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河南遭遇暴雨,一份特殊的网上文件被屏蔽。整理核实各类求助、救援信息后,发文当晚访问量达250万,24小时内该文件已被众多网友自发更新至第270多版……河南大学生李锐是该文件的创作者。这次难忘的经历让她感到温暖和感动,她更加坚定了用科技帮助有需要的人改变生活的决心。
“现在有了更专业的团队运作,我们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实习、学习和休息。”随着河南的风雨逐渐平息,李锐试图逃避媒体的采访要求。
因为在暴雨中的一个有创意、有义气的举动,受到了很多网友和社会各界的称赞和关注。李锐感到“不安”的远不止欣喜——。“我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开始,和网友们的力量聚集在一起。为了做得这么好。”
这段经历让她明白了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有价值的人有多重要,也体会到了互联网的力量。对于未来,一些新的人生理想和职业规划开始萌芽。
一小时
创建和发布在线文档以获得帮助和救援
7月20日晚,一段河南暴雨洪水中遇险的视频和图片,以及一条求助信息在网上流传转发,让人焦虑和担忧;同时,也有一个又一个站出来互相帮助的普通英雄的感人画面,温暖了人们的心。
当晚,一份访问量达250万的腾讯专题文件,对各大社交媒体进行了筛选。这个《待救援人员信息》叫做“救命文档”。它最初的创始人是李锐,一位来自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河南学生。
时间回到7月20日。河南暴雨持续,郑州多条街道被淹。一直在家过暑假的李锐,一直在网上看各种求助信息。越看越觉得“心态崩了”:“信息很乱,想做点什么。”
19点56分,她发了一条主题为“河南暴雨互助”的微博,只有一句简单的话:“我想帮助大家”。同时发了一个微信朋友圈,内容比较详细:要快速整理网上各类求助信息,联系求助人,收集新的救援联系方式。
李锐的灵感来自一个高三的学姐。这位学姐在疫情期间创建的线上活动,帮助了很多人。这种模式可能对因暴雨需要救援的人也有帮助。
她把自己的想法发给初高中学生,“河南暴雨远程救援队”很快诞生,32名成员包括李睿的初高中同学、上海大学生,还有实习过的同事。经过一番小讨论,大家很快完成了分工:收集信息、打电话、联系志愿者中心……一个小时后,他们创建的求助救助信息在线文档发布了。
李锐做的第一个版本是EXCEL。但她很快发现,设计好的表单不方便更新,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于是她迅速换上了适合多人实时处理编辑的在线文档。
一开始李锐想人工收集整理各种平台的信息,但涌入的求助信息不仅数量多,而且来源众多,数据复杂,人工收集速度太慢,救援不得不争分夺秒。如何提高?在小团队中,擅长编程的同学立即上前,10分钟后,信息采集改为自动抓取。
小团队要做的是实时收集新的求助需求,验证信息和求助需求的真实性等。根据用户在自动抓取和文档传播过程中提供的信息,对文档进行编辑整理,分区域发送给志愿者和救援人员,从而实施就近救援。
随着信息的涌入,他们建立并运营了4个微信群,每个群有200-400人,有的同步信息,有的匹配救援人员,分工合作拓展,一切都很自然,非常高效。
继电器
网友自发维护、更新、验证
当事故发生时,让有用的信息流动和连接是非常重要的。李锐深谙线上文档的开放功能,所以他非常担心文档送达时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也残忍地拒绝了很多网友加入群的请求,只是为了保证求助者的信息安全。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她很惊讶。
暴雨过后的24小时内,这份文件在网上和朋友圈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传播,为求助者与各种救援力量搭桥,与时间赛跑,因此被称为“救命文档”。人们开始自发维护、调整格式,分类、筛选,并主动核实。许多信息刚出现在表格里,李睿和同学们还没来得及打电话,就挂上了“已核实”的标签。原本只有求救信息、救援者信息的表格文档,后来有了首页,可以跳转链接,有多种新子表、新功能——在20日半夜出现的“可支援”表格,演变成了“避险地区”提示;21日凌晨3时,有了“官方救援队信息”“民间救援队信息”表;有了郑州的“可充电地点”;还有了“医疗信息表”,从自救知识科普到提供10余种危急情况处理方案、有专业医生提供医疗咨询服务的“线上卫生站”……
“各行各业的人过来,去想现在需要什么,自发补充。根本无法用数字描述多少人参与了,这是一个靠所有人力量才能做到的事情。”李睿说。
如今,这份表格已经更名为“河南暴雨线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成为各种民间抗洪救援力量和资源的集结地。截至7月21日21时,文档已经自发更新到了第270多版,有了英文版首页、更加清晰的跳转目录、还增加了心理辅导和支援模块,救助需求和避险场所,物资援助也在增加。
7月22日之后,郑州灾情有所缓解,但河南的暴雨未停。这份文档里,迅速新建了新乡等地的救援服务板块,有了政府机构的加入,有了腾讯等专业团队的参与维护,求助信息与救援回应更全更准更快了。
“现在有了更专业的志愿者团队来管理文档,做得更好!”连续熬过两个“大夜”之后,李睿如释重负,也在这个时候,她泪流满面。
一次尝试
希望用科技力量帮助更多人
21岁的李睿,在父母眼里还是个孩子。从7月20日到21日,她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停地刷着电脑、打着电话,父母不时会提醒她别忘了吃饭睡觉。
李睿是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7级本科生,也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辅导员陈阳曲说,李睿学习努力,也一直热心公益,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她课余会帮同学辅导功课,也是学生会骨干,一直用自己的力量回报社会。学校希望培养出更多像她一样向上向善好青年。”
上财金融学院2017级本科生井雨洁和2018级本科生林浩宇都是通过朋友圈看到李睿发起的活动,加入远程救援行动的。“大家守望相助,真的非常温暖。”林浩宇这样感慨。
上海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许涛也很为他们的行动自豪:“懂得运用科技力量第一时间帮助他人,必须点赞!”
“作为青年,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灾难面前,学以致用的感觉很好!”李睿有些自豪,但更多的是温暖和感动。
文档诞生后的第三个小时,在眼前满是求助信息和“紧急”“急”的字样而心急如焚时,传来了第一个获得救助、脱离险境的消息——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家长,在表格中更新备注:已经顺利坐上车回家了。这让微信群里一片欢呼。
当晚10时多,李睿曾一次次给表格里一个联系不上的人打电话,因为没接通而心绪不宁,3个小时后收到短信:已经安全到家了,谢谢你们。那一刻她终于放下心,却又泪流不止。
“超级超级感谢你们!”在微博上,她不时用这样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动和感谢。回归正常生活之后,李睿也在复盘这次在线文档的新型使用方法,思考它们的多样化使用场景,希望自己将来还能运用互联网产品帮助解决人口老龄化、农村等方面问题,“科技向善,对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来说,如果能用科技帮助有需要的人改变生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 人民日报 》( 2021年07月27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