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资料
蔡伟振,电气工程学院-洪深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7级本科生,中共预备党员,曾获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全国“最美中学生”、重庆市提升创新能力先进个人、重庆大学五四奖章、重庆大学科技先进个人典范、唐立新奖学金、大学级十大创新创业先进个人、A级综合奖学金等多项荣誉。2019-2020学年“创先争优”十大先进个人典型。现已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专业。
他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和科研发明,是—— 《带碟刹无线蓝牙遥控电驱动滑板》科技创新发明项目的创始人和总经理;带领团队研发六代电动滑板并获得多项专利;他作为第一作者获得了三个国际奖项、十多个国家级奖项和五十多个省市级学校奖项。大一就以第一负责人的身份申请了国家创业实践项目,次年获得优秀称号。1项发明专利和5项实用新型专利;创建了重庆大学“嘉年溜”创新创业团队;2019年成立“透灵哲(重庆)科技有限公司”,为法定代表人兼CEO。自主研发的路人电动滑板已经实现量产。
厚积薄发,在一个个十字路口中坚定自我
从漫画中获得灵感后,我开始设计构思电动滑板。高中的时候,我逐渐实现了自己的想法,获得了好几个奖项。我参加了高考,进入了重庆大学,然后进入了洪深班.从厦门六中到重庆大学的七年经历中,“选择”这个词离不开蔡伟振。高中时,他选择在业余时间做科技创新和发明项目,在学习和创新上比同学们更加努力。此外,在厦门六中学生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下,一举斩获英特尔国际科学工程大奖赛的国际三等奖,并且创下了当年中国代表队的最好成绩.这份特殊的简历也成为他选择参加自主招生的重要因素,最终顺利进入重庆大学学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p>坚定目标并为之努力,是蔡炜桢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大一时,一边参加竞赛一边学习,他在认识众多志同道合伙伴的同时也出色地完成了第一学期的专业学习。但随着课程难度增加和时间投入不足,他大一下学期的成绩有了下滑的迹象。蔡炜桢清楚地知道,专业成绩下滑对未来的升学有很大的影响,于是他立马调整规划,全神贯注投入到专业学习中。他坦言:“如果当时努力搞科创项目的话可能会比现在更好,但读研才是我目前要追逐的更高目标,所以选择暂时放弃其他的事情”。
经过多年不断的学习与总结,蔡炜桢学会了如何有的放矢、抓住重点、赢得优势。由于提前知道夏令营对英语成绩有一定要求,他就开始重点学习英语、备考雅思,在2020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的夏令营中,他因为英语口语方面的优势和出色的综合能力表现,脱颖而出,这为他顺利保研至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蔡炜桢(左)和队友刘森昊在校园科技节展示创新创业项目
蔡炜桢是一个比较注重学习方法的人,他认为专注力是核心。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会将45分钟或者50分钟作为一个周期,在这个时间段内保持绝对的专注度,提高效率。相较于结果,他更在意过程。“在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的过程中,自己也会得到锻炼,不断成长。”也许正是对“过程”的全神贯注,让蔡炜桢收获了不错的硕果。
蔡炜桢希望自己在未来的研究生阶段,能够踏实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的路,“厚积薄发”。
扎根兴趣,在创新创业的涌流中挑战自我
蔡炜桢从小就爱研究小零件,从小赛车到手电筒,一切物品都是他“练手”的对象。正是在一次次对身边小物件拆开重组的过程中,他对科技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小时候因为被《柯南》的电动滑板所吸引,他萌发了将动画片中的智能电动滑板变成现实的想法,突发的奇想就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慢慢生根发芽。
高中时期,蔡炜桢在学校里接受了大量的科技创新的训练和培养,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多项专利发明。他创新设计了适用于四轮滑板的内嵌式轮毂油压刹车系统,确保了滑板滑行的安全问题,填补了滑板无刹车装置这一技术空白。通过不断努力,蔡炜桢一路挺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并荣获国家级一等奖;高二的时期,他作为中国区代表,参加第67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成功斩获国际大奖。
谈起与重庆大学的机缘,他说,考虑到自己的经验特长和爱好,在报考大学时他着重查看了与本身和兴趣相关的专业和学校。他发现,重庆大学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作为学校的“王牌专业”,也是全国排名前五的国家级重点专业,于是他把目标对向了重大。
“大学时期的创新创业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蔡炜桢说,以前在高中,所做的科技创新更多地像是完成一个作品的创新,是一个把想法变成实验品的过程。但是在大学阶段,更多是把它变成创业的一种方式来推进,比如可以通过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创新创业大赛中锻炼提升自己,把产品项目真正落地。
清晰的目标和方向,加之外部资源平台的助推,蔡炜桢在创新创业的路上一直行稳致远。进入重庆大学后,他立刻主动找到学院辅导员询问创新创业的相关事宜,在学院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刚进大学不到两个月,他就拿下大学的第一个全国一等奖。在重庆大学学术研究和创新创业的氛围之下,蔡炜桢继续开展他的科技创新研究,之后在团委老师及经管学院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更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在一步一步的积累中。他们的项目慢慢发展了起来,还获得了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市特等奖、2018年“创青春”重庆市大学生创业大赛省部级金奖和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际名校邀请赛国际铜奖。

