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协会主办的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16日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充分探索和总结留学人员回国创新拓展发展机遇的新趋势、新经验、新成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蓝雪指出,“大众创业创新”的真正高潮尚未到来,社会治理体系中存在巨大的创新创业空间,海归大有可为。
纵观当前的新一波海归,薛伟认为有三波。“第一波带来技术,这仍然是大量海归的特点;第二波以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开始创业;第三波还没有到来,代表着社会价值观和大众观念。这一波是社会企业的创新。中国“大众创业创新”的真正高潮尚未到来。只有第三波真正兴起的是中国企业家的高潮。”
“第三波是什么?如果看整个社会的需求,一个是个人用品,吃的穿的用的。中国不缺这种产品。另一个是公共产品。我们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干净的空气。在这方面,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义务教育始于1986年,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制度始于2009年。但在中间,其实有一个巨大的空间,那就是社会的各种需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国家治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社会治理,它与民生息息相关,比如产品质量、食品安全等问题。但完全依靠政府,效率可能很低,但市场不愿意做,创业空间巨大。事实上,中国有很多社会企业,它们在这些领域都非常成功。”蓝雪解释了第三波。她认为,社会治理和创业空间很大,海归创业潜力巨大。
同时,她也指出,国内创业环境相对较差,首先融资难。这些领域不仅需要基础简单的模式,更需要商业运营和金融支持的模式,更需要好的商业模式。二是人才匮乏。因为大家还是认为这种社会企业既不是体制内的,也不是国企,更不是盈利企业,很难吸引人才。第三,这类创业和社会企业也面临一些障碍,包括注册等。
蓝雪希望欧美校友会等组织为海归在这些地区创办社会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政策建议,为这些地区创造更好的环境。