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夏天的小河作文300字 家乡创业作文

今年上半年,在汽车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与2019年持平。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有了广泛的新能源汽车可供选择,他们就能满怀希望地拥抱美好生活;对于中国汽车行业,尤其是自主品牌来说,今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的火爆程度将直接决定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的成败。图为消费者在门店体验比亚迪宋PLUS DM-i。

对于住在北京朝阳区的孙伟来说,除了迎接新生活的到来,今年下半年的另一件头等大事就是等车。

“我和妻子很早就选择了比亚迪宋PLUS DM-i,但经销商告诉我,订单应该在两个月后下。”孙伟开玩笑说,他总是安慰自己。这是一种“幸福烦恼”。“毕竟买车涉及到全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就像买涨不买跌一样。买这种销量好,市场占有率高。这肯定会让我安心。”

事实上,从中央政府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到越来越多车企明确提出的“减碳”或“碳中和”的目标,再到越来越愿意为新能源汽车买单的消费者,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景象,生动诠释了“大河满水,小河满水”的道理。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今年6月,新能源汽车和出口依然表现强劲。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已超过12%,销量也创下新纪录。今年上半年,在汽车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与2019年全年持平,其中纯电动汽车超过100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从年初的5.4%提升至今年上半年的9.4%。

“今年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增加,说明新兴动能正在逐步扩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徐海东预测,全年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700万辆,同比增长6.7%。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40万辆,同比增长76%。

“大河满是水,小河满是水。”对于像孙伟这样的普通消费者来说,有了广泛的新能源汽车可供选择,他们就可以满怀希望地拥抱美好生活;对于中国汽车行业,尤其是自主品牌来说,今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的火爆程度将直接决定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的成败。

颠覆燃油车时代传统格局,中国品牌为何能“反击”

“最近宋PLUS DM-i的需求量特别大,可能需要你3个月左右的时间。”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比亚迪姚焕盛源4S店。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店老板推广了宋PLUS DM-i等混合动力汽车。“也有客户质疑我们是不是搞饥饿营销,但实际情况是升级后一直供不应求。”

记者在店内注意到,尽管天气闷热,但短短一个小时内,就有四五组顾客到访。95后车主侯先生表示,之所以选择宋PLUS DM-i,是因为——这两个字省油环保。“总之,它比纯电动汽车能跑得更远,比燃油车更省油环保,完全符合我的用车需求。”

“事实证明,一旦购买成本下降到一定程度,新能源汽车就能对燃油车形成降维打击。”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过去新能源汽车和同档次燃油车价格差异较大,两个市场相对独立。然而,今年3月比亚迪推出秦PLUS DM-i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价格直接下调至与o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6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40116辆,同比增长207.1%。其中,DM车型销量2.01万辆,EV车型销量2.0016万辆,均创下销量新纪录。6月,比亚迪韩销售中大型车8386辆。新一代唐DM同比增长134.8%,秦PLUS DM-i环比增长67.3%,比亚迪e2同比增长161.8%,让等准车主“等不及”的宋PLUS DM-i同比增长414.2%。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对比是,一方面,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中国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崛起,另一方面,合资品牌甚至传统豪华车品牌也逐渐从榜单中“挤出”。

中国汽车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达28.4%,传统豪华车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14.2%

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2.2%。


“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突破200万辆不成问题。尤其是‘双碳’目标的提出,将进一步优化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内外部环境。”在中汽协副秘书长师建华看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步、续航里程的提升等,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新能源车市已经进入了真正的市场化阶段。


当汽车业潮流的方向愈发明显,中国汽车品牌能否抓住这样一次千载良机?