蔡炜桢在“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颁奖典礼上
但是,创新创业的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蔡炜桢回想,在整个大学创业期间最困难的,就是联系生产厂家定做零部件的问题。由于项目滑板背面零件众多且复杂,他们设计了完全嵌入式的滑板板面,要将电池控制器等零部件嵌入到滑板板面中,因此最外层的板面需要定制。但是又因复杂度高、前期生产量小,很多供应商不愿意接单、,面对迟迟不能解决的板面定制问题,蔡炜桢也产生过心灰意冷的感觉。在真正的实践中,最困难的往往不是大的事件,而是小的细节。他不断鼓励自己,去寻找零件制造商,坚持寻找后,终于找到一家厂家愿意帮忙定制板面。这个完全自主研发的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终于大功告成。

蔡炜桢与团队伙伴们
把创新创业当作自己的兴趣来做,一直保持对其的热情和激情,是蔡炜桢创新创业的另一个“法宝”。很多人问他如何在繁重的学业和科技创新之间平衡好自己的时间精力,他说,从高中到大学的七年来,科创对于自己而言一直是一种兴趣爱好而不是任务,在学习之余,他把研究发明当作一种别样的休闲方式,在周末或节假日,他都聚焦于科创项目。对科技创新研究的浓厚兴趣是支撑他一直钻研下去的巨大动力。周末或节假日,他还会带上自主研发的电动滑板,和“电动滑板社”社团的同学们来一场有关速度的“切磋”。这个他大一时创立的科技创新社团,将兴趣相投的同学们聚集在一起,让一群伙伴把共同的想法一一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锻炼了组织领导能力,更是收获了一群志趣相投的伙伴。
一步一个脚印,不急于追求太过远大的目标,踏实前行,是蔡炜桢一直在强调的。无论是打比赛还是创立公司,“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才是当下应该考虑的事情。”在参加各大比赛时,他们都是怀着热忱将自己的产品分享给大家,而不是为了比赛去设计参赛项目。同样,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蔡炜桢和伙伴们发现,他们需要一个团队载体来统一管理和对外对接洽谈事务,于是在创新创业的环境平台中、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他们成立了途领者(重庆)科技有限公司,蔡炜桢在其中担任法定代表人和CEO。

蔡炜桢和团队研发的最新一代电动滑板
实际上,蔡炜桢认为自己以前是一个腼腆的人,而创新创业工作给他带来了许多改变。在开拓兴趣和创新创业的过程中,他和团队需要不断地跟许多人接触,在这一过程中,他的综合能力慢慢地得到了锻炼。与此同时,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观察事物的角度也变得更加多元、独到,很多时候都能看到别人所不曾察觉到的细节。
未来,蔡炜桢和他的团队会继续钻研科创。他们希望能够在芯片上做一些新的突破;在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上做一些更加便携、方便人们去使用的产品设计;或者在医疗设备方面做一些人体监测的产品,保证人们的健康生活,为社会和国家的科技创新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全面发展,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拓展自我
即使面对科创项目和学业的双重压力,蔡炜桢也在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课余生活。除了平日的学习和科研创新之外,蔡炜桢还有许多兴趣爱好。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是他喜欢的体育活动;外出旅行能让在他丰富个人经历的同时感受世界的多样;而书写毛笔字、听轻音乐则是他在烦闷时刻给自己调剂放松的方法。

蔡炜桢(前排右二)与体验电动滑板的伙伴们
多次大奖和报道使得蔡炜桢逐渐“出圈”,2017年他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加油向未来》节目的录制,与主持人撒贝宁一起验证科学实验猜想,将科技兴趣带上荧幕舞台。

蔡炜桢与主持人撒贝宁同台互动
回首曾参与的活动,蔡炜桢最独特的一段经历,莫过于获得第十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后,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领导人的亲自颁奖。作为全国仅有的99人之一,在接受颁奖的那一刻,他感到了无比的骄傲与自豪。他至今仍然记得前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颁奖大会上说的话“科技创新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造福人类,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并希望自己将这谆谆教诲贯彻于自己的行动当中。


蔡炜桢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刘延东、李源潮颁奖
时光荏苒,在重庆大学的点点滴滴都给蔡炜桢留下了深刻又难忘的回忆。虎溪校区带给他 “青春的感觉”,而老校区浓厚的学术氛围也让他印象深刻。
作为即将毕业的学长,蔡炜桢也有一些话想送给学弟学妹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的事情做起来不会太累,就算没有得到一个好的结果,自己也不会觉得沮丧。”
“不论是在学术、科研活动还是日常生活方面,重庆大学都给我和其他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很高的平台。大学的时光非常短暂,要利用宝贵的学习资源,珍惜校园生活,一起努力,让我们更加优秀,在未来的人生路上,有机会回报母校,回馈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