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合伙做生意怎样分利润,创业资金分配

关于农民带地参与农业项目,笔者探索临海已有5年多,今天愿意和大家一起探讨。在林海看来,土地股份与投资大佬直接对接存在诸多问题,不方便项目的股权划分和决策;先成立以农民为主要股东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企业或农民合作社),再以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与投资老板成立股份公司或直接持股公司。

农民购买土地和普通土地流转收取租金有很大的区别。在普通的土地流转中,农民直接把经营权转让给老板多少年,然后每年拿地租。这个很简单,但是农民收入很微薄,很容易和老板产生利益对立。

010年到1010年,提出借鉴华为这样的现代企业的内部股权模式。农民拿着土地投资老板的公司,一起去抱团,分享收益。从最理想的角度来看,也就是这种模式从长远来看确实对农民有利。但是如果几年不盈利怎么办?如何划分责任和风险?农民不仅拿不到一份红,还能白拿土地,这样农民很快就会扯皮,收回自己的股份。遇到经营风险,老板要求农民承担,估计农民不会同意。

农民在老板投资的公司的土地股份。前期老板不用租农民的地,压力会减轻很多,会占便宜;后期如果盈利,如果真的想老老实实给农民分红,老板往往会遭受很大的损失。如果任何一方遭受损失,自然会出现不公平,进而产生矛盾。矛盾重重,这种模式很难继续做好。

作者林海认为,并不是所有行业都适合华为的内部股权模式。华为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其产品业务具有很高的附加值。内部从事员工权益模式,权益收入非常可观,对团队员工很有吸引力。但在产品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非上市企业,内部员工股权模式很难成功,因为其股权收入很低,员工更关心工资收入,但对股权不感兴趣。

如果农民购买土地的股份,如果单纯从事农业项目,专注于土地本身产生收益,他们的盈利模式过于简单,很难做出高附加值。即使有分红收入,也会很低,相反会进一步削弱投资大佬的利润空间,导致双方积极性不足。

老板公司的农民土地股份。如果项目最终失败,肯定会带来更多的麻烦。如果农民抽回股份,他们会输给老板更多。老板提出退股,农民不愿意接受怎么办?有人可能会说,一开始签的协议就要做决定,但农业项目往往涉及整个外围的农业、农村、农民等复杂问题,单纯依靠法律手段可能不太实际有效。

农民土地入股,如果没有多种盈利模式,仅靠搞农业项目很容易失败,失败后会更麻烦。

以上,农民土地入股在集体方面是一种内部股权模式,但在与企业主的股权合作方面是一种外部股权结构。

农民的土地是集体聚集起来参与老板企业的投资。如果他们单纯搞农业项目,失败的可能性也比土地流转模式大。因此,我们必须拓宽思路,增加更多的盈利模式。从事创意农业还是旅游农业,要看当地是否有更多的客流资源,最差的是有网络流量资源;是搞有机农业的好办法,高附加值的农业;但是土壤中的有机质需要几年才能培育出来,老板这几年很难盈利,农民也等不到眼前的红利。

那么,除了搞农业项目,农民的土地还有哪些方式可以盈利创收呢?如今,新的土地管理法已经颁布

br />

1,与营销策划公司合作,一边种地,一边想办法造农产品IP,打造网红农产品,努力做资本估值。最后,在资本市场去获得更大的收益。


2,与教育产业结合。可将土地划成各个农耕体验、亲子教育等小块,与学校展开学生在自然科学、农业科普等教育内容的合作。把播种、培土、育苗、施肥、灌溉、收获等做成套餐,供学校和家长选取。有条件,村里可组织拍摄该系列农耕科普教育视频内容,通过剪辑内容卖给一些科教平台或教育机构,获得一部分来自知识产权的收入。


3,与餐饮产业合作。以基地入股分红的方式,为城市餐饮提供绿色食材供应及溯源体验基地;在餐饮店的装修布局上,直接模拟成一个村的虚拟生活,并可为餐饮提供基地直播帮助导流拉客,帮助餐饮合作伙伴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加盈利创收,老板和农民可也获得额外收益。


4,与中小型大健康产业合作。这类产业,很多企业有农业基地需求,他们需要的不一定是农产品本身而是作为农产品及食材知识讲座的基地,但其本身不想涉足农业项目,可用土地资产入股方式与他们形成合作,为他们打造体验基地。


5,与农资化肥、农垦机械、农业设施等供应商合作,作为其在当地的试验应用基地,在搞农业生产的同时,带货其在当地的业务,来达到增加创收。


6,将土地经营权变资产折算股金的方式来盘活,通过合法合理的金融资本手段再去外部企业争取股份收益,这种方式也是一种创新。


案例:2020年,笔者林海曾做过试验,将四川某农民土地入股合作社的土地经营权折算股金,又以干股形式入股到重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作为该公司的乡村内容基地素材,获取15%的该乡村题材内容作品收益,给合作社农民土地种植业本身收益上,又多拿回了一些收益。有农民的土地经营权虽然入股了合作社,但合作社却一直还没来得及去搞产业,他自己依然在种粮食,却产生了土地资产收益300元,农民很高兴但却百思不得其解。


此篇完,林海欢迎评论留言深度讨论。


作者林海:实名何国荣,多年企业管理及项目策划经验,热爱三农及乡村振兴事业,以自身实践及身边观察为三农创业创新讲干货。喜欢就关注!


作者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