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是一门管理语言。没有会计很难做出管理决策,更不用说融资和投资决策了。因此,学习会计是每个管理者的必修课。
但是学会计不是一般的难。很多人跟我以前一样学会计估计。当他们学会借贷记账法后,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学会“应收应付”,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一生。
我第一次尝试学习会计很快就放弃了。
后来在职场摸爬滚打了一段时间,后来拿起会计本,我就学会了兴趣,然后在40岁的时候拿到了考勤证,对于一个非职业经理人来说,值得有点骄傲。
总结之后,我意识到自己之前对会计不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它独特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是因为对“管理学”这门课程完全不熟悉。
会计是语言,用来解释和翻译企业的经营管理。但如果连管理都不懂,怎么学它的编译语言?
因此,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专业会计师往往对会计缺乏兴趣。因为他在学生时代就学习了会计制度,当时他对企业、管理、经济等没有任何感性认识。他肯定被折磨过。
但是像我这样对商业有深刻理解,再看商业的数据语言的半路出家的人,可以有更高的兴趣和更深的理解。
为什么学会计这么难
一是会计知识体系复杂,专业概念多,让人望而生畏。随便拿个《基础会计学》,几乎整本书都是这样的:
会计准则、会计假设、会计要素、会计一般原则、实质重于形式、资本和收入、会计周期、会计科目、会计账户、复式记账、历史成本法、重置成本和公允价值.
如果你能在这里坚持住,当你看到100多个会计科目的列表时,你可能会完全崩溃。
另一个原因是教材的编写方法,给初学者设置了很高的门槛。
所有的大学会计教材都是这样的:在使用基础会计的时候,整本书充斥着来自火星的概念,这些概念无法与其他知识形成有效的联系(学生还不了解企业的运行机制)。
即使是知名的会计学习平台(这里不举例,否则有广告嫌疑),讲师的大纲安排也没有逃过这种模式。
就像学英语一样。在学单词、背句子之前,老师开始讲语法、规则、时态,自然会听得云里雾里。
众所周知,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是先储备单词,再储备句型和结构,学会听、说、读、写等等。学完英语语法会更容易理解。
如何学习会计可以提高5倍效率
大学生或职场新人往往对企业和经营没有具体的、感性的认识,导致对会计的很多概念和方法认识不深。因此,学好会计,培养会计兴趣,应从学习业务入手。
如果大学有条件,首先要让学生在企业实习一段时间,对企业的生产、供销体系、经营管理方法、资金流特征等有一个大致的概念。这样将来学习会计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把会计概念和商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解。
然后,让企业的老会计跟他一起做会计,对会计的具体实际工作有一个具体的感官理解。以后学习书籍的概念会容易得多。
当然,这只是个人理想化的建议。估计很少有学校能做到这种学习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那么,你会费心编写教材吗?我想知道这是否会让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
设计创业环境。随着一步步的经营,企业会慢慢成长发展,最后上市。然后用会计语言翻译整个业务流程,边“管理”边学会计。这有助于克服会计入门的困难吗?
我很想试试这个方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给出一些具体的意见,一起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