加了,费用增加了,利润就减少了。


会计知识掌握一点就够用了,主要是财务管理,对于老板来说还是很主要的。


再举个例子:有个商店这个月出售电脑30台,单价6 000元,收到货款180 000元;这批电脑的进价是每台5 000元,应交增值税5100元,其他附加税510元;销售人员工资、发生的运输费等6 000元,经理、会计等工资、部门水电费、招待费、折旧等共计20000元。算一下收入、费用和利润。


结果是这样的:


收入:180 000(元)


费用:6 000+20 000+(5 000×30)+510=176 510(元)


利润:180 000-176 510=3 490(元)


你算的跟我的结果不一样吧,差多少?差5 100元对不对?


因为增值税金是价外税,你向购买者收取的,要交给税务机关,所以不涉及在税金里。


这道题最后计算出来的是利润,是税前利润,而不是净利润,因为净利润要减去所得税,所得税是依据纳税所得计算出来的,这道题里没提供数据,计算到这里,理解这三个要素就行了。


都理解了吗?这部分就过去了,明天说下一部分——会计科目。


其实,会计知识掌握一点就够用了,对于老板来说会看会计报表、懂财务管理才是最主要的。


前边的会计要素都知道了吧,再把它们进行细分类,就是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


《企业会计准则》里的会计科目有156个,包括各行各业的,而《小企业会计制度》里只有60个,简化很多。两者的科目名称略有差别。


小企业一般使用《小企业会计制度》,所以我以《小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写。


我把常用的会计科目列出来:


(一)资产类科目——现金、银行存款、材料、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清理、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


(二)负债类科目——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应付工资、其他应付款、应付利润等。


(三)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利润分配。


(四)成本类科目——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五)损益类科目——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所得税。


会计凭证


(一)原始凭证


会计接到第一手票据,比如收到的银行存款单据,收到报销的费用发票,收到的借据或者欠据,工资单、入库单、出库单等等,这些都叫原始凭证。


(二)记账凭证


根据原始凭证处理业务使用的凭证,叫记账凭证。


借贷记账法


在账本里,也能看到“借”和“贷”的字样,它们是干什么的呢?


这里的“借”和“贷”,你别在字面上找解释,它们只是会计上的记账符号。


举个例子:老板招待客户花了800元,拿到出纳那儿报销,然后做分录:


借:管理费用——招待费 800


贷:现金 800


看见没有,不管借或者贷,金额都是一样的,而且每一笔业务,都要有借方和贷方。


会计都知道一句经典的话,那就是著名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再举个例子:卖一批价值2 000元的产品,收到支票一张。


遇到日常经营收入,使用“主营业务收入”,增加用“贷”表示;收到的支票,使用“银行存款”,增加用“借”表示,写出来就是这样的:


借:银行存款 2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 000


现在明白了“借”和“贷”的用法了吧?你理解就行了,至于怎处理是会计的事,你不用学怎么做凭证。


上面说的是财务会计,下面简单地说说管理会计:


在会计学体系中,有两大子系统:一个是传统的财务会计,一个是新兴的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负责人往往重视财务会计,而忽视了管理会计,其实,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还是很重要的。


从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上看,它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最早是西方研究出来的,改革开放后才引进我国,还不到30年。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把财务会计比作是士兵的话,那么管理会计就是参谋。


现在的财务会计,实际属于“报账型”的会计,它的工作重点是面向过去算“呆账”,单纯地提供历史数据和解释信息,多数是报给外边的人士看的,是“外部会计”。管理会计则属于“经营型”的事前会计,它不仅评价过去,还能决策现在,预测未来,可以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叫“内部会计”。管理会计可以和财务会计一道,里应外合地共同为企业服务。


从管理会计的职能上看,它与企业管理是息息相关的。你看企业管理的职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再看看管理会计的职能——规划、决策、控制、评价,差不多吧。


管理会计的内容有: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分析、全面预算、成本控制等等。尤其是本量利的分析,对生产和销售都有很实际的指导意义。


本,就是成本;量, 就是销售量;利,就是利润。


这样拆开了说,你就能看出其中的奥秘了吧?对,就是成本、销量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如果你制定了目标利润,就能计算出需要销售多少产品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或者有了销量、有了成本,就可以计算出净利润。


通过这些关系,进行保本点——也就是盈亏平衡点的预测,这个在企业很实用的。


接着上面的内容,盈亏平衡点也叫保本点,公式是:


保本量=固定成本总额÷(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保本额=单价×保本量


其中,固定成本,是不管你是否生产,都要付出的费用,它不受业务量的影响。比如设备的折旧,每个月需要计提1000元,就算这个月不生产,也要计提这么多,这就是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跟固定成本正相反,是随着产量变化的。比如材料费、人工费,产量越多,费用越多,但是单位变动成本变化不大。


通俗点说,比如我们租房子,每月900元,不管你住不住,每天都是30元,但是水电费你用一次,就耗费一次,这个费用是跟你使用的数量成正比的。


例如:企业生产一种产品,销售单价100元,一件产品的变动成本是60元,全部固定成本是20 000元,保本点是多少呢?


保本量:20 000÷(100-60)=500(件)


保本额: 100×500=50 000(元)


这样看,保本量是500件,保本额是50 000元。


其实计算出保本量就可以了,超过500件,企业就开始盈利了,销得越多,盈利越多。低于500件,就是亏损。


还有一个保本价格的问题,它是随着销量的增加而降低的,对企业定价有参考作用,尤其是跟商家签合同的时候。


保本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预计销量)


例如:产品的单位变动成本是60元,固定成本总额是20 000元,那么出售500件的时候,保本价的多少,800件的时候,1000件的时候呢?


