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就业帮助讲习班
穿针引线,点尺子,挑一钩一挑,双手熟练地来回走动.温馨忙碌的画面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赚钱致富、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在庄浪县水洛镇东关村的一个农村就业帮扶车间里,一群热爱手工编织的留守妇女聚集在这里,用一双巧手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针纺织品、丝网花、马尾辫钱包、毛绒娃娃等精美逼真,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对手对手工艺品的热爱,对家乡美好生活的热爱。
王是水洛镇东关村农村就业帮扶车间的负责人。凭借对针织行业的热爱和不懈追求,王带领周边女同胞走上了创业增收之路,将手织小产品打造成经济发展的大产业。她先后被平凉市妇联授予“龙源巧手”荣誉称号、省级扶贫带头人称号、庄浪县“优秀电商经营者”荣誉称号。
她从小就喜欢手工编织。在母亲的指导下,她很小就学会了手工编织的基本技能。她知道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必须掌握一门熟练的技能,付出比普通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在需求多样、前景广阔的针织行业市场,仅有我的一点皮毛是远远不够的。”王对说道。
为了更多地了解钩针编织技术,她经常到外地出差,请擅长编织技术的邻居学习传统钩针编织技术,外出期间在河北、陕西的服装加工厂、手工编织厂学习先进技术。随着时间的积累,她掌握了娴熟的编织技术,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作品。从原来的手工编织店“庄浪桥妇女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妇女手工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女同胞增收致富。参加省市比赛、展览、旅游推介会、外出学习后,她的知名度逐渐提高。成名的王踏上了劳动技能培训的道路,多次在水洛、通化、政和等镇举办培训班,提高了留守妇女的手工技能,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渠道。
“上海一家服装公司总共需要2440个针织娃娃。大家根据订单的要求关注细节,按时保质保量的交付订购的产品。”王手里拿着订单,耐心地对车间里的姐妹们说。随着生意越来越好,订单越来越多。就业帮扶车间的姐妹们一边培训加工,一边按件支付加工费。姐妹俩精力充沛。
“多出去跑跑步,知道更多需要加工的厂家,我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不要让姐妹们的手太便宜。"王信心满满地规划着农村就业援助研修班的未来. "根据市场需求,我计划分两步走发展。一是着力生产适合中老年人的实用产品,如拖鞋、帽子、毛衣等;一种是适合年轻人消费的时尚产品,如各种玩偶、挂件等。"
就业援助车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安置周边闲置劳动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来车间挣钱的大多是在家带孩子上学的女性,实现了既赚钱又照顾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