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后,年轻的侗族人魏良友选择回到家乡——的林罗村。
临略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杜东镇,地处湘、黔、黔三省交界处,海拔约1000米。
在这个终年云雾缭绕的山村,魏良友伴着悠扬的侗歌和芦笙声。2012年,魏良友考入榆林师范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人生第一次走出这个小山村。
上大学的时候,魏良友发现同学喜欢网上购物,从笔记本电脑到一瓶洗发水,在电脑上动动手指,包裹就会被快递送到宿舍门口。有一次,他看到有人在街边摊上卖茶麸,不禁好奇地问,有人会买吗?谁知道,对方告诉他卖得好。
魏良友的妈妈和姐姐从小就用茶麸洗头。大学放假回家后,他还尝试通过微信朋友圈卖一些茶麸。没想到,城里的一些朋友觉得很新奇,很快就卖完了。他第一次接触电子商务使他发现了一个新世界。
2016年7月大学毕业时,魏良友得到了桂林某研究所的工作,但来自三江县老家的远房表亲魏的邀请,让魏良友更加动心。
2015年,魏策划的“现代农业”项目进入在南宁举办的“创青春”广西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决赛。原来,已经外出创业多年的魏,每次回到家乡,看到村里因为年轻人外出打工而出现的大量撂荒地,都会心痛不已。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魏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现代农业的框架:茶油和茶叶是他的“现代农业”工程的排头兵。公司通过向农户采购优质油茶果,采用农户电商的方式,建立自己的品牌,让远在大山里默默无闻的茶油等优质农产品获得更高的附加值。第二步是连接种植、养殖、销售终端,让客户只需在手机客户端就可以选择、订购、观察自己需要的产品,让整个生产过程“透明化”,实现“以养代养”的消费体验模式。
无论是初级农产品的采购、加工、包装、配送,懂互联网、有现代电商理念的年轻人都需要加入。在乡镇布局电商服务站的魏,得知有电商经验的表弟魏良友毕业了,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回国一起创业。
“村里有不少大学生,但毕业后都去了大城市。”作为为数不多的返乡创业的年轻人,魏良友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一方面,家里觉得花了很多钱培训的大学生回到农村处理土地,丢了脸;另一方面,为了包装产品,寻找市场销售,这个缺乏运营、管理和销售经验的年轻人,在创业生涯的初期,从无到有,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起初,村里的老人听说要把地里“不值钱”的土豆、红薯等农产品卖到城里,但都觉得不可能。之前,一些老一辈人在家创业,种植蘑菇、黑木耳、养牛养猪,都因为技术和市场的原因屡屡失败。对于这些年轻人的想法,大家都觉得有点异想天开。
“过去,红薯等农产品被用来养猪养鸡,这是一种浪费。在城市生活时,很多人还问他们在哪里可以买到山里产的红薯,因为他们觉得味道好,绿色安全。”魏良友说,他和生意伙伴开始从家乡收集土特产,按季节在网上销售。
为了吸引货源,县城的老板给了农民1.5元一磅的收购价,他们给了2元一磅。一些村民担心他们会失去
们要100多斤土豆。接到订单,韦良优骑着摩托车一家家地上门要货,但在林略村兜了一圈,却发现村里的土豆都已经卖完了。一些农户家留下的部分土豆也是留作种子的,不打算卖。冒着大雨,韦良优又骑车到隔壁村挨家去问,忙到夜里十一时,才凑够了120斤土豆。尽管辛苦,但他觉得很开心,因为感觉有顾客下单支持自己了。林略村距离三江县城50余公里,进村的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导致物流价格昂贵,成为公司拓展网络销售时遇到的一大难题。比如一公斤红薯卖给顾客8元,寄到外地光物流运费就要一公斤10元,续重一公斤3元。“如果是县城或者柳州市订单还可以走客运车物流,再远的地方就不敢卖了,搭上运费就全白忙活了。”韦良优说。
2017年,县里的就业中心邀请他们去县里参加展销。在展台前,县食药局的工作人员了解到他们的茶油、腊肉等农副产品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就让他产赶紧去办证,以免市场检查时,产品被要求下架。
当韦良优和同伴准备去办证时发现,他们的生产加工场所和生产设备都还达不到办证要求。要建立标准化厂房,购买相应的加工设备,至少需要几十万元投资,他们这样的初创企业,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
同样,韦良宜在与当地农民合作建立生产示范基地时,也遇到一些问题。按照韦良宜的规划,他希望跟当地农户合作,建立自己公司的油茶、茶叶示范基地,为公司将来建立品牌打下基础。但在农村做事,如果没有老百姓的认可,寸步难行。
“首先要改变他们的观念。”韦良宜说,村民们总以为你占他们便宜,利用他们的土地自己赚钱。他们根本没有考虑到公司可以带他们一起致富,而是宁愿不做,丢荒在那里,也不愿意把地租出去。
之前,韦良宜也想在林略村租些田地来种田,种黑糯米,成片好管理。刚开始,一些农户答应得很好,但到了签协议时,却又不愿签了,嘴上说“不用签的,去种就可以了,反正我也不种。”可对于一家公司而言,没有合同,等地种好了,成规模了,农户不承认口头协议要收回去,那就等于白干了。
韦良宜还想过另一个办法,让农民拿土地入股,赚钱一起分钱。但有的农民说,你们公司赚不赚钱我们哪知道,赚钱了说不赚,我们该怎么办?带钱跑了咋办?村民们总是抱着怀疑的心态,这让韦良宜哭笑不得,直到现在有的项目仍未落实。
韦良宜还记得,刚回到村里注册公司时,村里有人知道他要回去创业了,就打电话给他:“你想回来与我竞争吗?”后来韦良宜逐渐理解了这位村民的想法——怕市场上多个竞争对手。韦良宜笑笑说,你放心,我不会与你竞争,我回来只是带动农户种植养殖,我的东西是要销出三江去的,要让这些农产品飞出大山。
经过一两年的耕耘和努力,韦良宜和韦良优两兄弟的公司成为三江县第一个在农村开农村电商服务中心的公司,创立了“大丰收”品牌。目前,已有2个共200多亩油茶、茶叶示范基地,并在独峒镇各个村布局了10个电商服务点,直接带动了40多人在家创业。韦良宜也在2017年荣获第十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
“也许我们离真正的成功还有距离,但利用‘互联网+’带动家乡摆脱贫困,走出一条创业创富之路肯定是未来的方向。”两兄弟充满信心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