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于中国广大创业者为己任,立志于做最好的创业网站。

标签云创业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下列属于有形创业资源的是 创业者与投资人沟通的最核心要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市场体系建设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对市场体系的研究,围绕这一问题也写了不少著作。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这个资源配置的舞台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从改革开放初期消费品市场的放开搞活到生产资料市场的价格“双轨制”,从商品市场的发展到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的发展,再到将要素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调整到“决定性作用”,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对市场和市场体系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首先,市场体系要完整,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不完整的市场不能称为体系;市场体系不仅要完整,还要完善和发展,因为完善发达的市场体系更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新时期我国市场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至于市场体系的构建,虽然可以从分类市场的角度逐一讨论商品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构建,但从市场联结的角度来看,整个市场体系其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可以从制度和运行的角度来考虑。市场体系建设分为“制度创新”和“机制转型”两个基础性工程。前者是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制度基础,而后者

制度创新:市场体系建设的体制基础

《方案》指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要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即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完善公平竞争制度。产权制度是市场体系建设的基石。可以说,没有产权就没有交换,因而也就没有市场。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可以根据是否有产权保护分为两个阶段。与没有产权保护的前一阶段相比,有产权保护制度的社会发展历史进程明显加快。《方案》还强调了保护与新时代创新发展直接相关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保护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产权保护应包括有形资产和包括商标、专利在内的无形资产。只有建立和完善一整套以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市场才能得到有效管理。《方案》这次颁布在制定市场体系规则方面有以下特点。

第一,管理资质。什么样的市场主体才能进入市场?《方案》在此前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基础上,详细提出了“全国一张清单”的管理模式,严禁各地自行发布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负面清单。这将有利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消除地区层面带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市场“进入壁垒”。比如,允许土地市场推广委托土地使用审批权试点项目;放宽劳动力市场准入,加强人力资源事后监管。在市场退出制度方面,《方案》简化了未上市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销手续,简化了资本市场退市程序,畅通了多元化退出渠道。这些规定和做法为市场主体进入和退出市场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市场体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二,控制行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后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就市场主体而言,“法律没有禁止”,但“商品生而平等”,任何市场主体都必须接受竞争的强制。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大型电商平台通过垄断数据垄断利润,在结构和行为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问题。因此,《方案》特别强调要加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的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规制。

第三,管理环境。市场环境是衡量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依据。高标准市场体系的构建,既有赖于质量、标准、品牌等“软”环境的营造和提升,也有赖于包括“铁工集”在内的传统交通基础设施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数字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优化升级。目前国内市场软硬环境都存在不足,不同地区市场环境差异较大。特别是对于在华外资来说,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非常重要。因此,《方案》明确提出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范围,营造内外资企业平等对待、公平竞争的公平市场环境,做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工作,营造市场化、法制化的国际营商环境。

第四,管理。任何市场都离不开政府监管,有效的市场运行也离不开高效、廉洁的市场监管。然而,监管机构本身必须接受一定的监督。违法是立法问题,违法是司法问题。如何制止“执法者违法”?因此,《方案》提出了管理人自律的问题,强调监管不仅仅是针对市场,还必须对监管机构有相应的监管机制,对监管机构的不作为、乱作为,要依据法规和法律严肃追究责任。

机制转换:市场体系建设的运行基础

与商品相比,市场体系包括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市场的较充分发展,当前,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且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当然,市场体系建设本身也是有时序选择的。从市场发育的一般规律来看,首先形成商品市场,而后才有了资金、劳动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因此,补齐要素市场发育的短板,真正实现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就成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的显著标志。而实现要素资源的市场化配置,除了制度创新的体制性因素之外,还包括价格、工资、利率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这构成了资源市场化配置的运行基础。《方案》不仅提出了传统意义上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的实施意见,还特别提到了知识、技术和数据市场等要素市场的新形式、新业态,这是技术进步给市场体系建设带来的新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时代的市场体系建设是一个制度和技术双轮驱动的过程。


就土地市场而言,为推动经营性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案》提出完善建设用地市场体系,完善城乡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制定与发布制度,且首次提出要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省域内跨区域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市场。这种市场化配置的机制调整将有利于缓解土地供需匹配,加快全国统一土地大市场的形成。


就劳动力市场而言,为推动劳动力要素有序流动,畅通劳动力和人才流动渠道,《方案》提出了推动在具备条件的都市圈或城市群探索实行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的具体举措,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全国统一、多级互联的数据共享交换体系,以此助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


就资本市场而言,在提出深化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培育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基础上,为引导督促金融机构合理定价,《方案》提出了要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但利率的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开利率,而是一定要和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防范结合起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向前推进。


就知识、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而言,既然将知识、技术和数据看作同土地、劳动力、资本同等重要的生产要素,那么就应该具备要素流动性特征,其报酬和收益也应由市场来决定。但由于我国数据市场流转机制尚不健全,难以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因而制约了数据要素贡献由市场来评价的运行机制的实现。为此,《方案》提出了制定出台新一批数据共享责任清单,除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转、跨境传输和安全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之外,还鼓励市场主体、行业组织乃至政府机构共同搭建数据交易平台,加强地区间、部门间数据共享交换,探索适当的数据交易程序、交易担保等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市场流通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