“碳中和”时间表水落石出,汽车业脱碳还需技术先行


“技术、技术,还是技术。”在谈到今年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上升的原因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教授直言不讳地说,中国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汽车市场,也对“碳达峰、碳中和”提出了明确目标。


“应当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进一步优化国内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内外部环境。”盘和林分析说,一方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较完善,并在动力电池领域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地位,例如比亚迪等中国企业都在电池领域掌握了关键技术;另一方面,中国向来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在充电桩、换电站建设上进行了充分布局,这有利于提升用户的消费体验。


“发展新能源汽车无疑是中国自主品牌‘换道超车’的良机。”他表示,电池技术将极大地决定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地位,同时新能源汽车也能够更好地与智能车联网技术相融合,“像自动驾驶技术和全新的车载视听体验,都将为用户提供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用车体验,这甚至可能会颠覆当前全球汽车业的格局。”


“当前,仅从技术上看,中国品牌已实现了全面超越,不管是造型技术,还是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以及智能网联、智能座舱等智能化技术,已经超越了合资品牌的技术水平,引领全球新能源车的发展。”不久前,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公开表示,2030年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场占比有望达到70%,而中国汽车品牌的市场占比有望达到60%。


据他介绍,去年以来,比亚迪推出了刀片电池、超级混动DM-i两大颠覆技术,通过刀片电池解决市场最关心的安全痛点,通过超级混动DM-i加速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


“汽车行业正处于变革的关键期,变革就要有创新的技术,要能解决消费者的痛点。”王传福认为,10多年前新能源车刚出现时,消费者最关心的是续航里程,而现在,消费者最关心的是产品安全,“对新能源车来说,安全就是最大的豪华”。


他判断说,新能源车发展仍然会有个较长时间的过渡阶段,从插电混动过渡到纯电动。“在插电混动这条赛道,目前行业可能关注度还不够,但未来这个市场的体量会非常大。”在王传福看来,插电混动要解决的是中国2/3无车家庭的购车问题,“让家庭第一部新能源车可油可电”。


资深媒体人、汽车行业分析人士杨小林也提醒称,新能源汽车市场目前总体上仍处于“消费尝鲜阶段”。


“中国汽车品牌在成本控制和智能化体验上都要比主流合资品牌做得更好,所以在市场竞争初期会更有优势,能抢到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我们也要注意到,面对‘碳中和’带来的挑战,大众、奥迪、奔驰等德国品牌均已开始积极响应。”杨小林建议说,中国品牌要加快拥抱电动化,加速产业链的升级迭代,及时更新理念发布“碳中和”目标,并在实际行动中逐步落地。


更好的新能源车撑起更多的绿色梦想


作为人类主要的移动出行工具,汽车常常跨区域行驶,其使用强度、运输周转量通常与车主使用场景、地方经济结构乃至产业布局密切相关。因此有人感慨说,与其他行业相比,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构成更复杂。


“从解决城市等局部环境问题的角度来看,推广电动汽车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但从全局以及电动车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电动车在‘碳中和’之路上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碳中和”的核心问题是能源的生产、传输、储存和使用,因此最根本的方式还是转变能源结构,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因此,除了生产更多能够得到市场认可的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的应用和推广也成了众多中国车企面临的“必答题”。


“2008年,我们提出了‘太阳能+储能+电动车’的企业愿景,当时,外界不理解比亚迪。但现在来看,随着我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愿景片里所涉及的行业领域,都已成为当前的风口。”回忆起比亚迪的创业过程,王传福感慨说,谁也不曾想到,太阳能发电能从15元/瓦,做到1.3元/瓦。“比亚迪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坚守绿色梦想,为碳中和、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接地气的解决方案。”


显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绝不能仅仅依靠新能源汽车。“改善能源结构,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在培养消费者使用新能源车的习惯,打造更多适销对路的好产品上,中国汽车企业责无旁贷。”杨小林总结说。


虽然道路曲折,但已经有无数人因为“减碳”这个共同的目标而行动起来。在后劲十足的新能源车热销潮流中,每一位消费者的用脚投票,每一辆下线的新能源车,终将为人类的绿色梦想添砖加瓦。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