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学生创业好项目创意 两会与大学生创业

909万,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再创新高。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就业旺季不容乐观。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六保”“六保”之首。大学生就业也成为许多NPC代表的热门话题。

多位代表表示,在近千万大学生涌向就业市场之际,高校、教育部门、用人单位通过各方努力,持续拓展资源,引导就业,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然而,大学生应该提前做好一切准备,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走向社会的“第一课”。

交织而漫长的“就业季”

当874万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没有告一段落的时候,909万2021届求职者已经进入战场。从去年到今年,大学生就业季交织而漫长。

在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表示,2020年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将达到90%以上,好于预期。不过,对于今年的就业形势,他也表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失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随着国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今年促进就业的任务更加繁重。”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健表示,“2021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909万人,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毕业生待就业和留学回国人员,预计实际就业人数将超过1000万人。”

同时,陆健指出,中国仍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转型升级、国际战略博弈等诸多重大冲击。高校毕业生就业仍将需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重视,持续拓展政策岗位、开发市场岗位、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就业困难群体。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石卫东告诉《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网,去年南通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年终就业率分别达到96.32%和97.4%。

他认为,随着今年中国经济的稳定和改善,大学生就业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很多,就业形势依然复杂,面临诸多挑战。

根据石卫东的分析,如今,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就业难并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普工难以招到,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

“此外,疫情的影响是复杂的

多变。国际疫情还在蔓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也比较大,给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施卫东说。


多方合力,助力大学生就业


在过去的一年里,吕建欣喜地看到,自己的一份关于就业的建议真的落到了实处。


去年5月,吕建提出了“关于后疫情时代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过去的一年里,这份建议得到了教育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组部、发改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理。


一年来,吕建看到了有关部门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做出的努力。


教育部会同9家社会招聘机构,推出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提供24小时、365天网上就业服务,累计已提供岗位信息1400余万条。教育部先后与行业部门、地方政府和重点企业联合,举办专场招聘活动40场,累计提供岗位信息500多万个……


“建议得到了教育部等部门高度重视和快速反应,出台了一系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措施,积极主动应对疫情导致的不利因素,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体稳定并好于预期。”吕建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一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吕建所在的南京大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就业成绩单”。南京大学2020届共有8161名毕业生,其中本科毕业生3171人(占38.86%),硕士研究生4160人(占50.97%),博士研究生830人(占10.17%)。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8.8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90%,硕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9.04%,博士毕业生就业率为97.71%。


多方聚拢才能形成合力。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表示,“就我的观察,过去的一年里,从国家到地方,有不少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据人社部统计,2020年公共部门提供了大约300万个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三支一扶”和地方补充项目吸纳4万名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创业者达到82万人,比2019年增长了11%。


李健表示,如今,不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教师、科研助理、基层项目等也都面向高校毕业生开拓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这几年,大学生就业永远是委员们见面时的热门话题,大家都在呼吁,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就业。”李健说。


对于身处高校的代表委员来说,就业工作也成为了他们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施卫东表示,为实现精准对接,南通大学去年曾多次组织毕业生到名企优企参加“点对点”面试签约。


“这样‘小规模、多批次’地把用人单位请进来,‘点对点’地把毕业生带出去,两相结合,既牢牢把握了校园疫情防控要求,又高效促进了就业供需精准对接。”施卫东介绍,同时,学校还建立了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采取“人盯人”的方式,实施“一生一策”,加大对心理压力大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疫情严重地区生源学生等毕业生群体的帮扶力度等。


用“新”打破就业困境


就业难是个老话题,但如今,不少新业态、新模式的显现让招聘市场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了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便捷化线上办公、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无人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的领域受到大学生广泛关注。


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数字文化产业就业研究报告(2020)》显示,数字文化产业中游戏、电竞、直播和网络文学这四个典型领域总就业人数约3000万人,其中,全职就业约为1145万人。未来,数字文化产业有望成为推动就业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也有这样的体会。她发现,疫情期间,新经济成为亮点,绝大多数在线企业,尤其是互联网经济、云服务中新业态的发展,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拓展了发展空间,也为全社会应对疫情创造了新模式和新业态。


稳定就业,离不开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社会氛围。


2020年底,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对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强迫签三方”等问题,要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应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氛围。


“作为一名高职界的人大代表,我也向全社会呼吁,要为高职学生扫除就业歧视。”郑亚莉希望,政府聚焦高职毕业生就业保障,对高职毕业生留本地城市就业给予与本科生一视同仁的就业扶持政策,要出台和完善相关专项立法,制定更便利、有效的就业宏观政策,尤其是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保障扶持政策。


就业是一个宏观话题,在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来说,就业是迈向社会的第一道坎,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代表委员们建议,稳定心态,才能为拿到理想的“offer”奠定基础。


李健表示,从历史发展来看,危机中往往蕴含着大机遇。就业就是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学生们不要只看眼前利益,要选择有发展前景的行业。“疫情仅仅是人生中的一个突发事件,同学们要坚定对未来的信心,相信困难都是暂时的。”李健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