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前所未有的749万人,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就业创业任务十分艰巨。12月10日,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如何走离校创业之路?且听网友如何评论:
休学创业的弹性学制如何“弹”起来
推进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世界各国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成熟经验。为此,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学生最长在校时间、休学次数和休学时长的决策权被很多高校提出并尝试。然而,由于思想解放不足或自主办学权有限,“弹性学制”仍名不副实。与之前相比,它几乎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所以它的效果非常有限。
从形式上看,中国的“弹性学制”并没有像国外大学那样取消硬性的“修业年限”,而是基本限定在3至6年。大部分大学还规定休学时间合计不得超过2年,这使得“灵活性”非常有限。从本质上来说,我国大部分高校仍然实行“等级”管理,如果一学年没有拿到一定的学分,就面临着“降级”或“学术退学”的待遇。此外,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和开放时间问题,学生基本没有自主选择的“弹性”空间。
从创业的规律来看,一个企业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来启动、理顺、稳定。正是因为我国高校的“弹性学制”还没有完全与创业规律接轨,所以大部分学生只能选择“毕业后创业”。毕业的时候,要么错过了创业的大好机会,要么斗志被消磨殆尽,不得不选择就业或者失业;有的学生选择“在校创业”,但鱼和熊掌难兼得,导致学业和创业“双失”;少数学生坚持创业,但最终往往以“毕业”或“失败”结束大学生活,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巨大的遗憾。
国外的“弹性学制”因其“完全学分制”而名副其实。“完全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有三:一是高校的主要职责是教育教学,学校对学生在暂停或保留学籍期间的行为不承担责任。即使是在注册学分期间发生的行为,也主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让高校可以轻装上阵。但我国高校对学生的行为负有很大的责任,自然不希望尽可能放大“弹性学制”的“弹性”,而是选择尽可能收紧。
第二,国外高校基本都是以学分为基础的收费制度,学校根据学生的注册学习成绩收取学费,学校奖学金也是以学生的学分为基础,没有年级和班级管理的概念,学生管理服务也是以统一的模式专业提供。然而,在中国,大多数高校仍然按学年或学期收费,学生不愿意基于经济成本过于“灵活”。学生管理服务基本上是“——学校——年级”三级制,学校不希望学生因为管理方便而过于“灵活”。
第三,国外大学的“弹性学制”以弹性课程为基础,往往没有统一的人才培养计划,而是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可以通过转专业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学生学分主要由专业课、通识教育课和免费选修课的学分组成,各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课程也根据教师新的科研成果或人才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或学习稀缺的专业知识。然而,学生能否在中国高校毕业或获得学位,往往不仅取决于他们是否完成了总学分,还取决于是否按照人才培养计划完成了所有课程。人才培养计划中必修课的比例过大,有的甚至超过60%。此外,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发展方面的自主权有限,不仅导致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范围有限,还导致学生管理僵化。“弹性学制”下的学生在毕业申请学位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
可见,在高校建立真正的弹性学制,不是教育部一纸通知就能解决的。没有以实施“完全学分制”为核心内容的系统性改革,“弹性学制”仍将只是一个噱头,停留在理念上。实施“完全学分制”,不仅需要高校改革,还需要从法律上彻底明确学校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鼓励高校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否则依然是“画虎画狗”。(郭文昭)
“休学创业”需要更多的“激励措施”
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可以让一些想创业的大学生实现梦想,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创业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想要创业的大学生会面临更多的困难,比如学习和创业的矛盾,还有资金和条件等问题。
事实上,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是给大学最大的学位
生鼓励,允许他们失败。失败了,再重新回到校园,而经历过失败的大学生会更加珍惜学习机会,这更有利于大学生发展。2013年底,李克强在天津滨海新区考察时说,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是从小公司起步的,“大学生青年不仅要泡实验室、图书馆,也要有创业理念”。2014年1月17日,李克强在中南海召开座谈会时称:“我们已经有了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还要有大学生创业促进计划。”的确,大学如果没有激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机制,那么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会变得越来越低。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如果大学生只知道就业而非创业,那这个社会必然是死气沉沉的。现在高校出台了一些“激励措施”,比如,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并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对创新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落实好创业培训、工商登记、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这些措施必然会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
据了解,近年来天津、江苏等地已允许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但因为措施不够有力,大学生“休学创业”的不多。更有人担心,大学生“休学创业”成功率不高,且会影响到学业,一些家长也不支持孩子休学创业。这些显然都是“障碍”,也需要高校作出积极的回应。
应该说,在校生“休学创业”不会成为主流,也未必就能够缓解就业难,但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大学生“休学创业”,激发他们的创业激情,就会犹如在就业的“水池”里扔下一块巨石,从而使大学生变得更有激情。
“休学创业”需要更多实在的“激励措施”,不要陷入“好大喜功”的困局,那样无论对于创业还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恐怕都不是件好事。(郭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