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你的朋友他们的梦想是什么,如果你问不出几个,你一定会听到答案。开一家咖啡店。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很多人都有开咖啡店的梦想。
在格调高雅、环境舒适的咖啡厅里,优美的音乐在耳边流淌,咖啡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来来往往的客人成熟优雅,不时向店主打招呼。在阳光刚刚好的角落里,一只慵懒的大花猫正睡在一个球里。
但请从梦中醒来。这只是一个理想的咖啡馆。
现实中,咖啡馆老板应该精通从烘焙到各种口味咖啡的咖啡豆调配。
要面对租金、用工、水电、客流、周转率、效率、盈亏平衡点等各种指标和问题。
理想中咖啡店云淡风轻,现实中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Mintel发布的最新报告,2017年美国市场的咖啡店数量接近3.3万家。
今天,美国市场的咖啡店数量比五年前增加了16%。
同行竞争越来越激烈。
当麦当劳、邓恩都乐等更多超市开始提供咖啡时,开咖啡馆就变得越来越难。
中国市场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星巴克等巨头正在进攻城市,甚至咖啡、勒克金咖啡(luckin coffee)等菜鸟也来势汹汹。
从麦当劳、肯德基等食品巨头到7-11、全家等便利店,他们都想分一杯羹咖啡市场。
独立咖啡馆就更不用说了,即使是资金雄厚的连锁咖啡馆也经常遇到经营困难。
比如过去几年流行的咖啡,就伴随着你,在2015年左右陷入了中国的“关店危机”。
去年,咖啡陪着你的创始人,韩国KH公司的代表,被称为“咖啡王”的蒋勋在家里自杀。
无论是咖啡连锁公司还是独立咖啡店,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那么,作为一个没钱没资源的中小企业家,他真的开不了咖啡馆吗?
当然不是,但一定要摒弃原有的开店模式,转而采用尽可能降低成本、服务目标客户的新方式。
山东德州有一家小咖啡店,总投资不超过10万平方米。主人自己经营。
开业第一个月就盈利了,每个月营业额都在稳步增长。在过去的4月份,它的营业额比3月份增加了30%。
线上评价很好,口碑评价402,差评零,回头客消费55%。
当地也有星巴克、动物园咖啡等咖啡连锁店,但完全没有影响这家店的生意。
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性价比高。
这家咖啡店对原料非常考究,选择同月80/斤新鲜出炉的咖啡豆,糖浆里用达芬奇,进口牛奶。
aoimg.com/large/pgc-image/1526099743148f4ffd34490" />但价格非常便宜,店里的美式12块、拿铁15块,价格只有星巴克的一半,品质却一点不差。
为什么价格这么便宜呢?
因为这家店成本控制的好,位于三四线城市的12平小店,房租一年才1万多。
店里就老板一个人,节省了人工成本。
咖啡设备选西班牙的爱宝和意大利MAZZER,在当地算是高端机,虽比不上辣妈机(La Marzocco),但萃取水平也不错。
店主清醒地知道:当地客户难以喝出其中的细微区别,但设备成本上可以省出好多。
成本控制的结果是,这家咖啡店每天的盈亏平衡点就是第6杯,卖到第6杯,租金、人工、装修和设备折旧费就都收回了。
第七杯就开始赚钱,虽然德州市场远远不如北上广深,但一天卖六七杯还是非常容易的。
而且当地没有更多性价比高的咖啡选择,很多人都会成为忠诚度很高的老顾客。
这位店主开店之前考察了上百家咖啡店,最终决定模仿上海一家2 平米的咖啡店的模式。
上海这家店同样性价比极高,面积小,租金低,老板一个人,提供优质低价的咖啡,同时还卖咖啡豆,做的非常成功。
用极低的租金和人员成本,实现了精品咖啡的平民化,是这个模式的核心。
德州这家咖啡店如是照搬,再经过产品、设备、装修等方面的本土化运营,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小城市的客流量肯定不如大城市,最开始店主也有些摸不着方向。
有位客户说:“你只要做出本地最有品质的咖啡,服务好一小波爱喝咖啡的人就行了。”
这位客户的话让店主茅塞顿开,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客户。
这家店老板之前运营过高端民宿,所以现在开咖啡馆,只管客人喝的事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降维打击,做起来轻车熟路。
把上海成功的模式搬到德州,把一线城市的做法,搬到三四线城市,也是一种降维打击。
另外老板本身也是很有情怀的人,骑行过川藏线、滇藏线,热爱运动,参加过马拉松、越野赛。
店里有各种奖牌、名人合影和签名书籍,不仅省去装修费,还能引发聊天话题。
只要一有顾客问起,店主就可以讲骑行的奇闻轶事,每次都能成功让客户路转粉。
优质低价,老板有趣,一天卖6杯咖啡简直太轻松,而第七杯咖啡就开始赚钱了。
这家咖啡店比许多北上广深的同行们日子要好过的多,投资少,不到10万,房租低,一年一万,回本快,第一个月就盈利,几乎没有生存压力。
对于咖啡店创业者来说,如果不是资源丰厚或者有特殊优势,千万别开那种大面积、高投资的咖啡馆。
不能说死路一条,但肯定是赢利困难。
像今天介绍的这家店一样,尽可能压低各种成本,提供性价比更高的咖啡,几杯咖啡后就能盈利,这才是适合中小咖啡爱好者们创业的正确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