销售500件时的保本价格:60+(20 000÷500)=100(元)


这个结果跟上题计算出来的保本价格是一样的吧。


销售800件时的保本价格:60+(20 000÷800)=85(元)


你看,当销量达到800件的时候,单价85元就是保本价了,如果卖100元,那么每件就赚取15元的利润,你现在知道客商买得越多越便宜的道理的了吧。


销售1 000件的留给你算吧,单价会更便宜。


这是说的保本价,还有一个保利价,什么意思呢?就是企业要设定目标利润,看什么单价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保本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目标利润)÷预计销量]


例如:还以上面的题为例,老板说,这次签合同,要赚5万元,如果销售500件,应该定价多少?如果销售700件,定价是多少呢?会计开始计算了。


保本价格:60+[(20 000+50 000)÷500]=200(元)


你看,前边我们计算出来的保本价是100元,如果赚取5万元的利润,定价就要200元。这是销售500件的情况,那么销售700件的时候,定价多少能保证赚取5万元的利润呢?


保本价格: 60+[(20 000+50 000)÷700]=160(元)


价格降低不少吧。


在本量利分析中,还有一个实用的——边际贡献,也叫贡献边际或叫贡献毛益,也是搞预测的。


计算公式: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单位边际贡献=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利润=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总额


例如:企业生产一种产品,销售单价100元,一件产品的变动成本是60元,全部固定成本是20 000元,如果销售3000件,会有多少利润呢?


单位边际贡献=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100-60=40(元)


边际贡献总额=40×3 000=120 000(元)


利润= 边际贡献总额-固定成本总额=120 000-20 000=100 000(元)


你看,这管理会计有用吧。


此外,管理会计决策的职能也不可小视。


在工作中,我们常有这种情况:车间要进行技术改造,需要更新设备,老板凭感觉就派采购员到生产厂家去订货,讨价还价之后交钱把设备运回企业。这时如果找个管理会计,用内含报酬率法算一下,就能判断出是买设备划算还是租设备划算了,这样就减少了决策的盲目性和冲动性。


投资之前,除了要做市场调查外,还要做前景预测,至少要做一下产品成本分析,计算一下利润和资金的回报率,然后再决定是否投资,这样可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胜算率,可惜的是企业没有几家能做到这一点。


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经验的重点在决策,正确的决策能保证企业以最小的耗费获得最大的收益。企业经营和居家过日子一样,也要精打细算。


管理会计的决策范围还不止这些,比如生产哪些品种利润最大?零部件是自制还是外购?产品如何定价?设备何时更新?面对这些困惑,管理会计自有一套决策方法,比如差量分析法、贡献毛益法、净现值法等等,就能轻松做出判断,给你一个正确的答案。因此把管理会计叫做“决策会计”也不为过。


关于管理会计就说这么多了,想必你已经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以后再招聘会计的时候,这个也可以作为一个条件。


我在前边介绍了财务会计,后边简单地介绍了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在我国基本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掌握这种方法并能实际应用到工作中的不多。是在上个月吧,我国才进行了首批设奖,也只有7家大企业获得了“中国管理会计实践奖”,说明管理会计并没普及。


你问得很专业,买设备划算还是租设备划算,用年金现值计算比较好;看这项投资是否可行,用内含报酬率分析最好。类似的决策方法有五种,最好是配合着使用。


我把书上的两个例子拿出来,做个比较。


企业拟购置一台自动化设备,需款120000元。该设备可用6年,使用期满有残值6000元。使用该项自动化设备可使企业每年增加净利13000元,同时按直线法计提折旧。若该企业的资金成本为14%。


要求:采用回收期法、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法评价购置方案是否可行。


(1)回收期法


投资回收期=原投资额/平均每年现金净流量=120 000/33 000=3.64(年)


结论:该企业投资方案的预期回收期3.64年大于允许的最大回收期3(6/2)年,所以该方案不可行。


(2)净现值法


未来报酬的总现值=现金净流量折现现值+残值折现现值


=[13 000+(120 000-6 000)/6 000]×3.889+6 000×0.458=127184(元)


净现值=未来报酬的总现值-原投资额的现值


=127 184-120 000=7 184(元)


结论:该投资方案的净现值是正数,说明投资报酬率大于资金成本,则方案可行。


(3)现值指数法


现值指数=未来报酬的总现值/原投资额的现值


=127 184/120 000=1.0599


结论:该投资方案的现值指数大于1,则方案可行。


(4)内含报酬率


年金现值系数=原投资额的现值/各年现金净流量


=120 000/33 000=3.636


设:内含报酬率为X%,采用插值法得:


16% X% 18%


3.685 3.636 3.498


所以:(X%-16%)/(18%-16%)=(3.636-3.685)/(3.498-3.685)


X%=16.52%


结论:该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16.52%大于资金成本(14%),则方案可行。


再来一题:


企业需要一套设备,购买价10000元,可使用12年。如果租用,则每年年初需付租金1500元(不包括修理费)。假定货币的时间价值为5%。


计算12年期的即付年金现值,比较购买和租用两个方案谁最优。


解:12年租金的现值:1500×(8.306+1)=13 959(元)


结论:12年租金的现值13 959元高于买价10 000元,还是买车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