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二手书店名字,大学生二手书店创业计划书模板

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等。

读书唤醒了书的生命。目前,围绕阅读的新业态正在出现。

有了大数据,一本书从策划之初就能更精准地定位读者,阅读策划师、数据分析师等新岗位将大展身手;听书成为新趋势,有声书编辑、图书视频主播逐渐职业化;实体书店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空间,融入日常生活,书店之美应运而生。

在阅读从制作到推广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整体设计书籍的“美容师”、为农村孩子找到更多好书的阅读推广者、让二手书流通更便捷的互联网创业者等等。他们的作品生动非凡,因为他们热爱阅读。

4月23日是第26个世界读书日。我们走近阅读背后的实践者,跟随他们的眼睛看阅读的未来。

——编辑器

乡村阅读推广人谢红芬——

读书是一扇窗,我愿意做那个拉开窗帘的人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布拉彝族乡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乡镇。在山村一角的农村儿童公共图书馆里,饶武完全小学校长谢红芬正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学习。

师范毕业后,谢红芬来到饶口乡教书。师生之间的课外交流始于一本黑白连环画。在田埂上,谢红芬正在看书,孩子们坐在一起,辨认着画册上的小松鼠。“阅读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能力。”谢红芬说。

山区优质图书不多。如何才能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每次回县城,谢宏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书店给孩子们买一两本书。“这是一本能唤起孩子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把他们与生活和世界联系起来的好书。”

令谢宏芬惊讶的是,在推广乡村阅读时,有必要改变家长的观念。“读与课本无关的书,对很多家长来说都是浪费时间。”为此,谢红芬经常在周末背着书包,装满精挑细选的书,去学生家里和孩子、父母一起看书、讲故事。渐渐地,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开始分享这些故事。

每次读到关于感情的情况,谢红芬都会流泪,和孩子们一起笑。前不久,同学们向她推荐了绘本《云朵面包》。她一夜之间读完了,并和孩子们交流了感情。“老师及时的反应可以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018年7月,在上海某公共服务中心的帮助下,谢红芬在自家院子里建了一家农村儿童公益书店,并在宿舍开了一个小型换书站。

谢红芬说:“公益书店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山区孩子假期阅读的需求,我会陪着孩子一起学习。”去年,谢红芬获中共宣传部、农业农村部主办的“乡村阅读榜样”。

书店的桌子上有一些儿童绘本,都是谢红芬和孩子们做的。“有时候我想知道为什么鸟会飞。他们看起来很弱,但他们很强大。”翻着这些自画自写的书,幼稚的文字诉说着孩子们美好的想象。

“读书是山里孩子的一扇窗。我希望我是为孩子们拉开窗帘的人。”谢宏芬对未来的想象也很美好。“寻找更多高质量的书籍,带孩子体验不同的世界,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士指导和陪伴孩子学习。”

(记者李茂英)

二手书流通企业家陈拓——

感受书页之间的温度

在二手书市场找到二手书,是很多书友的一种乐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套数”已经搬到了网上。2017年,在线二手书平台“多抓鱼”应运而生。从最初的小程序到APP,去年登陆北京、上海的实体店,现在已经积累了500万左右的用户。

陈拓被一o

>

不同二手书平台的交易模式各不相同,有的专攻教辅、童书等特定种类,有的在绝版书存量上具有优势。有传统的个人对个人交易模式,也有寄售模式,“多抓鱼”则属于后者。陈拓介绍,闲置书之所以能再次流通,是因为每本都拥有唯一的ISBN(国际标准书号),信息很标准,循环流通很方便。


每天,约2万册书在这里来来往往。读者只要扫描封底的ISBN,书籍的信息和收购价就会显示出来,随后等待快递员上门取书、书款到账。书从全国各地被运到位于天津和江苏昆山的工厂,进行“仓库旅行”:贴上专属身份码,通过高倍放大镜鉴别油墨、封皮、纸张等,再打磨清洁和修复、臭氧消毒,最后用环保材料重新塑封,再次上架。


“二手书店不能是盗版书的仓库。”陈拓有些无奈,平台有严格规定,不收会影响阅读的破损、脏污、老化、有异味的书,不收盗版书、非卖品、非法出版物,然而全行业要确保品质、提升读者信任度,还需要长期积累。


令人欣喜的是,他观察到随着图书市场的整体发展,线上二手书市场正趋于良性成长。“怎么摆脱脏旧差的标签,让读者认可循环流通的理念,是未来二手书店努力的方向。”陈拓说。


流程定价、供需调节可以靠算法,但二手书的世界,还涉及很多非标准答案。陈拓想起一位特别的卖书人,每次收到系统发送的通知,都会认真回复:今收到“多抓鱼”转款一笔。团队通过私信得知,读者是位73岁的老人,因为年纪大了视力不太好,才把书卖给更需要的人。


这让他感慨至今。二手书不直接来自工业生产的流水线,而是来自一个个人,一本书和它夹带的书签、票据、笔记,都是岁月的回忆。爱二手书的人,大概也有同感,“这些温度会永远留在书页里,这就是二手书的魅力。”陈拓说。


(本报记者陈圆圆)


书籍设计师张国樑——


过去像美工,现在更像导演


张国樑的工作室距离上海苏州河不远,屋里书架和画板满满当当。学美术出身的他已经做了30多年书籍设计,作品多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在张国樑眼中,书籍设计“是用一双视觉审美的眼睛,从装帧设计、纸张选择、内容排版等环节参与编辑,用艺术方法加以‘演绎’,创造出有个性的艺术世界”。


上世纪80年代,27岁的张国樑毕业后进入出版社当美编,工作是画封面。他还记得画的第一本封面是《ABC英语练习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书籍设计有了巨大进步。“我们以前去国外调研,常常是仰视的,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在他看来,如今中国书籍设计的水平、理念和操作方式都已经有了国际范。


“书籍设计师,过去有点像美工,现在更像导演。”张国樑介绍,出色的书籍设计,早已不只是一张封面,而是整体概念,覆盖内文、纸张、印刷、排版等环节,需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契合。这也客观带动了书籍设计整体水平的提升。


单张封面与整本书的设计费相差甚远,有些书的设计要花足足一两年。张国樑认为,书籍设计不一定就意味着重金堆砌。他曾设计过一本书,用纸是最薄的新闻纸,甚至添加了一些廉价的纸,做出了独有的历史沧桑感。


“伴随着出版模式的逐步改变,精品图书自然会呼唤更专业的设计。”张国樑发现,在线阅读的兴起,加速了这个进程。“纸质书承担的信息传播功能,线上阅读也可以实现,人们为什么还爱看纸质书?因为书籍是一种有质感的媒介,设计的作用就是凸显质感,将其变成书的显性特征。”为了确认工艺制作方案,张国樑有时深夜还开车去印刷厂,“书一定要拿到手上,才知道实际效果。再好的设计,都得落在实处。”


提到未来,他觉得,以后人们更看重的将是书与人之间的联结,“纸质书与互联网信息的不同,就在于读者可以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感受书籍本身。”未来书籍设计的方向,也必然更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融合。“绝不是为设计而设计,而是要为内容设计。”张国樑说:“形式可能穷尽,但内容永远新鲜。”


(本报记者曹玲娟)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1年04月23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